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
2025年11月02日
第一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本病的病因认识非常之早, 《素问·上古天真论》 云: “丈夫八岁,肾气实, 发长齿更。 二八, 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能有子……七八, 肝气衰, 筋不能动, 天癸绝, 精少……八八, 则齿发去……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 身体重, 行步不正, 而无子耳。” 肾藏精, 主发育和生殖,为先天之本。 肾精的盛衰直接决定人体的生长、 发育及衰老, 影响性功能和生殖机能。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求子论》 中指出“五劳七伤, 虚羸百病则不能有子。” 王冰《玄珠妙语》 中的五不男(天、 漏、 犍、 怯、 变)学说, 其中“天” 是指男子先天发育不全; “漏” 是指肾精不固, 梦遗、 滑泻; “犍”即阴茎和睾丸切除者; “怯” 即阳痿不举; “变” 即两性畸形, 俗称阴阳人。而明代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 中亦有五不男(生、 纵、 变、 半、 妒)的论述。 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子嗣论》 说: “男子不生子, 有六因……一精寒也, 一气衰也, 一痰多也, 一相火盛也, 一精少也, 一气郁也。” 根据历代医家论述, 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