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治疗

四、 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 肝郁气滞

主要证候: 乳汁自溢或挤压乳房有乳汁溢出, 质稠, 月经稀发甚或闭经,精神抑郁, 喜太息, 胸胁胀满疼痛, 或少腹胀痛, 经前乳胀或胀痛, 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

证候分析: 肝藏血, 主疏泄, 肝郁气血逆乱, 血随气上逆乳房, 化为乳汁则乳汁自溢或经挤压而出; 疏泄失常, 冲任失调, 月经满溢失序, 则月经稀发甚或闭经; 肝郁气滞, 则精神抑郁, 喜太息, 胸胁胀满疼痛, 或少腹胀痛, 经前气盛则气滞明显, 乳房胀或胀痛; 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法: 疏肝解郁, 和血调经。

方药: 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加益母草、 牛膝。

柴胡、 枳壳、 白芍、 川芎、 香附、 陈皮、 炙甘草。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 调理气机为主药; 香附、 白芍助柴胡和肝解郁, 陈皮、 枳壳行气导滞共为方中辅药; 川芎理气活血止痛, 为方中佐药; 炙甘草和中、 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 具有疏肝行气、 活血止痛之功效。

2. 肝肾亏损

主要证候: 乳汁自溢或经挤压而出, 量少质稀, 月经后期量少, 甚或闭经, 头晕耳鸣, 精神不振, 腰膝酸软, 舌红苔少, 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肾虚, 水不涵木, 肝失疏泄, 血随气逆而溢乳或经挤压而出;肝肾亏损, 冲任失养, 则月经后期、 量少甚或闭经; 肾虚髓海不足, 孔窍失养, 则头晕耳鸣, 精神不振; 腰为肾之府, 肾虚则腰膝酸软。 舌红太少, 脉细, 为肝肾亏损之征。

治法: 补益肝肾, 养血调经。

方药: 归肾丸( 《景岳全书》)加鸡血藤、 川芎、 白芍。

菟丝子、 杜仲、 枸杞子、 山茱萸、 当归、 熟地黄、 山药、 茯苓。

方中用菟丝子、 杜仲补益肾气, 山茱萸、 熟地黄、 枸杞子滋肾养肝, 茯苓健脾补中。

3. 脾胃虚弱

主要证候: 乳汁自溢, 或经挤压而出, 质稀, 月经后期, 量少色淡, 甚或闭经,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 脾不统血, 气血逆乱, 血不循经而上行化为乳汁,则乳汁自溢或经挤压而出且质稀; 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气虚血少, 故月经后期, 量少色淡, 甚或闭经, 神疲乏力。 舌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均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法: 健脾益气, 养血调经。

方药: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加川芎、 白芍。

黄芪、 炙甘草、 人参、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为君药, 人参、 炙甘草、 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与黄芪合用, 增强补中益气之功, 配当归养血和营, 陈皮理气健脾和胃, 使诸药补而不滞, 并以少量升麻、 柴胡升阳举陷, 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 又为使药。 诸药合用, 使脾胃健旺, 生化有源。

4. 痰湿阻滞

主要证候: 乳汁自溢或经挤压而出, 质黏稠, 月经稀发量少, 甚或闭经,形体肥胖, 胸胁满闷, 头重痰多, 舌胖大, 苔白腻, 脉滑。

证候分析: 痰湿困脾, 脾失统摄, 则乳汁自溢或经挤压而出, 质黏稠; 痰阻经络, 气机不畅, 冲任失调, 则月经稀发甚或闭经; 痰湿膏脂壅积, 则形体肥胖, 胸胁满闷, 头重痰多。 舌胖大, 苔白腻, 脉滑均为痰湿阻滞之征。

治法: 健脾除湿, 化痰通经。

方药: 丹溪治痰湿方( 《丹溪心法》)。

苍术、 白术、 半夏、 茯苓、 滑石、 香附、 海藻、 昆布、 贝母。

方中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 白术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半夏、 茯苓健脾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 海藻、 昆布、 贝母软坚化痰, 共为臣药; 佐以香附理气。诸药共奏健脾除湿、 化痰通经之功。

5. 肝胃郁热

主要证候: 乳汁自溢或经挤压而出, 质黏稠, 月经色黑量少, 甚或闭经,大便干结, 口苦咽干, 心烦易怒, 舌红苔黄, 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 肝胃郁热, 热迫阴血, 不循常道, 经血上溢为乳, 而不下行为经, 热灼阴伤, 则阴血愈加不足, 故月经色黑量少, 甚或闭经, 大便干结。 肝胃之热扰动心神, 则心烦易怒。

治法: 疏肝养血, 泻火清胞。

方药: 玉烛散( 《儒门事亲》)加怀牛膝、 郁金、 生麦芽。

生地黄、 白芍、 川芎、 当归、 芒硝、 大黄、 生甘草、 怀牛膝、 郁金、 生麦芽。

方用玉烛散乃四物汤与调胃承气汤合方, 以泻代清肝胃之实热, 壮水之主滋养耗伤之阴血, 标本兼顾。 怀牛膝引气血下行, 使阴血下注冲任化经而不上溢为乳, 又不似川牛膝耗伤阴血。 郁金疏肝气、 清肝热、 行肝血, 生麦芽疏肝而又回乳。 诸药合用, 共奏疏肝养血、 泻火清胞之效。

(二)针灸治疗

主穴: 百会、 气海、 天枢、 足三里、 大赫、 血海、 膻中。

配穴: 肝郁气滞配太冲、 肝肾; 肝肾亏虚配肝肾、 太溪; 脾虚痰湿配脾肾、 丰隆、 公孙; 不孕配子宫。

针法: 平补平泻, 留针20 min。

(三)饮食治疗

1. 生麦芽30 ~60 g 泡茶。

2. 生山楂50 g, 炒麦芽30 g, 煮汤。

(四)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

对药物引起的泌乳素增高, 应立即停药; 对甲状腺功能低下者, 可予甲状腺素治疗, 调整甲状腺功能。 若为抗精神病药物, 无法停药, 应配合人工周期疗法, 防止生殖器官萎缩。

2. 降泌乳素药物

常用药物为溴隐亭。 溴隐亭为半合成的麦角生物碱, 是垂体泌乳素细胞上多巴胺D2 受体激动剂, 通过激动多巴胺受体, 抑制垂体泌乳素的分泌, 适用于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及垂体泌乳素瘤患者。

对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 开始服用时采用小剂量, 每次1.25 mg, 每日1次; 一周后改为每次2.5 mg, 每日1 次。 开始用药时, 每月测定血PRL, 如控制不理想, 应增加溴隐亭剂量。 对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 一般每日口服2.5 ~5 mg 溴隐亭就可以使血PRL 水平恢复正常。 血PRL 水平恢复正常1 ~2 月后,溴隐亭开始减量, 每月减一次, 一般每次减少原剂量的1/3 ~1/2, 直至最低有效剂量(维持剂量)。 减量期间每月测定PRL 一次。 一般在采用维持剂量治疗1 年后停药。

对垂体泌乳素瘤: 溴隐亭可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 肿瘤体积缩小, 可使80% ~90%的微腺瘤(肿瘤直径<1 cm)患者血PRL 恢复正常。 开始剂量每次1.25 mg, 每日1 次; 以后逐渐加大剂量, 一般最大剂量<10 mg/d。 餐中用药可减轻恶心、 呕吐等不良反应。 血PRL 水平降至正常后, 逐渐减量至最低有效剂量, 1.25 ~2.5 mg/d。 对口服不耐受者, 可阴道给药, 由于阴道吸收完全, 且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 因此阴道用药量小, 一般每晚内置2.5 mg即可。

3. 手术治疗

适应证是大腺瘤生长迅速, 药物控制不理想, 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如视野缺损、 头痛。 呕吐等。 手术方式多采用经蝶窦途径, 但手术可因切除不彻底或切除过度, 导致复发或垂体功能低下, 往往需要后续治疗。

4. 放射治疗

如г 刀、 X 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