转型的分类有哪些?

22.转型的分类有哪些?

普通的跳槽虽然换了一家公司,但还是在做同样的行业、同样的职能,甚至换的公司和原公司具有同样或接近的企业性质(国企、民企)、企业文化(如欧美、日韩)。与之不同,转型式跳槽带来的变化要大得多。

“我不想做快消了,我想换个行业做做。”

“我不想做技术了,不知道内部能不能转去销售部门?”

“我准备从公关公司跳去客户方,正好有个客户缺公关经理。”

以上都属于转型式跳槽。转型式跳槽包括行业转型、职能转型和甲乙方转型。

通过常规渠道,一次跳槽一般只能实现一种转型。因为对于企业方而言,雇佣非应届生的职位本意就是要挑选熟手,找得到匹配度高的人才,就不会冒险尝试匹配度低的人才。当然,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或者特别不拘一格的企业,还是存在通过一次跳槽就实现三种转型的可能性的。在上述三种转型中,行业和职能的转型比较好理解。下面单独说明一下甲乙方转型:

所谓甲方,是指在合同中提出目标方;而乙方,是指在合同中接受目标方。职场上所称的乙方,即乙方公司是指给甲方公司提供服务的中介公司(agency),如市场调研公司、管理/培训/人事/技术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活动公司及会展公司等。甲方公司则是提出如前述的各领域的需求的公司,其自身则在特定领域里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甲乙方转型就是指在这两类性质的公司之间跳槽。作者在以下的表格中比较了通常情况下的转型成功概率:

那么从日韩企业去欧美企业,算不算转型?从中国的民企去外企或想从外企去中国的民企,算不算转型?(很多文章说的民企其实就是特指中国民企,所以为了避免歧义,特别写明。)

大而化之地说,外企之间的共通性更多一些,而外企和中国民企之间的差异性更多一些。因而外企和民企之间互跳,的确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其风险和挑战都是较大的。为此,作者查了一些资料,在此推荐一篇名为《别了,跨国公司!我们要到民营企业干事业去!》的文章。此文虽然讲的是外企高管往民企跳槽,但其指出的两者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应对风险、挑战还是很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上网查看一下。

不过作者认为,若不涉及行业、职能的变化,跳槽者需要面对的都只是企业文化的适应性问题(关于企业文化,可以详见第五章问题16的阐述)。虽然不同的文化确实会带来管理制度、做事理念和行为方式等的不同,甚至不同国别的外企之间、不同地域起家的民企之间还会有很大差异,即使有读者觉得这样的跳槽就是转型也未尝不可,但是求职者并不需要纠结在算不算转型这个问题上,而是需要确定:做出某个选择后,可能遭遇的困境及可行的应对方案。

总之,普通的跳槽算1.0版本的话,转型式跳槽就得算2.0版本。想要尝试转型式跳槽,不管选择哪种转型或想要实现多大程度的转型,都务必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