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内分泌因素
成年男性的正常性功能和生育能力有赖于机体的正常激素水平。 而正常的激素水平则依赖于具有正常反应的下丘脑、 垂体、 睾丸和附属腺体的解剖结构正常, 并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睾酮及其代谢产物等激素的协同控制。 下丘脑、 垂体、 睾丸构成男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的主要部分, 称之为男性的性腺轴。 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 相互调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 都可能造成男性不育。 其他一些内分泌腺轴, 如肾上腺, 也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功能而引起不育。
(一)下丘脑功能障碍
下丘脑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最高中枢, 是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控制中心, 下丘脑功能障碍的原因如下。
1. 中枢系统感染, 如脑炎、 脑膜炎。
2. 肿瘤, 如黑色细胞瘤、 浆细胞瘤、 碱性细胞瘤。
3. 先天或遗传因素, 如KaIlMann 综合征。
4. 血管病变, 如脑动脉瘤、 脑动脉硬化。
5. 其他, 如脑外伤、 颅内手术、 放射治疗造成下丘脑损伤, 药物如氯丙嗪、 利血平的影响。
这些可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 不能正常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卵泡刺激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睾酮水平降低, 性欲减退, 甚至勃起功能障碍, 先天性疾病可有第二性征发育异常, 睾丸发育不良,精子数量减少或无精子。
(二)垂体病变
垂体是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分泌的FSH 和LH 直接作用于睾丸, 与其他内分泌疾病相比, 垂体病变与生育的关系更为密切。 垂体病变引起的男性不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外伤、 放射治疗、 肿瘤浸润或感染性疾病破坏了垂体结构, 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2. 垂体性侏儒症即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GH)的功能部分或完全缺乏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 该症可以合并促性腺激素缺乏, 对生殖系统、 男性第二性征及性功能有明显影响。
3.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是由于生长激素持久分泌过多所致。 该病患者在早期性欲可增强, 但以后功能逐渐减退, 外生殖器萎缩, 勃起功能障碍以致不育。
(三)高泌乳素血症
是内分泌性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 过高的泌乳素会干扰下丘脑—垂体—睾丸轴, 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和男性不育。 泌乳素瘤、 假泌乳素瘤、 持发性高泌乳素血症即垂体无功能瘤压迫垂体柄, 使下丘脑垂体联系受损引起高泌乳素血症, 颅内肿瘤或炎症使泌乳素抑制水平降低, 甲状腺功能减退, 肝功能不全,服用吗丁啉或冬眠灵等药物也可造成泌乳素水平升高。
(四)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与体液调解下合成与分泌甲状腺素, 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组织细胞氧化过程的重要物质。 甲状腺的合成、 分泌受大脑皮质、下丘脑、 垂体的调节, 同时甲状腺对下丘脑、 垂体有反馈抑制作用。 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减退等, 可致人体组织氧化作用加速或减退, 引起机体糖、 蛋白质、 脂肪和水电解质、 维生素代谢紊乱, 造成人体多脏器功能或解剖改变。 在男性生殖系统方面表现有性欲减退、 勃起功能障碍、 睾丸生精障碍, 精子生成受到抑制而发生少精子症、 精子活力低, 部分患者可伴有男性乳房发育, 这些异常可随甲状腺疾病的好转而得到改善。
(五)肾上腺疾病
主要是增生或肿瘤引起肾上腺激素过多而造成的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和结核、 特发性肾上腺萎缩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而造成的艾迪生病。 这两种情况都将出现性欲减退、 勃起功能障碍, 患者血睾酮水平降低,睾丸组织萎缩, 间质细胞退化, 生精小管纤维化, 从而使精子生成障碍, 最终导致不育。
(六)糖尿病
血糖是生精细胞的主要能源, 葡萄糖对生精过程的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糖代谢紊乱严重时, 蛋白质、 脂肪、 电解质、 水、 维生素等代谢相继紊乱, 可引起严重失水、 酮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引起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功能失调, 以致精液质量低下, 引起不育。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及血管病变还可致阳痿和逆行射精, 导致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