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肝经湿热证

五、 肝经湿热证

(一)主要证候

婚久不育, 胁肋胀痛, 睾丸肿痛、 灼热或红肿, 射精疼痛或血精, 死精过多; 面红耳赤,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口苦咽干。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

(二)治法

疏肝利胆, 清热利湿。

(三)方药

主方: 龙胆泻肝汤

处方: 龙胆草6 g, 黄芩9 g, 山栀子9 g, 泽泻12 g, 木通9 g, 车前子9 g, 当归8 g, 生地黄20 g, 柴胡10 g, 生甘草6 g。

方解: 本方治证, 是由肝胆实火、 肝经湿热循经下注所致。 循足厥阴肝经所络阴器而为肿痛、 阴痒。 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 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 上泻肝胆实火, 下清下焦湿热, 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 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 在本方配伍龙胆草, 为臣药。 泽泻、 木通、 车前子清热利湿, 使湿热从水道排出。 肝主藏血, 肝经有热, 本易耗伤阴血, 加用苦寒燥湿, 再耗其阴, 故用生地黄、 当归滋阴养血, 以使标本兼顾。 方用柴胡, 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 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 综观全方, 是泻中有补、 利中有滋, 以使火降热清, 湿浊分清, 循经所发诸证乃克相应而愈。 若肝胆实火较盛, 可去木通、 车前子, 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 若湿盛热轻者, 可去黄芩、 生地黄, 加滑石、 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 若玉茎生疮, 或便毒悬痈, 以及阴囊肿痛, 红热甚者, 可去柴胡, 加连翘、 黄连、 大黄以泻火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