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四季养生与保健
(一)春季
在五行学说中, 春季对应的是肝。 肝属木。 主藏血; 主疏泄; 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与胆相表里。 过旺或过衰, 较易患肝、 胆、 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和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1. 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 冰冻虫伏, 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 抵抗力下降, 春季养生保健别着急减衣服, 稍受风寒, 易发宿疾。
2. 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养阳为主, 因此宜多食羊肉、 狗肉、 鹅肉、 鸡肉、 萝卜、 韭菜、 核桃、 栗子、 白薯等。 宜选用甘辛、 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 忌食油腻、 生冷、 酸涩、 坚硬和大辛大热之品, 防止助热生火。肝气郁结或虚弱的人, 要多吃绿色或酸味食物。
3. 坚持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生命在于运动, 适当的运动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 不过“动” 有主动、 被动之分, 为适应春季之生气, 当以主动运动, 持之以恒为主要。
4. 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对应脏器是肝脏, 肝主藏血, 主疏泄。 养生保健即保持心情愉悦。
5. 中药养肝
春主生发, 要养阳。 阴阳互根, 肝主藏血, 故春季也要养肝血, 可适当服用四物汤或乌鸡白凤丸。 四物汤是中医养血、 补血的经典名方, 由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组成, 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乌鸡白凤丸是养肝血的常用成药。 女性养生主要是养肝血。 血足才能使面色红润、 经血正常、 精神旺盛。 若不善于养血, 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无华、 唇甲苍白、 头晕眼花、 倦怠乏力、 发枯肢麻、 经血量少、 经期延迟、 舌淡脉细等。 严重贫血时, 还容易出现皱纹早生、 华发早白、 更年期提前等早衰状况。 这与肝血不足关系密切。
6. 春季养生切忌5 个不宜
(1)春天情绪不宜平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 对于养生也是如此。 一说到养生, 人们就会说心态平和, 但春季养生却不同, 春天不要平和, 春季一定要让心情欣然、 愉悦, 秋天才要讲求平和。
(2)香蕉和梨不宜吃。 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 春天应该多吃一些辛味的东西。 比如, 民间讲究在农历二月二吃春韭菜做成的春饼, 韭菜就是辛味的, 具有生发的作用, 让人微微出汗, 可以帮助体内的寒气发散。 另外, 也可以吃一些辣椒、 萝卜等。 相反, 那些滋阴的、 寒凉的食物就不宜在春季多食(特殊患者除外), 比如香蕉、 梨、 百合、 银耳等。 特别是生冷的东西, 像冰激凌、冷饮等, 会将寒气聚集在体内, 导致夏季脾虚, 带来一系列不适。
(3)春捂不宜过汗。 大家都知道“春捂秋冻”, 捂的度就是不能过汗。
(4)不宜过早穿单鞋。 病从脚下起。 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总汇, 小腿内侧为脾、 肝、 肾三阴经, 外侧为胃、 胆、 膀胱三阳经, 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 不宜过早穿单鞋。
(5)雾天不宜锻炼。 春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锻炼的热潮中来,但雾天不宜进行锻炼。 雾珠中含有大量的尘埃、 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 锻炼时由于呼吸量增加, 肺内势必会吸进更多的有害物质。
(二)夏季
在五行学说中, 夏季对应的是心。 心属火。 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 主神志; 在窍为舌; 汗为心液; 与小肠相表里。 过旺或过衰, 较易患心脏、 小肠、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炎炎夏日, 难免会让人感觉焦躁、 郁闷。 高温天气, 人易出汗, 汗为心液, 故夏季多汗易损耗心的气血, 使心神失其养, 心绪不宁, 心跳加快, 给心脏增加负担, 此时更容易出现入睡难, 失眠多梦的症状, 严重者还会出现月经不调。 所以夏季养心很重要。
养心先要做到心静, “心静自然凉” “静则生阴”, 擅长静养心神的人, 才会阴阳和谐, 颐养心脏。 夏天宜多吃养心安神之品, 诸如茯苓、 莲子、 百合、小枣等。 同时, 还要多吃养阴生津之品, 如藕粉、 银耳、 西瓜、 鸭肉等。 除此之外, 夏天不妨多吃点“苦”, 由于苦入心, 可养阴清热除烦, 如苦瓜、 绿豆等。
(三)秋季
在五行学说中, 秋季对应的是肺。 肺属金。 主气, 司呼吸; 主肃降, 通调水道; 主宣发, 外合皮毛; 开窍于鼻; 于大肠相表里。 故秋天的凉燥之气易伤人的气阴。 女性属阴, 秋季是女性养生的好季节, 这时候吃东西要讲究营养,但也不可乱补, 天气渐渐凉爽, 可适度运动。 女性秋季养生小常识4 大忠告。
1. 不可乱进补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 但进补不可乱补, 应注意五忌。
(1)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 既增加开支, 又害自身。 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 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
(2)忌慕名进补。 有些人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 人参价格高, 又是补药中的圣药, 所以服用的人就多。 其实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 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
(3)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 不是虚者不宜用补药。 虚又有阴虚、 阳虚、 气虚、 血虚之分。 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否则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 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 药补不如食补。
2. 锻炼要“四防”
秋令时节, 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 不仅可以提高肺脏的功能, 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然而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必须注意四防。
(1)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 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应待身体发热后, 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 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 以防身体着凉。
(2)防运动损伤。 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 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 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 因而极易造成肌肉、 肌腱、 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因此, 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防运动过度。 秋天人体阳气正处在收敛阶段, 故运动量不宜过大, 以防阳气耗损。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 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4)防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 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 润肺、 补液生津的食物, 如梨、 芝麻、 蜂蜜、 银耳等, 若出汗较多, 可适量补充盐水。
3. 秋凉应当“冻”
“秋冻” 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 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到了秋季,天气转凉, 大自然阳气潜藏, 人体阳气也随之转入收敛状态, 只有很好地收藏, 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 可是我们说阳气主升主动, 阳气如何才能更好地潜藏呢? 《内经》 中关于阴阳关系还有另外一个原则, 即“阴阳制约”, 相对于人体阳气来说, 人体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 阴自然要制约阳, 一定程度上, 阴气越盛, 对阳气的制约作用自然越强, 就越有利于阳气的收藏。 “秋冻” 的实质即加强阴气的制约作用, 其养生意义即在于此。
4. 防肥胖
夏季人的体重会有所减轻, 这是由于天气炎热, 人体出汗多, 能量消耗较大。 天热也容易睡眠不足。 夏季人们普遍食欲不振, 愿意摄取清淡的食物, 所以造成体内热量的供给不足。 到了秋天, 人们食欲大振, 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 再加上气候宜人, 使人睡眠充足。 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 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 因此在秋季, 人们稍不注意, 体重就会增加。
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 首先, 应注意饮食的调节, 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 如赤小豆、 萝卜、 竹笋、 薏米、 海带、 蘑菇等。 其次, 在秋季还应注意热量的消耗, 有计划地增加活动, 早晨适当选择一定的体育锻炼。 秋高气爽, 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 既可游山玩水, 使心情舒畅, 又能增加活动量, 达到减肥的目的。
秋季保健养生之道在于“秋冬养阴”, 调理好了, 身体自然会健康, 皮肤自然会好。 秋季天高气爽, 草木凋零, 大地气象明朗; 天气干燥, 气温渐低,属凉燥。 因此, 秋季的养生是以适应秋季气候变化为主, 以养阴为主。 预防旧病复发, 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复发、 发生与发展。
5. 锻炼身体
秋季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不仅可以调养肺气, 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 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锻炼方式因人而异, 选择个人所能承受的运动, 其中有耐寒锻炼, 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如冷水浴、 冷水洗手及面部, 加之摩擦按摩。 运动时不要穿得太厚, 应稍有“冻” 感, 切勿搞得大汗淋漓, 当周身发热, 尚未出汗即可停止。 尤其老人的锻炼要量力而行。 要注意防止受凉, 运动时不要穿得过少, 身体发热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 切忌穿汗湿衣服在冷风中逗留, 以免着凉。 在运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 以防运动损伤。 运动者在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 补液生津的食物, 以养阴益气、 维护和巩固肺功能, 达到清肺热、 利咽喉的目的。
6. 调养起居
(1)注意防寒保暖: 秋季早晚气温变化较大, 不要贪凉, 夜温低要盖好被褥, 以免受凉, 日间衣着不宜过厚, 以不着凉为度。 适当少穿点, 适当冻一下, 利于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2)环境舒适: 室内温度湿度要适宜; 室温保持在22 ~24 ℃, 湿度在50% ~60%。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新鲜, 室内燃煤取暖要注意防止煤气中毒。
(3)睡眠充足: 秋季应早睡早起, 一般7 ~8 h 睡眠, 老人可以适当增加,如晚上睡眠不足, 可坚持午睡1 小时, 但睡眠不宜过多。 睡眠时注意防寒保暖, 免受寒冷风的侵袭, 引发感冒、 呼吸系统等疾病。 忌蒙头入睡, 应开窗通风。
(4)皮肤保养: 保持皮肤滋润, 科学洗浴; 秋初湿热并重, 注意皮肤清洁, 防止感染, 深秋气候干燥, 气温低, 忌洗浴过勤、 水过烫、 揉搓过重, 忌浴液碱性太强, 否则皮肤更为干燥, 易发痒、 皲裂。 浴后可涂擦甘油、 止痒霜、 润肤露等, 以保持皮肤湿润, 防止皮肤干燥、 脱屑。
调养从清晨开始。 秋季气候干燥, 但清晨却多是天高气爽, 空气清新, 是一日当中最为舒适的时候。 早睡早起是好习惯, 利于收敛神气, 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 保持充沛的活力。 此外, 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 此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 而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秋季适当早起, 可缩短或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也有一定意义。
7. 调节饮食
秋季天气特点是干燥、 寒冷, 饮食宜遵循秋季养阴的原则。 多食些滋阴、润肺、 补液生津的蔬菜、 水果、 豆类等食品, 如梨、 西红柿、 柑橘、 葡萄、 大枣、 莲藕、 萝卜、 山药、 芝麻、 百合、 莲子、 银耳、 蜂蜜、 红豆等。 少食辛辣食品, 以改善脏腑功能, 增加抗病能力。
8. 精神调养
秋季精神调养要做到安然恬静、 情绪稳定、 胸怀开朗、 心情舒畅而达到养精蓄锐。 由于气候变化不定, 冷暖交替, 给人的生理、 心理带来一定影响。 因而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 正确把握自己, 学会自行解脱。 可采取与朋友交流沟通、 参加户外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方式, 进行调理。
(四)冬季
在五行学说中, 冬季对应的是肾。 肾属水。 主藏精; 主水液代谢; 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及二阴; 于膀胱相表里。 肾是阴精和阳气的根本, 与生殖及水液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理变化多为虚证, 一般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 包括生殖、 泌尿、 神经、 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疾病。 如喘促动则加重、 腰膝酸痛、 下肢怕冷、 畏寒、 尿频尿多、 大便泄泻, 或黎明时腹泻; 口干耳鸣、 牙齿松动、 失眠、 五心烦热、 盗汗等。
冬季注意衣着保暖, 室内温暖, 预防寒冷侵袭, 尤其注重足的保暖; 但忌暴暖、 过度烘烤。 外出时注意手、 足、 头面部防寒保温, 预防冻疮。
冬季天气变冷, 气管、 血管不同程度上痉挛, 氧供应减少, 血流缓慢, 血压升高,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 要予以重视。 尤其老年人应注意保暖, 防止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加重心脏负担和呼吸道感染。
俗话说“秋捂冬藏”, 冬天一直是人们注重养生的关键季节。 中医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 在寒冷季节, 更宜进行食补。 这对改善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 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那么女性应该从哪些方面注意, 让自己过一个既美丽又温暖健康的冬天呢? 冬季女性养生注意事项有如下4 方面。
1. 穿着暖和, 早睡晚起
秋防燥, 冬防寒, 很多女性疾病是因为冬季保养不当造成的, 所以冬季首要防寒。 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都要注意穿着暖和。 冬季夜长, 女性更不可过分熬夜。 早睡晚起, 无论是对于皮肤的保养还是身体的健康都是有利的。
2. 开窗通风, 适当运动
寒冷的冬季, 人们常常将门窗关得紧紧的, 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 因此注意经常开窗通风。 同时, 让阳光照射进来, 增加室内氧气的含量,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冬季也要加强锻炼, 外出活动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 心情也会更好,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有所提高, 对保持健康有益。
3. 注意饮食, 避寒就温
寒冷的冬天, 多吃些温热性的食物, 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 如肉类、 根茎类食物、 辛辣食物, 易食含碘高的食物和含铁高的食物, 宜食富含维生素A 的食物如禽蛋、 猪肝、 芝麻、 黄豆、 花生等。 冬天为增加御寒能力, 可适当多摄入含糖类、 脂肪的食物, 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但同时注意不要过量。
4. 温水刷牙, 热水泡脚
人的牙齿在35 ~36.5 ℃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 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 甚至导致牙周炎、 牙龈炎等病症。 因此寒冷的冬天用温水含漱, 有利于牙齿健康。 睡前用热水泡脚,既解乏, 又有助于睡眠。 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 在热水的浸泡下, 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 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