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内治法
中医学认为男性不育症与肾、 心、 肝、 脾等脏有关, 而其中与肾脏关系最为密切, 故其治疗多从肾论治。 根据中医脏腑、 气血和八纲辨证, 男性不育的临床特点, 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一)温补肾阳法
肾为先天之本, 胞脉系于肾, 是人体生长、 发育、 生殖的根本。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是指寒证若属阳虚阴盛, 那么就应当温补肾阳, 参以填精,使阳有所附, 阴得温化, 阴阳协调。 这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一种主要常用方法。 肾阳衰弱, 气化失常, 可见婚久不育, 性欲淡漠, 阳痿早泄, 精子稀少或死精过多, 射精无力; 腰膝酸软, 精神萎靡, 面色苍白, 小便清长, 夜尿量多, 畏寒喜温。 舌质淡胖, 苔白, 脉沉细弱。 肾阳不足, 则上不能温煦脾阳,下不能温养胞脉, 治宜温阳补肾。 常用的代表方剂有右归丸、 右归饮、 温胞饮、 温冲汤等。 若肾阳衰微, 不能温化水湿, 气化不利, 水湿停留, 则应当在温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伍利水之品以消除水邪。
(二)滋补肾阴法
肾主藏精, 对天癸的成熟和冲任二脉的通盛,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肾阴受损, 阴不敛阳, 导致阳失潜藏, 出现阴虚阳亢者, 治疗当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这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一种主要治疗大法。 肾阴亏损, 精血不足, 可见婚久不育, 性欲强烈, 性交过频, 精液不液化或死精过多, 或精子过少, 畸形精子过多; 五心潮热, 盗汗口干, 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舌质红, 苔少, 脉细数。
治宜滋阴补肾。 常用的代表方剂有左归丸、 左归饮、 六味地黄丸等。 若阴虚内热, 则宜滋阴清热为主, 方选知柏地黄丸、 大补阴丸, 使相火得清, 真阴得补。 若肾中阴阳俱虚, 则宜阴阳双补, 正所谓“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三)温补脾肾法
脾肾久病, 耗气伤阳, 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则最终导致脾肾阳气俱虚。 脾肾阳虚可见婚久不育, 性欲淡漠或阳痿,早泄, 精清, 精稀, 精冷, 精少; 纳谷不香, 腹胀便溏, 五更腹泻, 精神疲乏, 气短懒言, 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夜尿量多, 畏寒肢冷。 舌质淡, 苔白润, 脉细弱。
(四)调理气血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皆赖脾胃。冲脉隶属于阳明, 精气充足, 气血充沛, 则利于孕育。 脾胃有益气、 生血、 统血、 运化之功能。 脾胃虚弱, 无养胞脉, 可见婚久无子, 形体衰弱,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精液量少, 心悸失眠, 头晕目眩, 纳呆便溏。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
(五)泻肝清热祛湿法
肝藏血, 主疏泄, 性喜条达, 全身血液的贮藏与调节以及筋脉、 关节的濡养, 皆有赖于肝。 足厥阴肝经绕行阴器, 肝胆湿热之邪, 蕴结于肝及其经脉,并循经下注, 导致婚久不育, 胁肋胀痛, 睾丸肿痛、 灼热或红肿, 射精疼痛或血精、 死精过多; 面红耳赤,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口苦咽干。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
(六)活血化瘀法
气血的运行, 保持着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的关系。 气属阳, 是动力; 血属阴, 是物质。 血液在经脉之中, 之所以能周而不息地运行于全身, 皆有赖于气的作用。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正所谓“气为血之帅”。 但是, 气又必须依赖营血, 才能发挥作用, 即血液营养组织器官而产生功能活动, 而功能的正常活动又推动了血液的运行。 气机不畅, 瘀阻胞宫, 可见婚久不育, 胸闷不舒, 善太息, 胸胁胀痛, 睾丸坠胀而痛, 烦躁易怒, 精索静脉曲张, 睾丸或附睾有结节, 阳痿或不射精。 舌质暗, 脉沉弦。
(七)燥湿化痰法
湿为阴邪, 重浊黏滞, 阻碍气机, 病情缠绵, 病程较长。 湿困脾胃, 中阳不振, 脾不健运, 湿聚成痰。 痰在体内,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变生诸症。 痰湿内蕴, 冲任受阻, 可见婚久不育形体肥胖, 肢体困倦, 精液稀薄, 精子量少, 性欲淡漠或不射精; 面色苍白, 神疲气短, 头晕心悸。 舌质淡红, 苔白腻, 脉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