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治疗

三、 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 脾肾阳虚

主要证候: 面色白, 形寒肢冷, 腰膝冷痛, 便溏, 小便不利, 经闭, 毛发脱落, 性欲淡漠, 舌淡嫩, 脉微细而弱。

治法: 温补脾肾, 填精益血。

方药: 右归饮( 《景岳全书》)。

熟地黄、 党参、 当归、 杜仲、 首乌、 巴戟肉、 山萸肉、 肉苁蓉、 肉桂、 鹿角霜、 龟甲、 紫河车。

方中肉桂、 鹿角霜、 肉苁蓉培补肾中之元阳, 温里祛寒; 熟地黄、 山萸肉、 首乌滋阴养肾, 养肝补脾, 添精补髓, 取“阴中求阳” 之义; 杜仲补肝肾, 健腰膝, 当归养血和血。

2. 气血虚衰

主要证候: 经闭, 毛发脱落, 性欲淡漠, 面色白或萎黄, 头晕, 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 自汗心悸, 手足发麻, 舌淡, 脉细弱。

治法: 益气补血, 生精充髓。

方药: 十全大补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熟地黄、 当归、 白术、 茯苓、 炙黄芪、 枸杞子、 远志、 鹿角霜、 紫河车、仙灵脾、 甘草。

方中熟地黄、 当归养血活血, 白术、 茯苓、 黄芪益气健脾, 枸杞子益阴,仙灵脾、 鹿角霜壮阳, 远志宁心安神, 甘草调和诸药。

3. 肝肾阴亏

主要证候: 头晕目眩, 健忘失眠, 耳鸣如蝉, 腰膝酸软, 咽干口燥, 便干溲赤, 皮肤干燥, 经闭乏力, 舌瘦, 少苔, 脉细数。

治法: 大补肝肾, 养血调冲。

方药: 集灵膏( 《张氏医通》)加减。

熟地黄、 枸杞子、 天冬、 麦冬、 党参、 仙灵脾、 菟丝子、 覆盆子、 五味子、 鹿角霜、 海螵蛸、 茜草、 牛膝。

方中熟地黄添精补髓, 枸杞子、 天冬、 麦冬滋阴补肾, 仙灵脾、 菟丝子、覆盆子、 五味子温肾益气, 鹿角霜温肾壮阳, 党参健脾益气。

4. 肾阳不足

主要证候: 经闭, 毛发脱落, 性欲淡漠, 伴有面色白, 形寒肢冷, 精神萎靡, 小便清长, 渴喜热饮,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肾阳, 调养冲任。

方药: 金匮肾气丸( 《金匮要略》)加减。

附子、 肉桂、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仙灵脾、 仙茅、 黄芪。

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 山茱萸、 山药补肝脾, 附子、 肉桂温阳化气, 泽泻淡渗利湿, 丹皮清泄肝火, 茯苓利水渗湿。

(二)西医治疗

1. 激素替代治疗

积极通过代偿再生, 恢复腺体的功能, 减轻症状, 维持累及靶腺的功能,预防危象。

(1)性腺功能不足: 应补充雌、 孕激素或雄激素。 常用己烯雌酚每日0.25 ~0.5 mg, 或用补佳乐每日1 mg, 或倍美力每日0.625 ~1.25 mg, 连用21 日, 定期以黄体酮撤退。 也可用小量雄激素, 如丙酸睾酮每日12.5 ~25 mg, 肌注, 每周1 ~2 次。

(2)甲状腺功能不足: 补充甲状腺素, 开始用量每日15 ~30 mg, 以后数周内增加至每日60 ~120 mg。

(3)肾上腺功能不足: 补充泼尼松龙, 每日5 ~10 mg, 若有发热、 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应加量, 病情恢复后, 再逐渐恢复至原用量。

2. 对垂体性昏迷的抢救

(1)纠正低血糖: 先予50%葡萄糖液40 ~60 mL 静脉注射, 再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2)氢化可的松: 第1 日100 ~300 mg, 以后逐渐减至维持量。

(3)补液: 如有失水及低血容量者, 应补充平衡盐, 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有利于纠正低渗状态及防止低血糖, 宜选用。 用量视病情而定。

(4)抗感染与抗休克: 感染史危象最常见诱因, 故务必控制感染。 应根据药敏合理选择抗生素, 并且剂量及疗程要足够。

(5)禁用或慎用镇静剂与麻醉剂, 以防诱发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