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治疗

二、 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 阴虚火旺

主要证候: 精色红、 量少, 腰膝酸软, 头晕, 心烦易怒, 盗汗, 手足心热, 口干欲饮, 舌红苔少, 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减。

2. 湿热下注

主要证候: 精液红色或暗红色, 可有射精痛, 小腹不适, 尿黄, 尿灼热而痛,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3. 瘀血阻络

主要证候: 精色暗红, 会阴小腹疼痛, 舌质暗边有瘀斑点, 苔薄白, 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4. 气虚失摄

主要证候: 病程日久, 精色淡红, 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食少便溏, 心悸自汗,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

治法: 补脾益气。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西医治疗

1. 罗红霉素胶囊0.15 g, 口服, 每日2 次。

2. 复方新诺明, 口服, 每次2 片, 每日2 次, 连服1 ~2 周。

3. 己烯雌酚1 mg, 加强的松5 mg, 口服, 每日3 次, 连服2 ~3 周。

4. 维生素K4, 口服, 每次4 mg, 每日3 次。

5. 巴曲酶肌注, 每日1 次。

以上抗生素和止血药可联合应用。

(三)单方验方

1. 云南白药, 口服, 每次2 丸, 每日2 次。

2. 知柏地黄丸, 口服, 每次8 丸, 每日3 次。 适用于阴虚火旺之精囊炎。

3. 龙胆泻肝丸, 口服, 每次6 g, 每日2 次。 适用于湿热下注之精囊炎。

4. 四妙丸, 口服, 每次5 g, 每日3 次。 适用于湿热下注之精囊炎。

5. 归脾丸, 口服, 每次1 丸, 每日2 次。 适用于气虚之血精。

(四)外治法

1. 黄柏30 g, 黄芩15 g, 半枝莲15 g, 白花蛇舌草15 g, 虎杖15 g, 丹皮10 g, 茜草15 g, 蒲黄15 g。 水煎2 遍, 取滤液200 mL。 每次用100 mL, 水温约40 ℃左右, 保留灌肠, 每日1 次, 10 次为1 个疗程。 适用于湿热下注之精囊炎。

2. 红藤30 g, 丹皮10 g, 赤芍30 g, 桃仁10 g, 莪术10 g, 重楼20 g, 大黄10 g。 水煎2 遍, 每次取滤液100 mL, 温度40 ℃左右保留灌肠, 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 适用于瘀血阻络之精囊炎。

3. 热水坐浴, 每日2 次, 水温保持在42 ℃, 每次20 min。

(五)食疗法

1. 鲜小蓟200 g, 鲜白茅根200 g, 鲜藕200 g。 共绞取汁, 每次服15 mL,每日2 次。

2. 槐花炒至微焦, 每取5 ~9 g, 与茶叶同泡饮。

3. 白及粉20 g, 山药末30 g, 西洋参6 g (切片), 粳米适量。 洗净粳米,加入上药, 加水适量同煮粥食用。 每两日1 次。 适用于气虚之证。

4. 人参末3 g, 粳米100 g, 冰糖适量, 同入锅内煮粥食用。 适用于气虚之血精证。

(六)理疗

患者大便后用1%小檗碱溶液20 mL 灌肠。 然后用药液浸湿纱布热置于会阴部位, 浸湿纱布与直流电理疗器阳极相连接, 阴极置于耻骨上, 电流8 ~20 mA, 每次20 min, 每日1 次, 10 次为1 疗程。

(七)针灸方

取穴: 会阴、 肾俞, 采用泻法, 重刺激, 不留针, 每日或隔日1 次, 10次为1 个疗程。 阴虚火旺者加太冲、 照海、 太溪、 曲骨穴, 平补平泻; 湿热下注者加阴陵泉、 三阴交、 太冲、 行间、 中极, 用泻法; 瘀血阻络型加委中、 照海、 中极, 用泻法; 气虚型加脾俞、 三阴交、 太溪、 足三里、 气海, 用补法。

(八)护理

1. 急性期禁止性生活。

2. 急性期不可反复刺激按摩精囊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