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孕不育与西医不孕不育的比较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易经·系辞》 中就已有这样的记载:“男女媾精, 万物化生。” 这是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随着现代医学的广泛影响,中医学各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 目前尚没有“中医生殖医学” 这一概念, 但中医在两性生殖健康领域的研究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 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很早就注重人类的繁衍与后代的健康, 并以其整体观认识和研究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联系。 对生殖生理的认识, 最早可追溯到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 分别论述了女子与男子从幼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生殖功能的发育、 成熟、 衰退以至衰竭的生理过程, 对女子的月经周期、 初潮与绝经均有描述, 并阐述了肾、 天癸、 冲任在其中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的生殖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和背景、 不同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形成的两门独立的医学临床学科, 各有其学科特点和独到之处, 但由于研究的对象都是两性生殖健康, 研究的内容都是两性特殊生理、 病理和疾病的防治, 因此, 两门学科之间又必然有许多共同点并存在密切联系。 对这两门学科进行分析和比较, 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正是构建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学术体系的关键。
中医学在生殖医学方面的研究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四诊、 八纲和辨证论治方法, 以及中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理论、 治法与方剂配伍理论等,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 系统研究两性的生理、 病理特点, 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 证候表现, 以及辨证论治等。
西医生殖医学是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 包括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生理学、 生物化学、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 免疫学、 药理学, 以及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角度研究两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 组织与胚胎结构, 两性生殖生理、 两性生殖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病因病理、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方法, 以及两性保健、 计划生育等。
中医学对妇科和男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整体调理、 灵活施治、 不良反应小、 效果肯定的优势。 西医学除了采用化学药物治疗之外, 手术(包括借用仪器和器械辅助的物理疗法等)等技能性操作具有优势。 中、 西医学结合能够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 显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肯定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