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精选

六、 古代文献精选

《校注妇人良方·求嗣门》: “窃谓妇人之不孕, 亦有因六淫七情之邪, 有伤冲任, 或宿疾淹留, 传遗脏腑, 或子宫虚冷, 或气旺血衰, 或血中伏热, 又有脾胃虚损, 不能营养冲任。”

《景岳全书·妇人规》: “妇人所重在血, 血能构精, 胎孕乃成, 欲察其病, 惟于经候见之, 欲治其病, 惟于阴分调之。 ……凡此皆其阴之病也。 真阴既病, 则阴血不足不能育胎, 阴气不足者不能摄胎, 凡此摄育之权, 总在命门, 正以命门为冲任之血海, 而胎以血为主, 血不自生而又以气为主, 此皆真阴之谓也。 ……而补阴之法即培根固本之道也。 是以调经种子之法, 亦唯以填补命门, 而精血之源又在二阳心脾之间, ……亦无非补阴之源也。 使不知本末先后而妄为之, 治则又乌足以言调经种子之法?”

《济阴纲目·求子门》 “丹溪曰妇人无子者, 多由血少不能摄精。 俗医悉谓子宫虚冷, 投以辛热之药, 煎熬脏腑, 血气沸腾, 祸不旋踵。 或有服艾者,不知艾性至热, 入火灸则下行, 入药服则上行, 多服则致毒, 咎将莫挽。 ……若是瘦怯性急之人, 经水不调, 不能成胎, 谓之子宫干涩, 无血不能摄受精气, 宜凉血降火, 或四物汤加香附、 黄芩、 柴胡、 养血养阴等药。”

《辨证录·求嗣》: “妇人有腰酸背楚, 胸中胀闷, 腹内生瘕, 日日思寝,朝朝欲卧, 百计求子, 不能如愿, 人以腰肾之虚, 谁知任、 督之困乎。 夫任脉行于前, 督脉行于后, 然皆从带脉上下而行也。 故任督脉虚, 而带脉坠于前后, 虽受男子之精, 必多小产。 况任督之间有疝瘕之症, 则外多障碍, 胞胎缩入于疝瘕之内, 往往精不能施。”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求子》: “沈尧封曰, 求子全赖气血充足, 虚衰即无子。 故薛立斋日, 至要处在审男女尺脉。 若右尺脉细, 或虚大无力, 用八味丸。 左尺洪大, 按之无力, 用六味丸。 两尺俱微细或浮大, 用十补丸。 此遵内经而察脉用方, 可谓善矣。 此特言本体虚而不受胎者也。 若本体不虚而不受胎者, 必有他病。 缪仲淳主风冷乘袭子宫, 朱丹溪主冲任伏热, 张子和主胞中实痰。 丹溪于肥盛妇人, 主脂膜塞胞。 陈良甫谓二三十年全不产育者, 胞中必有积血, 主以荡胞汤。 诸贤所论不同, 要皆理之所有, 宜察脉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