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对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的认识
(一)卵巢
卵巢呈扁椭圆形, 左右成对, 在小骨盆上口平面, 贴靠骨盆侧壁。 卵巢是实质性器官, 可分为浅层的皮质和深层的髓质。 皮质内藏有胚胎时期已生成的数以万计的原始卵泡, 性成熟期之后, 成熟的卵泡破溃后将卵细胞排出。 一般在每一个月经周期(28 日)排1 个卵细胞。
卵巢的形状、 大小因年龄而异。 幼年卵巢小而光滑, 成年后卵巢增大并由于每次排卵后在卵巢表面留有瘢痕而显得凹凸不平, 更年期后卵巢萎缩。
1. 形态特征
卵巢左右各一, 灰红色, 质较韧硬, 呈扁平的椭圆形, 表面凸隆。 幼女者表面平滑, 性成熟后, 由于卵泡的膨大和排卵后结瘢, 其表面凹凸不平。 卵巢的大小和形状因年龄不同而异。 在同一人, 左右卵巢并不一致, 一般左侧大于右侧。 成人卵巢长度左侧平均为2.93 cm, 右侧平均为2.88 cm; 宽度左侧平均为1.48 cm, 右侧平均为1.38 cm; 厚度左侧平均为0.82 cm, 右侧平均为0.83 cm; 卵巢重为3 ~4 g。 35 ~45 岁卵巢开始逐渐缩小, 绝经期以后, 卵巢可逐渐缩小到原体积的1/2。 通常, 成人卵巢的大小相当于本人拇指指头大小。 由于卵巢屡次排卵, 卵泡破裂萎缩, 由结缔组织代替, 故其实质渐次变硬。
卵巢分为内、 外侧两面, 上、 下两端, 前、 后两缘。 卵巢内侧面朝向盆腔, 多与回肠紧邻, 又名肠面; 外侧面与盆腔侧壁相接触。 卵巢上端钝圆, 名输卵管端, 与输卵管伞端相接; 下端略尖, 朝向子宫, 称为子宫端。 卵巢前缘有卵巢系膜附着, 称为卵巢系膜缘。 此缘较平直, 其中央有一裂隙, 称为卵巢门, 是卵巢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出入之处。 卵巢后缘游离, 称为独立缘, 较为凸隆, 朝后内方。
卵巢位于子宫底的后外侧, 与盆腔侧壁相接。 妊娠时, 由于子宫的移动,其位置也有极大的改变。 胎儿娩出后, 卵巢一般不再回到其原来位置。 卵巢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其完全被子宫阔韧带后叶包裹形成卵巢囊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通过。 卵巢的移动性较大, 其位置多受大肠充盈程度的影响。 一般位于卵巢窝内, 外侧与盆腔侧壁的腹膜相接。 卵巢窝在髂内、 外动脉起始部的交角内,前界为脐动脉索, 后界为输尿管和髂内动脉。 卵巢窝底由闭孔内肌及覆盖其表面的盆筋膜和腹膜壁层组成。 在卵巢窝底处的腹膜外组织内, 有闭孔血管和神经通过。 胎儿卵巢的位置与男性睾丸的位置相似, 位于腰部和肾的附近。 初生儿卵巢位置较高, 略成斜位。 成人的卵巢位置较低, 其长轴近于垂直位。 其输卵管端, 位于骨盆上口平面的稍下方, 髂外静脉附近, 恰与骶髂关节相对。 子宫口向下, 居盆底腹膜的稍上方, 与子宫外侧角相接。 系膜缘位于脐动脉索后方。 游离缘位于输尿管前方。 老年女性的卵巢位置更低。 卵巢的位置可因子宫位置的不同而受影响: 子宫左倾时, 左卵巢稍向下移位, 子宫端稍转向内; 右倾时, 则相反。 卵巢的输卵管端及其后缘上部被输卵管伞和输卵管漏斗覆盖。
2. 组织结构
卵巢表面被覆一层扁平上皮, 为一种变异的体腔上皮, 有向输卵管、 宫内膜、 宫颈和阴道上段上皮分化的潜能。 上皮下为一薄层细胞很少的致密胶原纤维带称为白膜。 卵巢实质分为浅层的皮质、 深层的髓质和门三部。 皮质内含有大小不等、 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 黄体和白体, 分布于短梭形卵巢间质细胞和致密结缔组织中, 银染色显示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髓质主要是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血管, 弹力纤维丰富, 还可见少量平滑肌。 门部为动静脉、 神经纤维、 淋巴管进出的主要通道, 有时还可见门细胞和卵巢网。
3. 血液供应、 神经支配和淋巴引流
(1)血管: 卵巢由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卵巢支供血。 依据二者对卵巢血液供应状况, 将其动脉供应分为四型: Ⅰ型, 由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共同营养卵巢; Ⅱ型, 子宫动脉的分支供应卵巢的内侧部, 卵巢动脉的分支供应外侧部; Ⅲ型, 仅由子宫动脉营养卵巢; Ⅳ型, 仅由卵巢动脉营养卵巢。 第Ⅰ型为混合供应型, 通常卵巢血液供应为此型。 第Ⅱ型为卵巢动脉供应优势型。 第Ⅲ型为子宫动脉供应优势型。 第Ⅳ型为均衡供应型, 属于卵巢血液供应的变异。 由于卵巢的血管分布存在着上述的差异, 在输卵管结扎时, 为了防止损伤供应卵巢的血管分支, 一般强调结扎部位选择在输卵管的中1/3 部。结扎时应特别注意保存子宫—卵巢血运的完整性。 一旦影响了输卵管系膜间的血运, 即可能导致卵巢功能障碍, 造成术后月经改变。
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卵巢支, 从卵巢门进入髓质, 形成螺旋状分支, 并呈辐射状伸入皮质, 在卵泡膜和黄体内形成毛细血管网, 再由毛细血管网集合形成微静脉, 然后在髓质内汇成小静脉, 经卵巢门离开。 小静脉在卵巢系膜内构成卵巢静脉丛, 最后汇集成卵巢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 左侧卵巢静脉注入左肾静脉, 右侧卵巢静脉直接注入下腔静脉。
卵巢的血液供应来自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卵巢支。 卵巢悬韧带是寻找卵巢血管的标志, 它是由腹膜形成的皱襞, 起自骨盆缘, 向下至卵巢的输卵管端。 卵巢动脉在肾动脉下方起自腹主动脉, 下行至骨盆上口处跨过髂外血管,经卵巢悬韧带进入卵巢系膜内。 子宫动脉发自腹下动脉, 于子宫角处分出卵巢支, 在卵巢系膜中行走, 并与卵巢动脉吻合组成动脉弓, 从卵巢门进入髓质,形成螺旋状分支, 然后呈辐射状伸入皮质。 静脉血经皮质、 髓质、 卵巢门回流入卵巢系膜内的静脉丛, 汇集成卵巢静脉, 与卵巢动脉伴行, 并与子宫静脉丛吻合。 右侧分支汇入下腔静脉,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2)淋巴管: 卵巢皮质内有丰富的淋巴管互相连接成网。 淋巴毛细管围绕在卵泡的外膜和黄体的周围, 内膜和颗粒层往往缺乏。 在髓质内, 淋巴毛细管集合成较大的淋巴管出卵巢门, 注入腰淋巴结。
卵巢间质内有丰富的淋巴管网。 淋巴液经卵巢内淋巴管网引流至卵巢门,形成4 ~6 支稍大的淋巴管, 与宫底、 输卵管来的淋巴管一起在卵巢门下方组成卵巢下丛。 由此汇集的淋巴管与卵巢动静脉伴行, 沿卵巢悬韧带流入肾上极水平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然后引流入乳糜池, 再进入胸导管。 另一途径为:卵巢的淋巴液由卵巢表面淋巴管进入腹膜腔, 被吸收入横膈下淋巴管网。 大部分引流至横膈上淋巴管网, 经胸骨淋巴管流入前纵隔淋巴结, 再进入右淋巴导管; 少部分可经横膈下淋巴管进入腹膜后上腰淋巴结或自胸骨后淋巴管进入胸导管。 通过腹膜腔的引流途径在卵巢的淋巴引流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淋巴引流途径的破坏, 如横膈下淋巴管网阻塞可引发腹水和血性腹水, 对判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病期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3)神经: 卵巢的神经来自卵巢神经丛和子宫神经丛, 与动脉一同由卵巢门进入髓质, 在髓质内形成神经丛, 再由该丛发出神经纤维进入皮质内, 多分布于血管壁上, 在次级卵泡内形成末梢感受器, 终止于黄体细胞之间。 在闭锁卵泡的内膜中可见神经纤维, 另外, 生殖上皮和白体都有极细的神经纤维分布。
卵巢的神经支配来自交感神经的腹主动脉丛和肾丛。 其神经分布下行入盆腔, 随卵巢动脉入卵巢门, 在髓质内形成卵巢神经丛, 由此发出神经纤维分布至各种效应器。
4. 卵巢的固定
卵巢除借助卵巢系膜固定于子宫阔韧带外, 还借助卵巢悬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与盆腔侧壁及子宫相连。
(1)卵巢悬韧带: 卵巢悬韧带是腹膜皱襞, 其内含有卵巢动脉、 卵巢静脉、 淋巴管、 卵巢神经丛、 少量平滑肌纤维和致密的结缔组织等。 此韧带起自骨盆上口、 髂总血管的分叉处, 居于骶髂关节前方, 向下连于卵巢的输卵管端。
(2)卵巢固有韧带: 卵巢固有韧带是卵巢与子宫底外侧角间的索条, 又名卵巢子宫索, 由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构成, 其内含有血管。 此韧带起自卵巢的子宫端, 经子宫阔韧带的两层间, 接近后叶, 所以从背侧观察, 阔韧带后层(叶)微微隆起, 呈皱襞状。 韧带下端附着于子宫底的外侧, 在输卵管与子宫相结合处的后下方。 此外, 输卵管的卵巢伞附于卵巢的输卵管端, 对卵巢也稍有固定作用。
5. 卵巢的附属器官
卵巢的附属器官是附属于卵巢的胚胎残余器官, 包括卵巢冠、 囊状附件及卵巢旁体。
(1)卵巢冠: 又名副卵巢。 卵巢冠位于卵巢系膜内, 由10 ~20 条横行的小管和一条卵巢冠纵管构成。 各条横小管的一端(卵巢端)靠近卵巢, 另一端(输卵管端)以直角汇入卵巢冠纵管。 横小管为上皮小管, 具有分泌现象, 其管壁的肌层特厚, 对卵巢系膜的紧张度有一定作用。 横小管来源于中肾小管,与男性的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迷管相当。 卵巢冠纵管的构造与横小管相同, 其位置较靠近输卵管, 并与之平行, 是中肾管萎缩遗留的部分, 与男性的附睾管相当。
(2)囊状附件: 囊状附件有一个或数个不等。 常位于输卵管漏斗附近, 是卵巢冠上方向下垂的小豆形有蒂的纤毛上皮小囊, 其内含有液体, 为中肾管头端的遗迹。
(3)卵巢旁体: 卵巢旁体居于卵巢系膜内, 卵巢冠的内侧, 卵巢动脉进入卵巢门处, 与卵巢冠相比, 较近于子宫。 它由数条上皮小管和血管球构成, 是胚胎期中肾尾侧部中肾小管的遗迹, 与男性的旁睾相当。 卵巢旁体常见于初生儿, 在5 岁后很少被发现, 但有时可在显微镜下看到。
6. 生理功能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 它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性激素, 因此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1)生殖功能: 育龄期妇女除妊娠和哺乳期外, 卵巢每个月发生1 次周期性变化并排出卵细胞, 排卵多在月经周期第14 ~16 日。 卵细胞是由卵巢内卵泡分泌排出的, 在数个卵泡的发育中, 发育成熟的一般只有1 个, 因此每个月只有1 个卵子成熟。 排卵后卵子存活数小时, 此时, 卵子如进入输卵管并遇到精子即受精成为孕卵(受精卵)。
(2)内分泌功能: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还同时伴有3 种性激素的分泌, 即雌激素、 孕激素和极少量的雄激素, 它们对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 卵巢除分泌两种主要类固醇激素, 即雌激素和孕激素外, 还分泌少量雄激素。
1)雌激素: 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主要器官, 此外, 睾丸、 胎盘和肾上腺也能分泌少量雌激素。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 卵巢中颗粒细胞是合成雌激素的场所。 其产生过程是使雄烯二酮转变成雌激素: 内膜细胞在LH 的作用下, 使胆固醇转变为雄烯二酮; 颗粒细胞在FSH 的作用下, 发育过程中产生芳香化酶, 它使雄烯二酮转变成雌激素, 形成的雌激素分泌到卵泡液和血液中。 分泌入血液中的雌激素的代谢过程是在肝内被灭活成为活性较小的雌酮和雌三醇, 并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 增加水溶性后, 由尿液排出。
雌激素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对生殖器官的作用: 雌激素促使青春期女子附属生殖器官(阴道、 子宫、 输卵管等)发育成熟。 雌激素可使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糖原增加。 糖原分解时, 阴道内液呈酸性(pH 为4 ~5), 有利于阴道乳酸菌的生长, 不利于其他细菌生长繁殖, 故可增加局部抵抗力。 雌激素还能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分化, 使上皮细胞增生和发生角质化的脱落。 雌激素量越多,角化程度也越高。 随着雌激素浓度的变化, 阴道细胞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 检查阴道涂片是了解雌激素分泌状态或性周期的一种方法。 雌激素还可促进输卵管的蠕动, 以利于受精卵向子宫内运行。 但过量的雌激素则产生相反的效应。 在月经周期与妊娠期间, 雌激素能促进子宫肌增厚, 子宫内膜增殖, 腺体增多变长。 子宫颈腺体分泌增加, 以利于精子的通过。 它与孕激素相配合,调节正常月经周期及维持正常妊娠。 ②对副性征的影响: 雌激素具有刺激并维持乳房发育, 促使骨盆宽大、 臀部肥厚、 音调高、 脂肪丰满和毛发分布等女性特征的作用。 它还有维持性欲等功能。 ③对代谢的影响: 雌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同时增加肾小管对抗利尿素的敏感性, 因此具有保钠、 保水作用, 而增加血量和细胞外液, 某些妇女月经期前浮肿可能与此有关。 此外, 雌激素还可降低胆固醇, 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还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 对青春期发育与成长起促进作用。
2)孕激素: 在卵巢内主要在LH 的作用下由黄体产生, 主要为孕酮。 体内的孕激素在肝脏中灭活, 转变为孕二醇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由尿和胆汁随粪便排出。
孕激素的主要功能: 一般来说孕激素往往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的。 ①对子宫的作用: 使子宫内膜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 糖原含量增加, 分泌腺分泌含糖原的黏液进入分泌期, 以利于受精卵的着床。 孕酮还可降低子宫肌的兴奋性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使子宫安静, 故有安胎作用。 ②对乳腺的作用: 孕激素能促使乳腺腺泡进一步发育成熟, 为怀孕后分泌乳汁准备条件。③产热作用: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在清晨、 空腹、 静卧时测量体温(基础体温)发现排卵后可升高1 ℃左右, 在整个黄体期一直维持此水平。 由于在排卵前体温较低, 排卵后升高, 故可将这一基础体温改变作为判定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 排卵后体温升高的原因可能与孕激素的代谢产物(主要是本胆烷醇酮)的作用有关。
卵巢作为女性的性腺, 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受大脑皮质、 下丘脑和垂体影响。 我们知道, 腺垂体分泌影响卵巢功能的两种激素, 一种称促卵泡成熟激素, 另一种称黄体生成激素, 前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卵泡的发育成熟, 后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排卵。 下丘脑含有各种内分泌腺的释放因子, 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不过, 卵巢功能的反馈作用, 也对大脑皮质、 下丘脑和垂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此看来, 当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 若大脑皮质、 下丘脑、垂体和卵巢间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 均可导致卵巢功能的紊乱。
(二)输卵管
1. 输卵管的解剖与超微结构
输卵管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具有输送精子、 卵子和受精卵以及提供精子贮存、 获能、 顶体反应和受精场所等生理功能。 输卵管长为6 ~15 cm, 由黏膜和环状平滑肌浆膜构成, 分伞部、 壶腹部、 峡部和间质部。壶腹部与峡之间称壶腹—峡连接, 峡部与间质部之间称子宫—输卵管连接。 这些连接部位管壁较厚, 管腔变化大。
(1)输卵管伞部: 输卵管伞部由浆膜、 平滑肌和黏膜组成, 位于壶腹部的远端, 覆盖于卵巢的表面。 伞部肌纤维稀少, 但黏膜皱褶丰富。 黏膜上皮由纤毛细胞、 分泌细胞和钉形细胞组成。 钉形细胞核浓密而无胞浆, 位于黏膜皱襞的基底层靠近分泌细胞。 正常情况下, 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细胞占60%以上,纤毛的运动朝向宫腔, 有助于卵子的输送。
(2)输卵管壶腹部: 输卵管壶腹部是指输卵管腹腔端开口至壶腹—峡连接的一段, 长5 ~10 cm, 在AIJ 处管腔直径仅1 ~2 mm, 而靠近伞部直径可达1 cm。 管腔充满了复杂的黏膜皱褶, 由纤毛细胞、 分泌细胞和钉形细胞组成。其中纤毛细胞占40% ~60%, 含有丰富的微纤毛, 纤毛的摆动朝向宫腔。 黏膜层外有内环和外纵两层平滑肌。 壶腹部是精子和卵子受精的场所。
(3)输卵管峡部: 输卵管峡部肌层较厚, 由内向外分别由纵、 环和纵三层平滑肌组成。 管腔狭窄, 黏膜皱褶甚少, 纤毛细胞仅占上皮细胞总数的20% ~30%。 峡部是精子获能、 发生顶体反应和贮存的主要部位。 排卵发生时, 贮存于峡部的精子便缓慢地释放至壶腹部受精。
(4)输卵管间质部: 输卵管间质部是穿透子宫肌壁的一段输卵管, 是管腔最细的一段。 黏膜的纤毛细胞在靠近子宫侧显著减少。
(5)输卵管黏膜的超微结构: 纤毛细胞大量存在于黏膜皱襞顶部, 从伞部到间质部逐渐减少, 分泌细胞顶部有大量微绒毛覆盖, 细胞的高度和分泌功能在临近排卵期时达高峰。 卵泡期细胞内的分泌颗粒集聚, 到分泌期释放出来,此时细胞变矮, 分泌细胞的功能和颗粒的量受卵巢的调节, 卵泡期细胞的变化可预示其分泌活性。 此种颗粒常出现在卵细胞和发育中胚胎的表面, 说明输卵管上皮在生殖和胚胎发育中的重要性。 利用常规电镜和外源凝集素免疫组化观察分泌颗粒, 发现有两种不同的颗粒, 一种为均匀的电子浓缩基质(homogeneous electron-dense matrix), 一种为电子透明基质(electron-lucent matrix), 颗粒内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氨基酸和各种营养物质。 电镜下可见细胞内质网溢出, 线粒体膨胀, 基质内充满颗粒物质, 高尔基体充分发育。 分泌期出现大量分泌小滴, 细胞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减少, 高尔基体进一步膨胀。 超微结构示胞浆内充满细小颗粒, 内含小空泡状细胞内质网和大的线粒体, 并可见直径大小约800 nm 的胞浆小滴。 人类的纤毛细胞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但纤毛的摆动却受卵巢激素的影响, 在排卵期和排卵后摆动最大, 此时伞部的纤毛朝向开口处摆动, 与排卵期的同步摆动有利于卵子的捡拾。
(6)输卵管液的营养作用: 卵细胞进入输卵管后悬浮于由输卵管上皮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液体内, 这种液体也是精子获能和桑椹胚成熟的介质。 输卵管液体为浆液性的漏出液, 其含有优质蛋白质, 含量和质量受卵巢激素平衡的调节。 输卵管上皮组织学及组化的周期性变化提供配子受精前和受精时以及桑椹胚的营养, 发育中的胚胎与其相接近的输卵管上皮相互作用。 绝大多数的输卵管液由壶腹部流向腹腔, 但当受精卵进入子宫时液体容量减少并向相反方向流动而进入子宫, 这是峡部和子宫输卵管交界处肌肉和黏膜的缩窄所致。 输卵管液体帮助受精卵由峡部向子宫运输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其流动动力学可能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周期中液体在质和量上的变化, 纤毛的摆动, 肌肉的收缩和黏膜皱襞方向的不同使不同输卵管节段的管腔直径大小不一。
2. 输卵管的生理功能
(1)卵子的捡拾: 排卵时, 卵细胞周围被颗粒细胞围绕形成卵丘, 并由一层非细胞成分(糖蛋白)形成的透明带包绕, 将卵子与卵丘分开。 颗粒细胞与卵细胞通过卵细胞膜与卵丘之间的空隙连接进行代谢交换。 LH (黄体生成激素)峰时卵细胞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 排卵前卵丘细胞与卵细胞脱离接触, 以利于排卵。 卵子捡拾的机制主要靠输卵管肌肉的收缩使伞向卵巢排卵部位移动, 通过输卵管肌肉的收缩及输卵管伞端的摆动产生负压将卵子吸入输卵管,加上刚排出的卵子表面的黏性较强, 可黏附于伞端纤毛上, 随纤毛的摆动移向输卵管口。 摄像分析发现, 这一运动速度主要靠输卵管黏膜纤毛活动、 输卵管蠕动和节断性收缩。 多数学者认为在纤毛运动和肌肉收缩中, 以后者的作用为主。 如切除一侧输卵管和对侧卵巢的妇女仍然得以妊娠, 说明输卵管肌肉的收缩, 使伞部可从陶氏腔或腹腔内捕获卵子; 临床患纤毛不动综合征妇女的卵子仍可进入输卵管。 但输卵管伞端造口术复通后的妇女也可妊娠, 说明伞端在捡拾卵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如将动物输卵管部分行反向吻合后, 卵子的运输受阻, 表明纤毛对卵子正向运动的重要性。
(2)卵子的运输: 卵子在输卵管内的运动速度因动物的种属不同而异。 人卵巢在LH 峰后28 ~36 h 即可发生排卵, 96 ~120 h 便可在子宫内发现卵子,提示卵子在输卵管中的运输可达80 h 之久。 排卵后30 h 卵子到达AIJ, 在此停留30 h 后迅速到达宫腔。 卵子在输卵管内的停留对卵子的发育有重要的作用,但卵巢子宫角部移植获得妊娠以及近年来配子子宫内移植妊娠的事实又证明输卵管内的停留并非必不可少的过程。 卵子的运输受激素的调节, 并存在较大的种属差异。 如猴和人的卵子在输卵管中的运输, 发生在孕激素水平持续上升时, 而兔卵子在输卵管中的运输开始于孕激素水平很低时; 相同剂量的雌二醇能阻断小鼠的卵子在输卵管的运输而加速大鼠卵子的运输, 但对人卵的运输则无影响。 除种属差异外, 激素给予的时间也很重要。 如在排卵前3 日给兔注射雌二醇和孕酮, 卵子的运输可加速; 在排卵时和排卵后给予相同剂量的雌孕激素, 则延缓卵子的运输。 此外, Α-受体阻断剂可阻止兔卵子的运输, 但对人和其他动物无效。 PGF2Α 和PGE1 可刺激输卵管收缩, 使兔卵子运输显著加快, 但PGE2 能显著抑制输卵管的收缩, 而不能阻止卵子的运输。 在人类,PGE2 虽有收缩输卵管的作用, 但对卵子运输无影响。
(3)精子的运输和激活: 精子进入阴道后经过宫颈黏液、 宫腔和输卵管间质部, 最后到达输卵管峡部。 大部分停留在输卵管峡部的近端获能并发生顶体反应, 等待排卵和受精。 少部分在数分钟内便被运送到输卵管伞部, 这可能与生殖道贮存部位发生饱和有关。 一旦发生排卵, 精子即从峡部达到壶腹部受精。
输卵管峡部控制精子释放和促进精子获能的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排卵期输卵管近端血中孕酮、 雄烯二酮、 雌二醇以及PGF2Α 浓度升高, 可调节峡部平滑肌的收缩和通透性。 ②排卵期峡部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也最活跃, 可分泌多种蛋白质, 如33.8%的白蛋白、 44.4%的球蛋白、 1.8%的γ 球蛋白, 以及各种各样的酶, 如淀粉酶和乳酸脱氢酶等。 这些酶能使糖原分解为丙酮酸和葡萄糖, 丙酮酸是受精卵分裂和生长必需的底物, 而葡萄糖则是精子和受精卵的主要能源。 ③子宫输卵管连接处和峡部分泌细胞膜上的碳酸酐酶, 通过调节管腔的酸碱平衡, 使碳酸根离子增加, 输卵管pH 由7.1 ~7.3升高到7.5 ~7.8, 有利于精子的活动。 ④峡部的钾离子抑制和刺激丙酮酸盐的合成也对精子的活动力有作用。 ⑤排卵期峡部管腔内儿茶酚胺,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比壶腹部高, 从而调节峡部平滑肌的张力以控制贮存精子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