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诊断
(一)病史
继发性、 渐进性痛经史, 性交痛, 月经紊乱, 不孕, 或剖宫产、 人工流产等宫腔手术史, 或阴道横隔、 宫颈闭锁等病史。
(二)症状
1. 痛经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具特征的症状, 且呈继发性、 渐进性, 甚者疼痛难忍, 或伴有呕吐汗出, 以至晕厥。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程度差异很大,与其病变部位有关, 如卵巢内的内膜异位囊肿, 即使体积较大, 但因卵巢皮质无感觉神经, 亦可无痛经症状。
2. 性交痛
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常散在子宫直肠陷凹、 子宫骶骨韧带处, 性交时可出现疼痛不适, 并在经前和经期有肛门坠胀感。
3. 月经紊乱
表现为经量增多或延长, 少数为经前点滴出血。 可能与卵巢无排卵、 黄体功能不足有关。
4. 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达40%左右, 可能与盆腔器官和组织广泛粘连, 输卵管僵硬、 蠕动减弱, 甚至伞端闭锁, 影响卵子摄取及精子、 受精卵的输送有关。 另外, 如并发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或黄体功能不足, 或自身免疫反应, 亦可影响受精及着床。
5. 其他
与异位病灶的部位有关, 如病灶位于盆底、 直肠子宫陷凹时, 常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 出现排便痛、 腹泻或便秘, 甚至有周期性少量便血; 泌尿系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常表现为经期尿频、 尿急、 尿痛并可有血尿;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可见经期腹壁瘢痕疼痛, 并可在瘢痕深处扪及触痛包块, 经后疼痛减缓, 包块可逐渐增大, 腹痛加剧;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可在经期发生胸痛和气胸, 出现咯血、 呼吸困难。
(三)体征
子宫多后倾、 固定, 子宫后壁下段、 子宫骶骨韧带、 子宫直肠陷凹处可扪及触痛结节, 质硬, 一侧或双侧附件可扪及囊性偏实包块, 常与子宫相连, 有压痛。 若病变累及直肠阴道隔, 可在阴道后穹窿处扪及甚至看到隆起的紫蓝色斑点、 小结节或包块。
(四)辅助检查
1. 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是诊断的金标准, 镜下表现多样, 可有子宫直肠陷凹, 散在紫褐色出血点、 色素沉着或结节, 盆腔腹膜充血、 白色斑块、 棕黄色斑块、 水泡样病变、 出血病灶、 火焰状红色灶, 紫色或褐色病灶囊肿形成和盆腔广泛粘连等。腹腔镜检查可同时对可疑病变组织取活检, 进行病理学检查, 但对于一些微小病灶及隐蔽病灶, 仍难以发现。
2. 血清CA125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月经期血清CA125 水平较高, 以月经期CA125 >35 KU/mL作为诊断标准, 但CA125 的特异性不高, 在大多数卵巢上皮癌中血清CA125 升高, 另外, 盆腔炎症也可见CA125 的升高。
3. 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
EMAb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标志抗体, 对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价值。 可与CA125 联合测定, 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4. 超声学检查
可见卵巢囊性包块, 内见致密光点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