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 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 月经先期, 量多, 色淡质稀, 神疲肢倦, 气短懒言, 小腹空坠, 食少纳呆, 舌淡, 脉细弱无力。
治法: 健脾益气, 固冲调经。
方药: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加茜草、 乌贼骨。
人参、 黄芪、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甘草、 茜草、 乌贼骨。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 人参、 白术、 炙甘草补气健脾, 当归养血合营, 陈皮理气和胃, 升麻、 柴胡升阳举陷, 诸药合用, 补气升提, 固冲调经。
2. 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 月经先期, 量少, 色淡质稀, 伴腰膝酸软, 夜尿频, 舌淡黯,苔薄白, 脉沉无力。
治法: 补肾调冲。
方药: 归肾丸( 《景岳全书》)加桑寄生、 续断。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当归、 枸杞子、 杜仲、 菟丝子、 桑寄生、续断。
方中用菟丝子、 杜仲、 补骨脂补益肾气, 山茱萸、 熟地黄、 枸杞、 首乌滋肾养肝, 白术、 茯苓、 炙甘草健脾补中。
3. 阳盛血热
主要证候: 月经先期, 量多, 色鲜红或深红, 质黏稠, 面红颧赤, 口渴欲饮, 小便干结, 舌红苔黄, 脉滑数有力。
治法: 清热凉血, 固冲调经。
方药: 清经散( 《傅青主女科》)加知母、 仙鹤草。
丹皮、 地骨皮、 白芍、 熟地黄、 青蒿、 茯苓、 黄柏、 知母、 仙鹤草。
方中丹皮、 青蒿、 黄柏清热凉血泻火, 地骨皮、 熟地黄清虚热而生水, 白芍敛阴, 茯苓渗水宁心, 总使火泻而水不伤。
4. 肝瘀血热
主要证候: 月经先期, 量或多或少, 经行不畅, 经色鲜红, 烦躁易怒, 小腹胀痛, 口苦咽干, 舌红, 苔薄黄, 脉弦数。
治法: 疏肝活血, 清热调经。
方药: 丹栀逍遥散去煨姜, 加仙鹤草、 茜草。
丹皮、 栀子、 当归、 白芍、 柴胡、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薄荷、 仙鹤草、茜草。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 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 白芍养血敛阴, 柔肝缓急, 当归养血和血, 且可理气, 炙甘草健脾益气, 当归、 白芍与柴胡同用, 补肝体而助肝用, 使血和则肝和, 血充则肝柔, 共为臣药; 白术、 茯苓、 炙甘草健脾益气, 实土以抑木, 且使营血生化有源, 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 使肝郁得疏, 血虚得养, 脾弱得复。
5. 阴虚血热
主要证候: 月经先期, 量少, 色红,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心烦失眠, 咽干口燥, 舌红苔少, 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凉血固冲。
方药: 两地汤( 《傅青主女科》)加二至丸。
生地黄、 玄参、 白芍、 麦冬、 阿胶、 地骨皮、 女贞子、 旱莲草。
方中生地黄、 地骨皮养阴清热, 麦冬滋阴润燥, 玄参咸寒润下, 阿胶、 白芍育阴, 共奏育阴清热降火之功; 女贞子、 旱莲草补益肝肾, 滋阴止血。
6. 血瘀
主要证候: 月经先期, 色黯, 有血块, 小腹疼痛拒按, 块下痛减, 舌暗红, 脉弦或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止血固冲。
方药: 桃红四物汤( 《医宗金鉴》)加失笑散、 三七粉、 香附。
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蒲黄、 五灵脂、 三七粉、香附。
方中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活血化瘀, 蒲黄、 五灵脂化瘀止痛。
(二)西医治疗
1. 促卵泡发育
促使卵泡发育和排卵, 以利于黄体形成。 首选克罗米芬, 必要时考虑用HMG-HCG 疗法。
2. 黄体功能刺激法
基础体温上升后, 隔日肌注HCG1 000 ~2 000 U, 共5 次, 可使血浆黄体酮明显上升, 延长黄体期。
3. 黄体功能替代法
一般用天然黄体酮制剂。 自排卵后开始肌内注射, 每日10 mg, 持续10 ~14 日, 以补充黄体分泌黄体酮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