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激素疗法
当男性不育病因诊断明确, 并且也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性措施, 激素疗法的治疗效果将较为满意, 如促性腺激素治疗; 脉冲式GnRH 治疗; 促进内源性促性腺激素分泌; 胰激肽释放酶治疗; 睾酮反跳治疗(teslosterone rebound therapy); 其他内分泌疾病治疗等。
当引起不育的病因比较明确, 但这种病因引起不育机理尚未阐明的, 治疗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目前临床上治疗男性不育常用的药物简介如下。
(一)促性腺激素治疗
主要药物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适用于各种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性腺机能障碍(原发性、 继发性)。 促性腺激素替代治疗前应常规行性激素检测, 排除高泌乳素血症, 对于怀疑垂体肿瘤应行MRI 检查, 激素替代治疗可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或GnRH。 自20 世纪60 年代就开始应用HCG 和HMG 治疗特发性少精子症, 但疗效不确切。
后天性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的治疗: HCG2 000 IU, 皮下注射, 2 ~3 次/周。 原发性(先天性)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的治疗: 上述基础上另加用FSH,可用HMG 或纯的重组人FSH。 FSH37.5 ~75 IU, 肌注, 3 次/周, 连续3 月。当精子密度接受正常时停用FSH。
单独LH 缺乏HCG 治疗可提高睾丸内和血清睾酮。
单独FSH 缺乏, 可用HMG 或纯的重组人FSH 治疗, 也可用克罗米芬治疗。
(二)甲状腺素
甲状腺机能减退者补充甲状腺素可能改善生育力。
(三)糖皮质激素
继发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男性不育症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补充糖皮质激素可减少ACTH 和雄激素水平、 促进促性腺激素释放、 睾丸内甾类物合成和精子生成。 不推荐对抗精子抗体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因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和其他未知后果。
(四)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
泌乳素过高的排除垂体肿瘤后采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Bromocriptine)治疗。 剂量范围: 每日2.5 ~7.5 mg, 每日2 ~4 次, 要避免胃肠道副反应。 约需3 个月疗程, 效果较好。 较新的药物卡麦角林(Cabergoline)的疗效与溴隐亭相仿, 但服药次数和副反应较少。
(五)雄激素及睾酮反跳治疗法
雄激素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抑制精子生成。 临床治疗男性特发性不育存在诸多副作用, 并且疗效不肯定。
(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GnRH 是增加垂体内源性促性腺激素来代替HCG/HMG 的方法。 基于与促性腺激素同样的原因, 目前也不推荐该类药物治疗特发性不育。
(七)抗雌激素类药物(如克罗米芬、 莫昔芬)
最常用于特发性不育的治疗。 机制为药物在下丘脑、 垂体水平与雌激素受体竞争结合而导致GnRH、 FSH、 LH 分泌增加。 主要能刺激Leydig 细胞产生睾酮, 其次也促进精子生成, 抗雌激素类药物相对便宜, 口服安全, 然而疗效仍存在争议。
克罗米芬(Clomiphene)是合成的非甾体类雌激素, 结构与己烯雌酚相仿,表现出较显著的雌激素效应。 常用每日50 mg, 口服。 剂量过大易抑制精子生成, 必须监测血促性腺激素和血睾酮以保证睾酮在正常范围, 约5%出现副作用但通常程度较轻, 疗效不确切。
他莫西芬(Tamoxifen, 三苯氧胺)的雌激素效应较克罗米芬弱, 剂量范围为每日10 ~30 mg, 口服。
(八)胰激肽释放酶(pancreatic kallikrein)
据认为胰激肽激放酶可刺激精子的活动力和精子生成, 其他机制还可能包括提高精子代谢、 增加睾丸血供、 刺激Sertoli 细胞功能、 提高性腺输出道的功能等, 疗效存在争议。
(九)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growth, rh-GH)
rh-GH 可以增强睾丸间质细胞功能并增加精液量、 rh-GH 可刺激释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IGF-1 可作为精子生长过程中自分泌/旁分泌生长因子而发生作用。 其剂量为每日2 ~4 IU, 皮下注射。 其疗效目前尚无令人信服的大规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