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外治法
(一)脐疗
所谓脐疗(hilum therapy ), 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 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 激发经络之气, 疏通气血, 调理脏腑, 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中医认为, 脐为任脉要穴“神阙穴” 所在, 又为冲脉循环之处, 为经络之总枢、 经气之汇海。 脐可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诸经和五脏六腑。 药物敷脐后, 一方面药物的气味被吸收, 通过气血运行而达到病所; 另一方面通过局部穴位的刺激, 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 调整脏腑功能, 从而发挥其防病治病的特殊作用。
操作方法: 人参30 g, 淫阳藿30 g, 菟丝子30 g, 陈皮30 g, 半夏30 g,云苓30 g, 枳实30 g, 车前子20 g, 麝香1 g, 生姜片10 ~20 片, 艾炷42 壮,如黄豆大, 食盐及麦面粉适量。 先将食盐、 麝香分别研细末分放待用, 次将其余诸药混合, 研成细末, 另瓶装备用。 嘱患者仰卧床上, 首先以温开水调麦面粉成面条, 将面条绕脐周围一圈(内径1.2 ~2 寸), 然后把食盐填满患者脐窝略高1 ~2 cm, 接着取艾炷放于盐上点燃灸之, 连续灸7 壮之后, 把脐中食盐去掉, 再取麝香末0.1 g 纳入患者脐中, 再取上药末填满脐孔, 上铺生姜,姜片上放艾炷点燃, 频灸14 壮, 将姜片去掉, 外盖纱布, 胶布固定, 3 日灸1次, 10 次为1 疗程。
(二)穴位注射
又称“水针”, 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 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 每次取2 ~4 穴, 皮肤常规消毒, 取5 mL 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 mL 左右, 在穴位上斜刺10 ~15 mm, 缓慢提插至有针感, 抽吸针筒无回血后, 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 ~0.4 mL), 隔日一次, 3 次一疗程。
2. 常用穴位
肾俞、 小肠俞、 膀胱俞、 气海、 关元、 中极。
3. 常用药物
胎盘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
4.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防止感染。
(2)使用穴位注射时, 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 4 ~8 h 内局部有轻度不适, 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 但是一般不超过1 日。
(3)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 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4)风池穴近延髓, 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 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 以内, 向鼻尖方向刺0.5 ~0.8 寸, 以免伤及延髓。 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 针尖斜向脊髓为宜, 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5)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 误入脊髓腔, 有损伤脊髓的可能, 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 最好取卧位, 注射部位不宜过多, 以免晕针。
(三)穴位外敷
穴位贴敷疗法, 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把药物研成细末, 用水、醋、 酒、 蛋清、 蜂蜜、 植物油、 清凉油、 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 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 黄醋、 米饭、 枣泥制成软膏、 丸剂或饼剂, 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 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 再直接贴敷穴位、 患处(阿是穴), 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其所用药物均来自中医辨证论治, 常用穴位有曲骨、 关元、 神阙等。 三天换一次, 疗效显著。
(四)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 是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 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 待药液温时再洗)。 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 通过皮肤、 黏膜作用于机体, 促使腠理疏通、 脉络调和、 气血流畅, 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阳痿、 早泄等男性疾病。 肖氏介绍用五倍子20 g 文火煎熬半小时, 再加入适量温开水, 趁热熏洗阴茎龟头每晚1 次, 15 ~20 日为一疗程, 一般1 ~2 个疗程。
(五)局部外敷
局部外敷适用于阴茎水肿、 阴囊水肿、 睾丸炎以及强中等男性疾病, 其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以阴囊水肿为例, 《医宗金鉴》 记载以赤小豆、 风化硝、 赤芍、 枳壳、 商陆(皆不宜见火, 晒干者良)各15 g, 研末, 用侧柏叶煎汤候冷调敷肿处, 效果极佳。
(六)针灸
针灸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滋阴、 助阳、 益气、 养血、 疏肝、 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 其选穴以任督二脉以及足三阴经为主。
1. 肾阳虚衰
治法: 补肾壮阳。
处方: 关元、 阴谷、 三阴交、 肾俞、 命门。
刺灸方法: 诸穴均用补法, 命门、 关元针后加灸。
2. 肾阴不足
治法: 滋补肾阴, 清泻相火。
处方: 太溪、 照海、 关元、 志室。
刺灸方法: 诸穴均用补法。 关元针感以向下传导为宜, 其他穴位以局部酸胀为主。
3. 肝气郁结
治法: 疏肝解郁, 补肾壮阳。
处方: 三阴交、 曲骨、 关元、 腰俞、 内关、 太冲。
刺灸方法: 关元、 三阴交施补法; 腰俞放血, 曲骨、 内关施平补平泻。 太冲用泻法。
4. 湿热下注
治法: 清利下焦, 补益肾气。
处方: 阴陵泉、 三阴交、 曲骨、 中极、 肾俞、 次髎。
刺灸方法: 阴陵泉、 三阴交用相结合的泻法, 以局部酸胀为主。 曲骨、 中极平补平泻法。 肾俞用补法。
5. 气血两虚
治法: 补益气血, 益肾助阳。
处方: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三阴交、 肾俞。
刺灸方法: 诸穴均用补法, 肾俞、 气海、 关元针后加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