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进展

七、 现代研究进展

本病属于中医“阴痒” “带下” 的范畴。 罗元恺等认为该病是由于外内因两种因素所致, 外因是寒湿外袭, 阻滞带脉, 带脉失约, 流注下焦所致; 内因是脾肾两虚, 运化失职, 湿浊内留, 蕴而生菌所致。 王惠珍等则认为其常因脾虚不运, 湿浊内生, 下注会阴, 湿蕴化热; 或外感湿热之邪, 循经下注, 侵蚀阴中所致。 湿浊下注为病机关键。 程运文认为, 湿邪久留, 必凝聚成痰, 痰浊下注而成带疾。 蒲永芬指出, 带下病无论寒热虚实, 皆有血瘀郁于其中, 其瘀来源, 一为脏腑失调致瘀, 二是邪气阻滞致察, 三是寒热为患成瘀。 在治疗上, 何子淮有治带四法, 即脾虚湿停宜鼓脾摄带, 肾气虚弱宜固肾束带, 余邪下迫宜清渗止带, 湿毒内炽宜荡涤祛带。 黄绳武则提出了治带之要点, 治脾重要, 不可忘肾; 日久伤津, 不妄刚燥; 湿热为患, 不过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