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验案选粹
谭某某, 女, 28 岁, 已婚。 1975 年6 月25 日初诊。
患者既往无痛经史, 自1973 年婚后不久呈渐进性痛经, 疼痛时间以经前至行经中期为甚, 腰腹及肛门坠痛难忍。 剧痛时呕吐, 出冷汗, 不能坚持上班。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自1975 年2 月开始, 经量增多, 经期延长达10 余天, 血块多, 块出痛减, 大便溏, 有时每日大便2 次, 婚后两年同居未孕, 曾在几家医院检查, 均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无效, 末次月经6 月10 日。
检查: 外阴阴道正常, 宫颈有纳氏囊肿, 白带较多, 子宫体后倾, 活动受限, 较正常大, 宫后壁表明可触及多个花生米大或黄豆粒大的硬实结节, 触痛明显。 左侧附件增厚, 有压痛, 右侧附件可触及索状物, 压痛。 舌象: 舌淡黯, 边有小瘀点, 苔薄白。 脉细数。 西医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辨证:血瘀、 气滞之痛经。 治则: 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处方: 失笑散加味。 方药:五灵脂10 g, 蒲黄6 g, 大蓟15 g, 茜根15 g, 九香虫10 g, 台乌药12 g, 广木香6 g (后下), 益母草25 g, 岗稔根30 g。 3 剂, 每日1 剂。
9 月13 日二诊: 近2 个月服上方数剂, 痛经稍减。 末次月经8 月30 日,经后仍有血性分泌物, 纳差, 治疗依前法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处方: 田三七3 g (冲服), 五灵脂10 g, 蒲黄6 g, 九香虫10 g, 橘核15 g, 干地黄25 g, 白芍20 g, 甘草9 g。 每日1 剂。
前方出入续服, 于12 月8 日三诊: 前症悉除, 5 个月来无痛经, 月经期准, 量中等, 5 日干净, 末次月经11 月16 日。 但仅觉痰略多, 色白清稀, 舌淡稍黯, 脉弦细略滑。 检查: 子宫后倾, 正常大小, 宫后壁未触及明显结节,无触痛, 双侧附件略增粗, 无压痛。 因患者体态肥胖, 痰湿稍重, 拟芍药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味以调理。 方药: 白芍20 g, 甘草6 g, 当归12 g, 九香虫10 g,香附12 g, 陈皮6 g, 法半夏12 g, 丹参15 g, 云苓25 g。 3 剂。 追踪至今2年, 疗效巩固, 无复发。
按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除渐进性剧痛外, 常合并月经过多、 不孕症等, 在中医妇产科学多属痛经、 月经过多及癥瘕范畴之中。 其发病机制多认为气滞血瘀、 阻滞胞中、 恶血久积、 冲任失调而为病。 方中以失笑散、 三七、 益母草等活血化瘀止痛为其主药, 瘀既得化, 通则不痛; 佐以九香虫、 台乌药、 广木香行气止痛, “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故活血药常与行气药并用, 又因血具有“寒则涩而不流, 温则消而去之” 之性, 上述行气药当兼有温肾通达之功用, 有利于子宫直肠陷窝处结节的吸收。 同时还配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 待瘀消痛止后, 以扶脾养血而善后, 使气调血旺而无留瘀之弊。 ( 《罗元凯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