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因病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乳房属足阳明胃经, 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乳汁满溢、 疏泄有赖于脾胃健运, 肝气调达, 肾精充足。 故本病常因肝郁、 脾虚、 肾虚相互影响, 导致气滞、 痰浊、 肝火及瘀血为患。 清《王旭高医案》 记载“乳头属肝, 乳房属胃, 乳汁血之所化, 无孩子而乳房膨胀, 亦下乳汁, 非血之余……乃不循其道为月水, 反随肝气上入乳房变为乳汁”, 并提出治疗原则为“顺其气, 清其火, 熄其风, 而使之下行”。 经水与乳汁, 皆为冲任气血所化, 上行为乳, 下行为经, 经与乳同源。 若冲任之气上逆, 血不化经, 上溢为乳, 下则经闭。
1. 肝郁气滞
郁怒伤肝, 肝失条达, 气机上逆, 血不下注, 血海反而随气上逆化为乳汁, 以致月经失调、 乳汁外溢等。
2. 肝肾不足
肝肾亏虚, 冲任失养, 则月经稀发以致闭经; 肝肾不足, 水不涵木, 肝失疏泄, 血随气逆乳房则溢乳。
3. 脾胃虚弱
饮食失节或思虑伤脾, 致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以致月经后期甚至闭经,脾不摄血, 气血逆乱, 血上行化为乳汁, 以致乳汁外溢。
4. 痰湿阻滞
脾虚运化失司或嗜食肥腻, 痰湿内生, 经脉受阻, 则月经后期甚或闭经,痰湿困脾, 脾失统摄, 则乳汁外溢。
(二)西医病因病理
1. 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
可能与下丘脑功能失调、 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功能亢进有关。
2. 药物性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 甲丙氨酯等)、 抗高血压药(利血平、 甲基多巴胺等)、 阿片类镇静镇痛药(吗啡)、 雌孕激素复合片、 甲氧氯普胺等, 可影响泌乳素抑制因子(多巴胺)的分泌或与其结合, 导致血泌乳素增高。
3.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素水平降低, 通过负反馈机制促使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分泌增多, 而刺激垂体泌乳细胞分泌PRL 增多。
4. 垂体柄受压
垂体肿瘤、 空蝶鞍、 颅咽管肿瘤等, 压迫垂体柄, 使下丘脑分泌的PIF 通路受阻, 以致垂体分泌过量的P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