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因病理

一、 病因病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习惯性流产, 中医称为滑胎。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有胎元及母体两方面的因素。

1. 胎元方面

因“胎病” 而使“胎不牢固”, 多因父母先天之精气不足, 两精虽能结合成胎, 但胎元不固; 或因胎元有缺陷而胎不成实。

2. 母体方面

其发病主要机制是冲任不固, 不能摄气血以载胎养胎, 以致胎元不固而发病。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冲任之气血充足, 则胎元得气载摄, 得血滋养, 胎儿才能正常发育。 如冲任不固, 不能摄血以养胎, 摄气以系胎、 载胎, 胎元不固, 就会发生胎动不安。 引起冲任不固的原因有肾虚、 气血虚弱、 血热、 血瘀、 外伤、 毒物等。 肾为封藏之本, 子宫系于肾, 肾虚不能司封藏之职, 且不能助子宫之藏, 故屡孕屡堕则肾愈虚, 愈虚则愈不能系胎, 所以滑胎。 肾为肝之母, 与心相交济。 心肝气火偏旺, 必然耗损肾阴与肾气, 且滑胎患者, 孕后心情紧张, 思虑过多, 心肾不能交合, 肾虚不得恢复, 更不能系胞固胎。

(二)西医病因病理

1. 子宫因素

(1)子宫畸形: 由副中肾管发育异常所致。 这种患者发生妊娠并发症的机会增加。 有报道称, 在双子宫妇女中, 25%发生习惯性流产或早产。

(2)子宫内膜类固醇受体缺乏: 有人发现习惯性流产妇女分泌期子宫内膜雌二醇及孕酮受体明显少于正常生育能力的妇女, 从而使雌激素、 孕激素对受精卵着床及生长发育不能发挥正常生理效应而易致流产。

(3)子宫血液供应不佳: 正常子宫动脉进入宫颈分为上、 下两支, 若子宫动脉上支在分出后又分为两支上行, 则怀孕后发生流产的概率明显增加。 异常的子宫动脉分支直接影响胎盘的血流和发育。 有报道称, 单侧子宫动脉有异常分支, 自然流产率将超过45%, 双侧子宫动脉有异常分支, 自然流产率可达60%。

(4)宫颈内口功能不全: 此类患者大多是在前次难产、 刮宫或宫颈手术时造成宫颈内口撕裂或宫颈严重裂伤。 但亦有原发性病例, 这是由于宫颈内口先天性发育缺陷, 即器质性宫颈内口功能不全, 这类患者常有家族遗传因素。

(5)子宫肌瘤: 宫腔粘连或黏膜下肌瘤都可导致习惯性流产。 宫腔粘连使宫腔体积减小, 子宫内膜血运不足, 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子宫肌瘤, 特别是黏膜下肌瘤可影响胎盘的附着, 作为子宫内异物亦易导致流产。

2. 遗传因素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胎儿异常染色体不一定全来自双亲遗传, 常由于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影响所致; 或由于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中, 某一同源染色体未能进行正常分裂, 形成的配子染色体可能有一个过剩, 另一个缺如, 这样形成的配子一旦和正常的配子结合, 形成三体性个体或单体性个体, 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而流产。 影响染色体不分离的因素,常与母亲的年龄有关, 年龄愈大, 愈易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现象。

平衡易位所致习惯性流产亦不少见, 平衡易位染色体在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染色体重复和缺失的异常配子, 其中仅有部分正常配子。 如与异常配子组合, 大部分将在妊娠早期流产。

引起流产的遗传因素不仅是染色体异常, 某些基因突变亦可使胎儿死亡,引起流产、 死胎或畸胎。

3. 内分泌因素

维持正常妊娠, 一方面需要有足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使黄体继续发育成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分泌维持正常妊娠所需的激素, 如雌二醇和孕酮。 另一方面, 需要发育良好的蜕膜组织, 为受精卵着床及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 如果内分泌失调, 常导致流产。 常见有黄体功能不全, 孕酮分泌不足, 蜕膜发育不良, 影响受精卵种植及胎盘形成。 原发性HCG 分泌不足, 妊娠黄体得不到足够的HCG 营养而提前萎缩, 引起继发性孕酮分泌不足, 蜕膜发育不良, 胚胎得不到丰富的营养而死亡。 甲状腺、 肾上腺皮质、 胰腺等内分泌器官功能发生障碍皆可影响卵巢及黄体形成而影响正常妊娠, 导致流产。 此外, 精神因素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系统致激素分泌紊乱, 亦造成流产。

4. 免疫因素

妇女妊娠以后, 血浆中存在一种封锁因子, 这种封锁因子活性局限于滋养细胞膜中, 能防止母亲白细胞对胚胎细胞的攻击, 所以胚胎虽然具有与母体不同的抗原却能在母体中安然无恙。 如果缺少这种IgG 封锁因子就会发生习惯性流产。 这种因子的缺乏与夫妇间组织相容性有关。

另外, 慢性胎盘功能不全可引起晚期流产、 死胎、 死产和围产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