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因病理
(一)中医病因病机
1. 肾虚
先天不足, 肾气稚弱, 或房劳多产或邻近绝经, 肾气渐衰, 以致肾气虚,封藏失司, 不能约制经血。
2. 脾虚
脾胃素虚, 中气不足, 或忧思过度, 饮食劳倦, 以致脾气受损, 脾虚气陷, 统摄无权, 冲任失固。
3. 实热
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 热扰冲任, 迫血妄行; 或肝郁血热, 木火妄动, 下扰血海, 迫血下行; 或外感邪热, 火热趁势破血妄行。
4. 瘀阻冲任, 血不归经
感受寒邪, 寒凝经脉或气滞血瘀, 或经产之后, 瘀血留滞, 冲任瘀阻, 新血不得归经。
(二)西医病因病理
1. 无排卵型功血
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 青春期功血, 促性腺激素分泌FSH比LH 高, FSH 和LH 虽呈脉冲分泌, 但卵巢分泌足量E2 时, 由于下丘脑—垂体系统对卵巢分泌的E2 正反馈的缺乏, 月经周期无LH 峰形成, 导致无排卵,而E2 对中枢的负反馈正常; 围绝经期无排卵型功血, 主要是卵巢功能减退,在促性腺激素正常分泌时, 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下降, 雌激素水平锐减, 导致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而卵泡仍不能规律成熟而排卵。
(2)卵巢和子宫内膜无周期性变化: 在FSH、 LH 作用下, 卵泡虽生长,但持续处于卵泡期, 无排卵。 卵巢中有不同生长期的卵泡, 无黄体, 在卵泡分泌的E2 作用下, 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 随雌激素水平的波动而变化, 可表现为增生不足, 增生期改变。 反复无排卵周期可发生子宫内膜增殖症。 子宫内膜增殖症是由于大量的雌激素刺激所致, 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多量异常子宫出血, 患者可在长时间闭经后出现持续出血, 临床可疑为流产, 也可表现为周期缩短, 经期延长。
(3)子宫内膜止血机制异常: 体内雌激素水平随卵泡的发育与闭锁而波动。 在雌激素作用下, 子宫内膜增生, 卵泡生长受FSH 为主的调节, FSH 波动, 卵泡产生的雌激素也相应波动。 当雌激素降到一定水平, 不足以支持子宫内膜增生时, 则子宫内膜脱离出血, 为“雌激素撤退性出血”。 在持续雌激素作用下, 子宫内膜组织中腺体、 间质和血管增生不同步, 缺乏支架, 组织变脆; 增生的同时, 高尔基—溶酶体复合物含大量水解酶, 因缺乏孕激素, 且雌激素波动, 溶酶体不稳定, 易释放出水解酶, 致子宫内膜出血。
(4)前列腺素变化: 子宫内膜中的前列腺素与子宫内膜中的血管舒缩有关, 分泌期内膜中PGF2α 比PGE2 多, 无排卵功血时, PGE2 比PGF2α 多,PPGE2 的舒血管作用超过PGF2α 的缩血管作用, 失去月经期的生理止血作用,而致出血量增加。
2. 有排卵型功血
子宫内膜的维持与雌激素的波动间存在半量关系, 若排卵期雌激素的下降速度过快, 则可引起子宫内膜脱落出血, 即为排卵期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