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治疗

五、 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子宫颈炎主要因湿毒内侵和湿热互结, 流注下焦, 伤及带脉所致, 临床主要症状为带下, 因而辨证应抓住带下的量、 色、 质的变化, 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以祛湿为主, 同时应配合使用外治法。 急性宫颈炎阶段以内服清热解毒药为主; 慢性宫颈炎尤其是宫颈糜烂, 以外治法疗效较好。

1. 湿热内蕴

主要证候: 带下量多, 色黄或黄白相兼, 质稠有臭味, 或伴少腹胀痛, 胸胁胀痛, 心烦易怒, 口干口苦但不欲饮; 舌红, 苔黄腻, 脉弦数。

治法: 疏肝清热, 利湿止带。

方药: 龙胆泻肝汤( 《医宗金鉴》)加减。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车前子、 泽泻、 生地黄、 当归、 柴胡、 甘草、白术。

方中以龙胆草泻肝胆实火, 除下焦湿热为主药; 黄芩、 栀子苦寒泻火, 协助龙胆草以清肝胆湿热; 车前子、 木通、 泽泻清热利湿引火下行; 生地黄养血益阴, 以补肝热伤阴; 当归活血; 柴胡疏畅肝胆; 土茯苓、 椿根皮清热利湿止带; 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研究表明, 龙胆泻肝汤具有明显而缓慢的抗炎作用,且能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若胸胁胀痛者, 加八月札、 路路通以疏肝理气; 少腹胀痛者, 加行气止痛之川楝、 延胡索; 带下腥臭者, 加土茯苓、 鸡冠花、 薏苡仁、 银花以清热利湿止带; 外阴瘙痒者, 加蛇床子、 苦参、 百部祛湿止痒。

2. 湿毒内侵

主要证候: 带下量多, 色黄或黄绿如脓, 质稠, 或夹血色, 或浑浊如米泔, 臭秽, 小腹胀痛, 腰骶酸楚, 小便黄赤, 或有阴部灼痛、 瘙痒, 宫颈重度糜烂, 或有息肉, 触及出血; 舌红, 苔黄, 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泄毒, 燥湿止带。

方药: 止带方( 《世补斋不谢方》)合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茯苓、 猪苓、 泽泻、 赤芍、 丹皮、 茵陈、 黄柏、 栀子、 牛膝、 车前子、 野菊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 银花、 蒲公英。

方中用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天葵子均为清热解毒之品; 白花蛇舌草、 败酱草既能清热解毒, 又可利湿; 白术、 茯苓、 泽泻健脾利湿; 栀子泻火; 紫草凉血止血; 椿根皮清热利湿中兼有止血止带作用。

加减: 若脾胃虚弱, 正气不足者, 可加黄芪以扶正托毒。 若小腹胀痛甚者, 加红藤、 败酱草、 川楝子等清热解毒; 外阴灼热疼痛加龙胆草、 木通清肝经湿热; 带下秽臭者, 加土茯苓、 苦参、 鸡冠花以燥湿止带; 带下夹血者, 加清热凉血止血之生地黄、 紫草、 大小蓟、 椿根白皮等。

3. 脾虚

主要证候: 白带增多, 绵绵不断, 色白或淡黄, 质黏稠, 无臭味, 面色萎黄或淡白, 神疲, 倦怠, 纳少便溏, 腹胀足肿; 舌质淡胖, 苔白或腻, 脉缓弱。

治法: 健脾利湿。

方药: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白术、 苍术、 陈皮、 党参、 白芍、 柴胡、 淮山药、 荆芥穗、 甘草。

方中重用白术、 山药以健脾束带; 人参、 甘草补气扶中; 苍术燥湿健脾;柴胡、 白芍、 陈皮疏肝解郁, 理气升阳; 车前子利水除湿; 黑芥穗入血分祛风胜湿。 全方脾、 胃、 肝三经同治。 如带下日久不止, 舌苔不腻者, 可加金樱子、 乌贼骨以固涩止带。

4. 肾虚

主要证候: 白带清冷, 质稀如水, 久下不止, 无臭味, 面色苍白无华, 腰脊酸楚, 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 尿频清长, 或夜尿增多; 舌苔薄白或无苔, 脉沉迟。

治法: 补肾固涩。

方药: 内补丸( 《女科切要》)。

鹿茸、 菟丝子、 蒺藜、 紫菀、 黄芪、 肉桂、 桑螵蛸、 肉苁蓉、 制附子、茯苓。

如有阴虚之证, 而见咽干口燥、 阴道灼热者, 加黄柏、 知母、 贯众以滋阴清热。

(二)中医外治

1. 黄柏64 g, 轻粉13 g, 蜈蚣7 g, 冰片3 g, 麝香0.7 g, 雄黄12 g。 上述药物研粉末调匀, 清洁阴道并拭去宫颈分泌物, 取药1 g 撒于带线棉球上,塞于阴道深部, 于第2 日取出棉球。 每周1 ~3 次。 适用宫颈糜烂有核异质细胞。 一般宫颈糜烂者去麝香, 轻粉过敏者去轻粉。

2. 治糜灵

儿茶、 苦参、 黄柏各25 g, 枯矾20 g, 冰片5 g。 烘干并研成细末, 过200目筛。 用时取适量香油调成糊状, 用带线棉球蘸药糊敷贴在清洁后的宫颈糜烂面, 24 h 后取出。 隔2 日上药1 次, 10 次为一疗程。 适用于慢性宫颈炎。

3. 带必康

蛇床子、 苦参、 雄黄、 枯矾、 冰片、 硼砂、 血竭、 滑石、 乳香、 没药、 黄连、 金银花、 连翘、 炒蒲黄、 五倍子等。 先将冰片、 雄黄、 枯矾、 硼砂研为细末, 余药粉碎后过100 目筛, 与前药混合拌匀。 用虎杖液棉球(虎杖500 g,加水1 500 mL 浓煎, 取汁1 000 mL)蘸药贴于宫颈糜烂部位。 每日上药1 次,7 日为一疗程。 用药前先用新洁尔灭或0.9%盐水棉球洗净阴道和宫颈处分泌物, 糜烂面用2.5%碘酒及75%酒精消毒, 干棉球擦干。

4. 苦楝根、 百部、 射干各50 g, 煎汤, 趁热熏洗患处。 适用于轻度慢性宫颈炎。

5. 野菊花、 紫花地丁、 半枝莲、 丝瓜叶、 蒲公英各30 g。 水煎汤, 熏洗坐浴, 每日1 次, 7 日为一疗程。 适用于湿热型慢性宫颈炎。

6. 虎杖、 千里光、 忍冬藤、 野菊花、 蒲公英各250 g, 艾叶60 g。 上药加水煎汤, 每次取1/4, 加温水1 倍灌洗阴道, 每日2 次, 5 日为一疗程。 适用于轻度宫颈糜烂。

7. 刘寄奴60 g, 败酱草、 山慈菇各30 g, 白花蛇舌草100 g, 黄柏、 苦参、金银花各30 g, 蒲公英80 g。 加水煎取药液1 000 mL, 自觉温度适宜冲洗宫颈。 每日1 次, 7 日为一疗程。 适用于湿热型宫颈炎。

8. 宫颈Ⅰ号粉

黄柏、 大黄、 黄芩、 土茯苓、 苦参、 煅龙骨各60 g, 紫草100 g, 冰片60 g, 黄连50 g, 研末过200 目筛备用。 宫颈Ⅱ号粉: Ⅰ号粉加炉甘石100 g,乌贼骨50 g。 外阴冲洗粉: 苦参200 g, 蛇床子150 g, 黄柏、 明矾、 地肤子、五倍子、 艾叶、 土茯苓各120 g, 黄连、 花椒各40 g, 研末过100 目筛。 先用外阴冲洗粉煎汁洗阴道, 暴露宫颈, 用煎汁再行冲洗宫颈, 用消毒棉球拭干后将药粉扑撒于宫颈糜烂面。 每日1 次, 10 日为一疗程。 宫颈Ⅰ号粉有清热燥湿、 消炎解毒、 活血生肌、 杀虫止痒的功能, 适用于湿热型轻中度宫颈糜烂。宫颈Ⅱ号粉, 有收涩敛疮的作用, 适用于湿热壅盛型重度宫颈糜烂。

9. 青黛20 ~30 g, 滑石粉10 ~15 g, 黄柏粉、 蛇床子粉、 元明粉、 马鞭草粉各10 ~15 g, 冰片、 樟脑各1 ~2 g、 磺胺粉, 四环素粉各5 ~10 g。 药粉混匀, 月经干净后3 日上药。 清洁阴道及宫颈, 将药粉撒于宫颈上, 每次1 g,每日1 次, 5 日为一疗程。 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

10. 蛤粉30 g, 樟丹、 雄黄各15 g, 乳香、 没药各3 g, 薄荷0.6 g, 钟乳石30 g。 研末, 香油调匀后敷患处, 每次1 g, 每周2 ~3 次。 适用于颗粒状宫颈糜烂。

11. 蛤粉30 g, 樟丹、 雄黄各15 g, 乳香、 没药各10 g, 儿茶10 g, 硼砂15 g, 硇砂、 薄荷各0.6 g。 研成细末, 香油调匀后敷患处, 每次1 g, 每周2 ~3 次。 适用于乳头状宫颈糜烂。

(三)针灸治疗

1. 毫针

(1)取穴: 关元、 带脉、 肾俞、 次髎、 照海。 加减: 带下量多加大赫、 气穴; 腰骶酸痛加腰眼、 小肠俞。 操作: 采用补法, 留针30 min, 每日1 次, 10日为一疗程。 适用于脾肾不足证。

(2)主穴: 改良次髎穴(在腰骶部腰眼向内旁开一横指, 用5 寸长针速进针, 进针后将针卧倒斜向骶尾次髎穴); 配穴: 湿毒型加带脉、 行间, 用泻法。 加减: 湿热型加带脉、 阴陵泉, 平补平泻; 脾虚型加足三里、 三阴交, 灸气海, 用补法: 肾虚型加肾俞、 太溪, 灸关元, 补法。 操作: 针刺改良次髎穴时, 使患者感觉极度酸麻, 由腰骶向前扩散, 从肛门直达会阴部, 方可收效。配穴常规操作, 留针1 h, 中间行针3 ~5 次。 隔日1 次, 10 次为1 疗程。 适用于宫颈糜烂患者。

2. 耳针

取穴: 肝、 脾、 盆腔、 子宫、 内分泌、 内生殖器、 三焦等耳穴。 操作: 每次取3 ~4 穴, 毫针针刺, 或采用埋针, 耳穴贴压均可。 适用于湿热下注证。

3. 电针

取穴: 关元、 子宫、 归来、 中极、 三阴交等穴。 加减: 脾虚加足三里; 肾虚加肾俞。 操作: 每次选用2 ~4 个穴位, 上下相配接G6805 电针机, 疏密波,每次15 min, 隔日1 次, 10 次为一疗程。 适用于宫颈糜烂。

4. 水针

取穴: 关元、 血海、 三阴交等穴。 操作: 每穴注射3% ~5%当归注射液0.5 mL, 每日1 次, 10 日为一疗程。 适用于脾肾不足证。

5. 穴位照射

取穴: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子宫等穴。 操作: 用25 mw 的氦氖光针: 每穴照射5 min, 每日2 次, 10 日为一疗程。

(四)饮食治疗

1. 椿根皮汤

组成: 椿根皮、 红糖各30 g。

制作方法: 椿根皮加水煎成浓汤, 去渣, 加红糖。

服法: 温热饮服, 每日1 剂, 10 日为一疗程。

适应证: 适用于湿热下注证。

2. 鲫鱼汤

组成: 鲫鱼1 尾, 胡椒20 粒。

制作方法: 鲫鱼宰杀洗净, 纳入胡椒煮浓汤。

眼法: 食鱼饮汤。

适应证: 适用于脾肾不足证。

3. 苡仁萆薢饮

组成: 苡仁30 g, 萆薢6 ~10 g, 粳米100 g。 制作方法: 萆薢单煎取汁,与苡仁、 粳米同煮为粥。

服法: 温热服食, 每日1 剂, 10 日为1 疗程。

适应证: 适用于湿热下注证。

4. 二仙饮

组成: 鲜藕120 g, 鲜白茅根120 g。

制作方法: 将鲜藕洗净切片, 鲜白茅根洗净切碎, 同煮取汁。

服法: 代茶频饮, 1 日数次。

适应证: 适用于宫颈糜烂见赤白带下者。

(五)西医治疗

1. 急性宫颈炎

(1)抗生素治疗: 针对病原体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单纯急性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主张大剂量、 单次给药。 常用药物有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曲松钠250 mg, 单次肌注。 氨基糖苷类的大观霉素4 g, 单次肌注。 治疗衣原体的药物有四环素类, 如多西环素100 mg, 每日2 次, 连服7 日; 红霉素类如阿奇霉素1 g, 单次口服。

(2)针对病因治疗: 禁止性生活, 注意局部卫生, 改善全身情况。

(3)局部治疗: 用1%乳酸或醋酸作低压阴道冲洗, 局部用磺胺粉涂撒在阴道内, 每日1 次, 共4 次。

2. 慢性宫颈炎

(1)宫颈糜烂

①药物疗法: 适用于糜烂面较小或炎症浸润较浅的病例。 常用10% ~20%硝酸银或重铬酸钾溶液局部涂药。 硝酸银每周1 次, 2 ~4 次为1 疗程,重铬酸钾为1 次性用药。 必要时1 ~2 月后重复1 次。 这两种药液腐蚀性极强,涂药时切勿触及阴道壁。 应在月经干净后3 ~5 日进行,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及盆浴。

②物理疗法: 为目前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较好、 疗程最短的方法, 一般一次即可痊愈, 适用于糜烂面较大、 炎症浸润较深的病例。 电熨法: 利用热能作用于糜烂面, 使病变组织坏死形成痂皮, 约2 周, 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创面而愈合。 操作自宫颈管内0.5 cm 处开始, 按由内向外, 先上唇后下唇的顺序进行,术后创面涂1%甲紫。 如有宫颈腺囊肿, 应先刺破, 擦去囊液后, 再作电熨。冷冻疗法: 采用快速降温装置使病变组织冷冻、 坏死、 脱落, 鳞状上皮覆盖而痊愈。 此法具有无痛苦、 无出血、 无瘢痕、 无感染等特点, 但术后有多量水样白带。 激光治疗: 临床多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器, 利用激光使糜烂组织炭化结痂, 结痂脱落后, 刨面为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 物理疗法术后将出现大量阴道黄水, 故治疗后应保持外阴清洁, 在创面愈合期间(4 ~8 周), 应避免盆浴、性交及阴道冲洗。 每月复查一次, 注意创面愈合情况。

(2)宫颈息肉: 行息肉摘除术。

(3)宫颈管黏膜炎: 需全身治疗, 根据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

(六)预防与调摄

积极治疗急性宫颈炎;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注意阴部卫生, 尤其是经期、产褥期及性生活卫生, 避免多孕多产; 避免分娩及妇科手术操作时宫颈损伤。

(七)验案选粹

1. 慢性宫颈炎案

谢某, 女, 28 岁, 已婚。 1992 年6 月9 日初诊。 带下频频, 历时近1 年。经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宫颈炎, 宫颈糜烂Ⅱ度以上。 经西药抗宫颈炎加激光治疗后, 病情好转。 停药2 周后带下增多, 再以抗宫炎类药物治疗好转, 但停药即发。 近3 月证情逐渐加剧, 带下色黄, 时呈脓性, 质黏稠, 有臭气。 妇检宫颈糜烂Ⅱ度。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阴性, 遂转中医治疗。 刻诊: 患者头昏乏力, 精神不振, 口干而苦, 纳食味差, 小便色黄, 舌边尖稍红、 苔白中黄腻,脉弦。 1 年前曾有人流史。 证属带下病范畴, 由脾虚肝郁, 热毒蕴蒸所致。 用抗宫炎汤加减治疗。 处方: 黄柏10 g, 车前子10 g, 泽泻10 g, 蛇舌草15 g,蒲公英15 g, 紫花地丁10 g, 柴胡10 g, 苍术、 白术各10 g, 茯苓15 g, 太子参20 g, 黄芪20 g, 川牛膝10 g, 甘草5 g。 共3 剂, 每日1 剂, 2 次水煎分服。 另取黄柏10 g, 蛇舌草15 g, 苦参15 g, 苍术10 g, 蛇床子10 g, 水煎,趁热先熏后坐浴, 每日1 次。 药后诸症较前减轻, 原方内服外洗7 剂后, 带下量大减, 色以黄白相兼为主。 腹痛已止, 小便如常, 口微干不苦, 食欲增, 精神振。 再以原方内服外洗连用2 周后, 带下少许, 色微黄, 食欲尚佳, 月经来潮, 无特殊不适。 经净后仍按原方出入服药2 周(停止外洗), 带下止, 诸症平。 妇科检查: 宫颈表面光滑, 糜烂已治愈。

2. 宫颈糜烂案

周某某, 32 岁, 服务员。 白带增多、 色黄、 有异味3 年余, 伴腰痛、 下腹坠胀感, 带有血性白带, 尤以同房后为著。 几年来曾用抗生素肌肉注射, 并曾做一次冷冻治疗, 但效果不佳。 其人体瘦, 面白, 神疲。 妇科检查: 白带多, 色黄呈脓性, 腥臭味, 双侧附件轻压痛, 宫颈肥大, 呈Ⅲ度糜烂。 将其入本法治疗组, 方法: 取煅炉甘石、 煅石膏、 赤石脂各等分, 共研细末过6 号筛, 取紫草50 g, 研末入食用菜籽油浸泡一周, 再取其上油液与药末适量调制成稀糊状, 并于高压锅中高压灭菌即成三石紫草合剂。 先以0.1%新洁尔灭液作外阴、 阴道、 宫颈清洗, 再以自制三石紫草合剂敷布于糜烂面, 每日1 次,1 次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及治疗后2 周禁止性生活。 第一疗程后无脓性臭带,白带减少, 宫颈糜烂面缩小, 继续第二疗程, 后见糜烂面愈合, 宫颈光滑。 半年后随访以上诸症皆无。 妇科检查见白带色白、 量不多、 无异臭味、 宫颈红润光滑。

3. 宫颈糜烂案

李某, 女, 36 岁, 已婚, 干部。 宫颈糜烂3 年。 经多处诊治疗效不佳,于1990 年3 月26 日就诊, 伴小腹坠胀疼痛, 白带增多, 色黄而臭秽, 腰痛,易怒。 妇科检查见子宫颈Ⅲ度糜烂。 用消糜散治疗, 药物: 石榴皮20 g, 代赭石20 g, 硼砂20 g, 海螵蛸20 g, 青黛10 g, 黄柏20 g, 复方新诺明10 片, 维生素B210 片, 制霉菌素10 片, 甲硝唑10 片, 氯苯那敏10 片, 诸药共研细末。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子宫颈, 将消糜散少许敷于糜烂处, 隔日一次, 用药6次症状缓解。 妇科检查见子宫颈光滑。 随访半年未复发。

(八)古代文献精选

《傅青主女科》: “夫带下俱是湿症。 而以带名者, 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 故以名之, 盖带脉通于任督, 任督病而带脉始病。”

《万氏妇人科》: “带下之病, 妇人多有之。 赤者属热, 兼虚兼火治之; 白者属湿, 兼虚兼痰治之。 年久不止者, 以和脾胃为主, 兼升提。 大抵瘦人多火, 肥人多痰, 要知此候。”

(九)现代研究进展

1. 致病因素研究

正常妇女阴道和宫颈内存在大量细菌, 由于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层较厚, 抵抗力强, 一般不易引起感染。 而宫颈管黏膜柱状上皮层较薄, 抵抗力弱, 当发生损伤时, 病原体乘机侵入宫颈黏膜柱状上皮所覆盖的部分, 加上宫颈黏膜皱襞多, 病原体潜藏此处, 感染不易彻底清除, 往往形成慢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如果不进行治疗或治疗不彻底, 当宫颈的防御功能不能阻挡炎症蔓延时, 则上行引起子宫内膜炎、 输卵管炎及卵巢炎等。 严重时可发生盆腔腹膜炎、 盆腔脓肿。 目前研究表明, 宫颈炎的感染不仅限于通常所知的细菌感染,且与沙眼衣原体(UU)、 支原体(CT)、 巨细胞病毒(CMV)、 人乳头瘤病毒(HPV)、 疱疹病毒-2 (HSV-2)等病毒感染有关。 慢性宫颈炎患者HPV、 HSV的检出率高达74%, 宫颈脓性分泌物UU 的阳性率可达34% ~63%。 李昭等研究报道, 宫颈病变从慢性宫颈炎逐渐演变到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宫颈癌,HPV 感染呈逐渐增强趋势。

2. 从微量元素角度的研究

袁允桂等认为锌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 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尤其对皮肤、 黏膜的正常代谢、 创伤修复有重要作用。 当机体组织细胞缺锌后, 细胞的RNA、 DNA 合成减少, 创伤处颗粒组织中胶原减少, 肉芽组织易破坏, 使创伤、 溃疡难以愈合。 因此研制了以含有锌元素的三石紫草合剂, 方中煅炉甘石、 煅石膏、 赤石脂各等量, 共研细末过6 号筛。 取紫草500 g, 研末入食用菜籽油浸泡1 周, 再取其上油液与药末适量调制成稀糊状并置高压锅中高压灭菌即成。 用法为将其合剂敷布于宫颈糜烂面, 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 治疗48 例患者, 有效率为100%。 袁氏研究的指导思想是:炉甘石是一种很好的抑菌、 收敛、 防腐、 保护创面的药物。 炉甘石含有锌元素, 将其应用于宫颈, 可通过参与蛋白质合成促使糜烂面愈合。 同时配煅石膏以降低血管通透性, 消炎、 收敛、 减少分泌; 赤石脂收敛止血, 敛疮生肌; 紫草抑菌、 活血、 凉血。 上四药制成三石紫草合剂, 大大增强了清热解毒、 收敛生肌之效, 同时, 也为含锌中药外用拓展了更新的前景。

3. 从甲皱微循环改变的角度研究

沈宗意等对宫颈糜烂患者在应用活血化瘀治疗过程中, 注意观察甲皱微循环的变化。 收治了44 例病例, 治则为活血化瘀, 带浊味臭者佐以清热解毒。治疗方法为内服外治并用, 每周2 次, 疗程为1 ~3 个月, 对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连续进行甲皱微循环观察。 认为: ①宫颈糜烂患者甲皱微循环的改变, 主要表现在血液流态方面呈非线流(断线状、 凝集型、 混悬型)状态, 血流速度缓慢。 其次可能由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组织液潴留引起管袢清晰欠佳。 而管袢形态、 数目、 管袢长度和宽度、 动静脉臂比例方面无明显改变。②通过活血化瘀治疗前后观察, 甲皱微循环改变的主要表现为: 血液流态由非线流状态恢复正常的线流状态, 血流速度由缓慢恢复正常, 管袢清晰度也得到改善。

4. 从细胞学角度研究

李光荣等认为, 有效地治疗宫颈非典型增生与重度糜烂, 是阻断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手段, 因此进行“10 味间糜栓” 阻断宫颈癌发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0 味间糜栓” 是集《外科正宗》 “三品一条枪” “子宫丸” 两方的加减, 具有祛腐生肌、 托脓长肉的作用。 没有“三品一枪” 药物作用猛烈, 比“子宫丸” 祛腐力强, 保存了其生肌、 腐而不臭的特点。 经过实验, 证实了该药除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外, 还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实验进行了四个内容的观察:①整体观察两种鼠U14 腹水宫颈癌株的抑制作用, 结果显示明显提高其生命延长率, 与西药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相比有同等效应。 ②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研究结果显示, 对人宫颈癌hela 细胞, 人胃腺MGC80-3 细胞及正常细胞人胚囊成纤维细胞, 无选择地直接杀伤细胞, 似西药丝裂霉素样作用。 ③细胞化学研究, 用荧光显微观察DNA、 RNA 的变化, 结果具有直接破坏细胞DNA、RNA 的作用, 损坏正在分裂中期染色体。 ④抗肿瘤作用的定量细胞化学分析,经流式细胞术测量U14 腹水宫颈癌细胞的DNA 相对含量, 观察各时期细胞增殖周期的移行变化。 观察结果与临床非典型增生患者宫颈细胞DNA 含量测定一致。 具有抑制癌细胞DNA 的合成, 阻断细胞分裂周期, 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5. 从抑菌和抗病毒方面的研究

山西医学院在“黄蜈散” 的临床研究中, 从对宫颈糜烂的修复、 愈复、预后三方面着手, 探讨了宫颈糜烂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 大肠杆菌、 粪产碱杆菌、 变形杆菌、 乳酸杆菌、 丁酸棱形厌氧芽孢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病原体感染。 而当宫颈糜烂存在时, 宫颈碱性分泌物增多, 易引起或加重阴道正常菌群失调及致病性微生物的感染, 从而影响宫颈糜烂区鳞状上皮再生。 ②宫颈糜烂与人型疱疹病毒(HSV-2)可能有关。 通过实验证实了黄蜈散浸剂有抑制、 杀灭阴道内常见细菌的作用, 对体外HSV-2 颗粒有直接灭活作用, 还能降低HSV-2 诱发小鼠阴道疱疹的死亡率, 提示黄蜈散对HSV-2 感染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郭玉莲通过探讨认为宫颈炎的病因与大肠杆菌发酵和病毒的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自制了对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的不带糖衣的小檗碱片, 加等量乌贼骨(性味咸涩微温, 归肝肾经, 有收敛止血、 固精止带、 制酸止痛、燥湿敛疱之功效)研成细粉, 用一般过中药的细箩筛过。 二者合用, 作用于宫颈黏膜, 通过核糖、 核酸对大肠杆菌和病毒的抑制作用, 使细胞产生了抗菌和抗病毒的蛋白而治疗宫颈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