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治疗

三、 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 阴虚火旺

主要证候: 梦中遗精, 阴茎易举, 头晕耳鸣, 腰腿酸软, 尤以遗精后次日为显, 五心烦热, 颧红口干, 形瘦神疲; 舌红少苔, 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肾阴亏虚, 阴虚阳亢, 虚火内扰精室, 故梦中遗精, 阳事易举; 肾藏精生髓主骨, 脑为髓海, 耳为肾窍, 腰为肾府, 阴精亏虚, 髓海不足, 窍府失养, 故头晕耳鸣, 腰腿酸软; 阴虚内热, 阳亢于上, 故五心烦热,颧红口干; 肾精不足, 形体失养, 故形瘦神疲; 舌红少苔, 脉细数, 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 滋阴降火, 收涩固精。

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味。 方中熟地黄、 山茱萸滋阴补肾填精; 山药健脾益气养阴; 牡丹皮、 泽泻、 黄柏清降肾中之虚火; 知母养阴生津退虚热; 茯苓健脾渗利, 使滋阴之品补而不滞, 芡实、 五味子、 金樱子收涩固精。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 收涩固精之功。

2. 湿热蕴结

主要证候: 遗精频作, 小便黄浊, 尿后余沥, 或尿夹精液, 脘腹痞闷; 烦热不安, 口苦黏腻, 面色暗黄, 阴囊潮湿腥臭; 精液及前列腺液白细胞增多,或见有脓细胞;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濡数。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 扰动精关, 故见遗精, 或尿夹精液; 湿热下注膀胱, 气化不利, 故小便黄浊, 尿后余沥; 湿热内蕴, 阻滞气机, 故脘腹痞闷;湿热内扰, 则烦热不安; 湿热蕴蒸, 故口苦黏腻, 面色暗黄; 湿热循肝经流注阴器, 故阴囊潮湿, 其气腥臭; 湿热蕴结精道, 扰于精室, 故精液、 前列腺液白细胞增多, 或见脓细胞。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濡数, 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方中萆薢、 黄柏、 土茯苓、 车前子清热利湿, 石菖蒲芳香化浊; 莲子心清心固精; 丹参凉血除烦。 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利湿之功。

3. 心肾不交

主要证候: 多梦而遗精, 心悸少眠, 头晕目眩, 耳鸣腰酸, 口燥咽干, 神疲乏力, 小便短赤或灼热; 舌质红, 苔薄黄, 脉细数。

证候分析: 心肾不交, 水亏火旺, 上扰心神, 下扰精室, 故心悸少眠, 多梦遗精; 肾阴不足, 清窍失养, 腰府失充, 故头晕目眩, 耳鸣腰酸; 阴亏津不上承, 故口燥咽干; 阴精不足, 不能充养全身, 故神疲乏力;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火下移小肠, 故小便短赤灼热。 舌红, 苔薄黄, 脉细数, 乃阴亏火亢之象。

治法: 滋阴清火, 交通心肾。

方药: 三才封髓丹合交泰丸加减。 方中天冬、 熟地黄、 山茱萸滋肾填精,黄连清君火, 黄柏降相火; 肉桂少量, 引火归原; 人参、 甘草健脾益气养心。诸药合用, 使水升火降, 心肾相交, 则遗精自止。

4. 心脾两虚

主要证候: 梦遗滑泄, 心悸失眠, 形瘦神疲, 气短自汗, 食少便溏, 面色少华, 头晕耳鸣; 舌淡苔白, 脉细弱。

证候分析: 心脾两虚, 精关不固, 故梦遗滑泄; 气血不足, 心失所养, 故心悸失眠; 脾虚失运, 气血生化不足, 形体失养, 故食少便溏, 形瘦神疲气短; 气虚卫表不固, 故自汗; 气血亏虚, 不能上荣, 故面色少华, 头晕耳鸣。舌淡苔白, 脉细弱, 均为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 补养心脾, 益气固精。

方药: 归脾汤加减。 方中人参、 黄芪、 白术、 炙甘草健脾益气摄精; 当归、 龙眼肉、 远志、 茯神、 酸枣仁补血养心安神; 广木香行气醒脾, 以防补滞; 芡实、 煅龙骨、 煅牡蛎收涩固精。 诸药合用, 共奏补养心脾、 益气固精之功。

若见胸闷腹胀者, 加陈皮、 厚朴化湿理气; 若见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小便频多等症者, 加肉桂、 附子、 补骨脂温肾益阳。

5. 肝火亢盛

主要证候: 梦遗滑泄, 阳物易举, 烦躁易怒, 性欲亢进, 胸闷胁胀, 头晕目眩, 面红目赤, 咽干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证候分析: 肝火亢盛, 扰动精室, 故梦遗滑泄; 肝脉绕阴器, 火邪循经及阴器, 故性欲亢进, 阳物易举; 肝郁化火, 经气不利, 故胸闷胁胀; 肝火内扰心神, 故烦躁易怒; 肝火上炎, 故头晕目眩, 面红目赤, 咽干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 为肝火亢盛之象。

治法: 清肝泻火。

方药: 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 栀子、 黄芩清肝泻火; 当归、 生地黄滋阴养血; 柴胡疏利肝胆; 泽泻、 木通、 车前子清利湿热, 引火从小便而出;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 泻中有补, 使肝火清, 精室宁, 则遗泄自止。

6. 心神不宁

主要证候: 欲念频仍, 心有疑虑, 或所愿难遂, 心烦失眠, 遗精多随性梦而发, 伴怔忡心悸, 小便短赤等; 舌质红, 脉数。

证候分析: 所愿不遂, 心神不宁, 君火偏亢, 相火妄动, 扰动精室, 故性梦遗精; 心火内动, 神不守舍, 故失眠多梦, 心中烦热; 心火偏亢, 心血被耗, 血不养心, 故怔忡心悸; 心火下移小肠, 故小便短赤。 舌质红, 脉数, 为心火偏亢之象。

治法: 清心安神, 涩精止遗。

方药: 黄连清心饮加味。 方中黄连清心泻火; 生地黄滋阴清热; 当归、 酸枣仁养血安神; 茯神、 远志宁心定志; 人参、 甘草益气和中; 莲子、 莲须养心涩精止遗。 诸药合用, 共奏清心安神、 涩精止遗之功。

7. 肾气亏虚

主要证候: 遗精滑泄频繁, 或与异性接触即有精液流出或射出, 精神萎靡, 神思恍惚, 面色少华, 夜尿频多, 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 脉沉细。

证候分析: 肾气亏虚, 固摄无力, 故遗精滑泄频仍, 甚可致见色泄精; 肾气虚衰, 气血不能充养形体, 故精神萎靡, 面色白; 肾气虚怯, 不能化气摄水, 故夜尿频多; 肾虚腰膝失养, 可致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 脉沉细, 均为肾气亏虚之象。

治法: 补肾温阳, 摄精止遗。

方药: 右归饮合金锁围精丸加减。 方中熟地黄、 山茱萸、 菟丝子、 枸杞子补肾填精; 肉桂、 附子温补肾阳; 芡实、 莲须、 沙苑子、 煅龙骨、 煅牡蛎摄精止遗。 诸药合用, 共奏补肾温阳、 摄精止遗之效。

8. 痰火内壅

主要证候: 梦遗滑泄, 阴部作胀, 烦躁不眠, 咳痰黄稠, 胸胁胀满, 食少脘痞, 口苦咽干;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证候分析: 痰火内壅, 扰乱精室, 故遗精滑泄; 痰火阻滞阴部经隧, 则阴部作胀; 痰火扰于心室, 故多梦、 烦躁、 不眠; 痰火上扰清窍, 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 痰火内壅于肺, 故咳痰黄稠; 痰湿阻于中焦, 脾胃升降失常, 故食少脘痞, 恶心欲吐。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均为痰火内壅之象。

治法: 清火化痰。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味。 方中黄连清热泻火, 竹茹、 海蛤粉、 瓜蒌清热化痰; 半夏燥湿化痰; 陈皮、 枳实行气化痰, 茯苓健脾化痰; 生姜、 甘草调中和胃。 诸药配伍, 使痰化火清, 精室安定, 则遗精自止。

(二)中医验方及成药治疗

1. 清心丸( 《中医杂志》 1983 年第3 期)

黄柏200 g, 冰片4 g。 共研细末, 面糊为丸。 每次服6 g, 每日3 次。 适用于治疗湿热火盛之遗精。

2. 猪肚丸《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男科专辑》

白术(蒸炒)、 煅牡蛎各240 g, 苦参(酒浸)180 g, 为末, 用雄猪肚3个, 洗净煮烂, 捣泥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服10 g, 每日2 次。 用于治疗湿热遗精。

3. 保精汤《汇集金鉴》

芡实、 山药各30 g, 莲子15 g, 炒枣仁9 g, 党参3 g。 水煎服。 药渣再用白糖15 g 拌匀再服。 用于治疗心脾两虚之遗精。

(三)西医疗法

1. 一般治疗

镇静可选用安定或利眠宁等; 解痉可用普鲁苯辛。

2. 抗菌治疗

尿道炎、 精囊炎、 前列腺炎等生殖器炎性原发病, 可用磺胺类、 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3. 内分泌治疗对频繁出现性冲动者, 可适当使用雌激素, 如乙菧酚治疗。

(四)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取穴关元、 命门、 三阴交、 志室、 肾俞等, 隔日针1 次,虚证用补法, 实证用泻法。

(2)耳针疗法: 取穴肾、 膀胱、 内分泌、 神门、 尿道、 盆腔等, 用王不留行压耳, 胶布固定, 每日按压3 次, 每次5 ~10 min, 3 日更换1 次。

(3)头针疗法: 选穴足运感区、 生殖区, 用28 ~30 号40 ~50 mm 长的毫针中刺激, 留针5 ~10 min, 每日1 次; 10 次为一疗程。

(4)水针疗法: 取穴关元、 中极、 八髂, 每次选2 穴, 每穴注射维生素B 150 mg, 或胎盘组织液1 mL, 隔日1 次, 5 次为一疗程。

(5)皮内埋针疗法: 取穴三阴交, 埋针, 每次4 ~6 h, 隔日1 次, 5 次为一疗程。

(6)灸法: 取穴肾俞、 膏肓、 中极、 气海、 命门、 三阴交等, 每次取2 ~3穴, 每日艾灸1 次。

2. 按摩疗法

(1)擦丹田: 先将两手掌相摩令热, 然后以左手紧托阴囊, 右手掌擦小腹丹田处100 次, 右手擦毕, 改用左手轮换进行。

(2)摩内肾: 两手在腰部上下摩擦100 次。

(3)按会阴: 以中指端按压穴上, 同时收缩肛门, 提吸小腹, 一松一紧地按压50 次。

(4)擦涌泉: 左右各擦100 次。 此法于每晚睡前进行, 用力宜均匀柔和,除会阴穴外, 他处应以擦到发热为度。

3. 饮食疗法

(1)牡蛎知母莲子汤: 生牡蛎20 g, 知母6 g, 莲子30 g, 白糖适量。 将生牡蛎、 知母放砂锅内, 加适量清水, 小火煎半小时, 滤汁, 弃渣, 洗净莲子,热水浸泡1 h, 将药汁与莲子连同浸液一起放锅内, 小火炖至莲子熟烂, 加白糖食用。 用于阴虚火旺之遗精。

(2)莲子百合煲瘦肉: 莲子30 g, 百合30 g, 瘦猪肉200 g。 三味混合, 加水适量, 置文火上煲熟, 调味后服用。 用于心肾不交之遗精。

(3)猪腰核桃: 猪腰1 对, 杜仲30 g, 核桃肉30 g。 三者同炖熟后蘸少许细盐食用。 用于肾气虚弱之遗精。

(4)桂圆莲子粥: 莲子10 ~15 g, 桂圆10 g, 大枣10 枚, 粳米或糯米100 g。 先煮桂圆、 大枣, 取浓汁两份, 分别与粳米或糯米、 莲子煮成粥。 日服1 ~2 次。 用于心脾两虚之遗精。

(5)栀仁莲子粥: 栀子仁3 ~5 g, 莲子心10 g, 粳米50 ~100 g。 将栀仁碾末, 先煮粳米、 莲子心, 待粥将成时, 调入栀仁末, 稍煮即可, 或加白糖适量服。 用于心肝火盛之遗精。

(6)酒炒螺蛳: 螺蛳600 g, 白酒适量。 洗净螺蛳泥土, 置铁锅中炒热;加白酒、 适量水, 煮至汤将尽起锅, 用针挑螺蛳肉, 蘸调料吃。

(7)苡仁萆薢粥: 薏苡仁30 g, 萆薢6 ~10 g, 粳米100 g, 冰糖适量。 先将萆薢煎取汁, 再与薏苡仁、 粳米同煮粥, 粥熟入冰糖, 稍煮片刻即可, 随意服食。 用于湿热蕴结之遗精。

4. 外治疗法

(1)五倍子膏敷脐: 五倍子末15 ~20 g, 以米醋调成糊状, 摊于纱布上,敷于脐部。 夏季每日一换, 冬季隔日一换。

(2)五白散敷脐: 取五倍子10 g, 白芷5 g, 共烘脆, 研极细末, 以醋及水各等分和成面团状, 临睡前敷肚脐(神阙穴), 覆盖消毒纱布, 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 次, 连用3 ~5 日。

(3)甘遂散敷脐: 甘遂、 甘草各3 g, 为末, 每晚睡前用1 g 放脐内, 外用膏药贴之, 晨起去药, 连贴5 次。 用于治疗相火妄动之遗精。

(4)每晚临睡前, 用皮硝(或玄明粉)少许, 置于两手掌心搓之, 至粉末消失为度; 或用冷开水洗涤前阴, 摩擦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