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因病理

一、 病因病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带下病”。 中医学认为带下病多由湿邪蕴结, 影响任带二脉,任脉不固, 带脉失约而成。 有外邪和内伤两类, 其中内湿之邪, 多由脾虚生湿, 肾虚失固所致, 外湿多为湿热之邪。

1. 脾虚生湿

平素饮食不节, 或劳倦过度, 思虑郁结伤脾, 脾虚运化失职, 水湿内停,湿邪下注, 伤及任带二脉。

2. 肾虚失固

素体肾虚不足, 或年老肾衰, 或久病及肾, 或多产等, 均能损伤肾气, 封藏失职, 失其固摄之力。

3. 湿热下注

经行产后, 胞脉空虚, 如感染虫毒, 或久居阴湿之地, 或外邪损伤, 以致湿毒之邪, 乘虚而入, 蕴而化热; 亦有肝经湿热下注, 热毒蕴蒸而致者。

(二)西医病因病理

1. 主要致病因素

(1)机械性刺激或损伤: 约半数以上已婚患者宫颈炎和性生活有一定关系; 另外, 分娩、 流产、 手术、 不洁性交等致宫颈损伤亦是宫颈炎的主要原因。

(2)病原体感染: 主要为葡萄球菌、 链球菌、 大肠杆菌、 淋病奈瑟菌、 沙眼衣原体和厌氧菌等, 还可继发于滴虫性阴道炎、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3)化学物质刺激: 如应用高浓度酸性或碱性溶液冲洗阴道, 或放置腐蚀性较强的栓剂, 亦可造成炎症。

2. 病理

(1)急性宫颈炎: 宫颈红肿, 宫颈管黏膜充血水肿, 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外口流出。

(2)慢性宫颈炎病理变化

①宫颈糜烂: 由于炎症刺激, 宫颈被覆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细胞逐渐脱落, 为柱状上皮细胞所代替, 因柱状上皮下的毛细血管显露, 使炎症区呈鲜红色, 故称宫颈糜烂, 但并非真正的糜烂, 又称假性糜烂。 按炎症的深浅程度,宫颈糜烂在临床分三型。 单纯型, 即炎症初期, 糜烂面平坦, 实为单层柱状上皮; 颗粒型, 糜烂面凹凸不平, 呈颗粒状, 此因宫颈腺上皮和间质增生所致;乳头型, 腺上皮和间质进一步增生, 表面凹凸更显著, 形成乳头状突起。

临床上为便于观察和处理, 按糜烂面积占宫颈表面的比例, 又把宫颈糜烂分成三度: Ⅰ度(轻度), 糜烂面占宫颈表面的1/3 以内; Ⅱ度(中度), 占1/3 ~2/3; Ⅲ度(重度), 占2/3 以上。

②宫颈肥大: 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 宫颈充血水肿, 腺体和间质增生,不同程度肥大、 硬度增加, 可为正常的2 ~4 倍, 表面多光滑或仍有糜烂。

③宫颈息肉: 慢性炎症刺激, 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向宫颈外口突出, 形成单个或多个带蒂的小肉芽样组织, 质软脆, 易出血, 其恶变率为0.2% ~0.4%。

④宫颈腺囊肿: 在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 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 或深入腺管, 将腺管口阻塞, 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 潴留形成囊肿, 一般约米粒大小, 略突出于宫颈表面, 内含黄白色液体。

⑤宫颈管炎: 炎症局限于宫颈黏膜及其下面的组织, 颈管口充血水肿, 或有脓性分泌物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