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验案选粹

四、 验案选粹

(一)脾肾两虚案

张某, 女, 32 岁, 干部。 自诉婚后7 年, 自然流产6 次。 阴道少许流血,色黯, 伴腰疼, 小腹下坠, 口干, 大便干, 精神紧张, 心烦失眠, 舌淡胖, 边尖红, 苔薄白, 脉沉细。 基础体温持续上升。 证属脾肾两虚, 胎元不固, 治以补肾健脾, 养血安胎。

处方以安胎饮加味: 菟丝子、 太子参、 生黄芪、 煅牡蛎(先煎)各30 g,生地黄20 g, 续断、 杜仲、 桑寄生、 炒白术、 焦地榆、 棕榈炭各15 g, 阿胶10 g (烊化), 黄芩9 g, 升麻、 炙甘草各6 g, 每日1 剂, 水煎分2 次温服。 1周后查尿HCG 阳性, 服药2 周后做B 超示宫内孕。 继续守方调治至孕10 周。后产1 男婴。

胞脉系于肾, 肾虚则冲任不固, 不能维系胎元, 可致胎不成实, 甚至屡孕屡堕。 脾为后天之本, 若脾虚化源不足, 气血乏源, 则气虚不能载胎, 血虚不能养胎, 胎失所养, 导致流产。 故以补脾肾, 益气血, 固冲任为要。 临床应用时还需注意患者体质之寒热, 临证之兼夹, 灵活加减。 并告诫患者忌房事, 卧床休息,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焦虑紧张, 忌食辛辣燥热之品。

(二)母儿血型不合案

牛某, 女, 27 岁。 患者第一次妊娠期因患黄疸型肝炎而行人流术, 嗣后第二次妊娠足月产后, 婴儿因患溶血性黄疸而夭折。 现妊娠5 月余, 胎动已明。 免疫学检查, 拟诊: 母儿血型不合, 测抗体效价(IgG 抗A)1∶512, 四区, 男方血型为A, 女方为O, Rh 阴性。 腰脊酸楚, 苔薄糙, 质偏绛, 脉弦滑。 证属肾气亏虚, 湿热熏蒸。 治宜益气补肾, 清热利湿。

处方: 生黄芪、 女贞子各15 g, 生甘草3 g, 制大黄9 g, 绵茵陈30 g, 焦山栀9 g, 炒子芩6 g, 大青叶12 g, 白花蛇舌草20 g, 炒杜仲15 g, 桑寄生10 g, 败酱草9 g。

嘱患者此方先连服5 剂, 后隔日服。 晨起, 空腹饮淡盐水250 mL, 多吃水果。 服至分娩前夕, 分娩1 女婴。 复查产妇IgG 抗A 抗体效价1∶32, 婴儿血型A 型, 抗体效价1∶2。

ABO 血型不合的孕妇就诊时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习惯性流产。 治疗该病的焦点在于一要使患过AB0 溶血史的患者正常怀孕, 不发生滑胎。 二要降低母体内的免疫抗体, 使胎儿出生后不发生溶血性黄疸。 故宜清肝解郁, 化湿解毒以治标实, 预防胎儿发生溶血性黄疸; 加用大青叶、 白花蛇舌草、 败酱草,加强清热解毒作用, 降低母体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 重用黄芪、 女贞子、 甘草益气扶正, 提高胎儿与孕妇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