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本书编委会
作者简介
序
前 言
第一辑 中医治疾愈病
一、千万年的归纳、分类、总结
(一)原始医药经验积累
(二)中医学术体系形成
(三)实用经验扩张发展
(四)学术理论总结探索
(五)中医学鼎盛时期与创新
(六)中医药学的学术特点
二、两千多年的实践验证
第二辑 运气学说与中医临床
一、运气的概念
二、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运与五(六)气的关系
四、运气与人体的关系
五、运气的推算方法
(一)五运
(二)六气
六、运气合治
(一)运气的盛衰及平气
(二)运、气同化
七、运气与发病
(一)五运与发病
(二)六气与发病
(三)运气合治与发病
第三辑 中医时间医学的应用
一、中医对人体节律的认识
(一)人体阴阳节律
(二)卫气昼夜运行节律
(三)营气昼夜运行节律
(四)冲任脉的月节律
(五)脉象变化的年节律
(六)五脏精气活动节律
(七)新生儿出生时间与季节、月亮相位及昼夜变化节律的关系
(八)疾病的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节律
(九)五脏病变动节律
二、因时诊断
(一)根据疾病发作周期因时诊断
(二)根据病变周期选诊时机
三、常见症状与病证的变化节律
(一)发热
(二)五更泻
(三)真心疼
(四)夜尿
(五)夜啼
(六)小儿夏季热
(七)心下痞
(八)呕血
(九)癫狂
(十)哮喘
(十一)风湿病
(十二)胃脘痛
(十三)胆病
四、疾病变化的时间预测
(一)六经病欲解时的预测
(二)病死时间预测
五、临床时辰治疗法
(一)因季用药与施治
(二)冬病夏治法
(三)月经病的时间周期用药法
(四)据昼夜节律施治用药
六、因时养生
(一)因时起居养生
(二)因时调神
(三)因时调饮食
七、时间医学临床应用举例
(一)人体四季阴阳节律
(二)冬病夏治法
(三)月经周期疗法
(四)人体昼夜阴阳节律及应用
(五)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气血旺衰节律及应用
(六)五脏病慧静甚节律及临床应用
(七)六经病欲解时节律临床应用
(八)数方同用,择时分服
(九)人体生物节律针灸法
(十)肺系病证时间医学应用
(十一)心系病证的时间医学应用
(十二)脾胃病证的时间医学应用
(十三)肝胆系病证的时间医学应用
(十四)肾膀胱系病证的时间医学应用
(十五)气血津液病证的时间医学应用
(十六)经络肢体病证的时间医学应用
八、古代中医计时知识
(一)计时术语
(二)计时工具
第四辑 中西医融合态靶思维诊治疾病
一、中西医融合态靶思维
二、脾胃为主,调平五脏
(一)五脏平安汤
(二)临证态势加减运用
三、中草药药理参考靶点应用
(一)抗病毒药
(二)抗细菌药
(三)对恙虫病立克次体有抑制作用药
(四)抗螺旋体药
(五)抗原虫药
(六)驱肠寄生虫药
(七)具有抗癌作用药
(八)具有抗白血病细胞作用的药物
(九)具有解热作用的药物
(十)对神经系统有作用的药物
(十一)对心脏血管系统有作用的药物
(十二)对呼吸系统有作用的药物
(十三)对消化系统有作用的药物
(十四)对泌尿系统有作用的药物
(十五)对生殖系统有作用的药物
(十六)对内分泌腺有作用的药物
(十七)对血液系统有作用的药物
(十八)对横纹肌有作用的药物
(十九)具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二十)抗风湿性关节炎药物
(二十一)对糖代谢有作用的药物
(二十二)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
(二十三)除蝇、虫害类药
四、中西医融合态靶思维诊治疾病的思考
第五辑 奇秘方药在临床
一、传奇的中药
(一)黄精
(二)冬虫夏草
(三)黄芪
(四)人参
(五)天麻
(六)西洋参
(七)地黄
(八)川芎
(九)白芍
(十)沙参
(十一)党参
(十二)茯苓
(十三)当归
(十四)肉苁蓉
(十五)石斛
(十六)杜仲
(十七)甘草
(十八)白术
(十九)鸡内金
(二十)何首乌
(二十一)锁阳
(二十二)酸枣仁
(二十三)蜂蜜
(二十四)蜂王浆
(二十五)藿香
(二十六)红花
(二十七)木槿花
(二十八)木芙蓉花
(二十九)黑木耳
(三十)香菇
(三十一)蘑菇
(三十二)南瓜子
(三十三)芡实
(三十四)莲子
(三十五)松子仁
(三十六)花生
(三十七)栗子
(三十八)胡桃
(三十九)白果
(四十)芝麻
(四十一)蛤蚧
(四十二)蚕蛹
(四十三)蜗牛
(四十四)胡椒
(四十五)荜茇
(四十六)花椒
(四十七)小茴香
(四十八)山药
(四十九)葱
(五十)大蒜
(五十一)姜
(五十二)茶
(五十三)咖啡
(五十四)胖大海
(五十五)啤酒花
(五十六)桂花
(五十七)槐花
(五十八)菊花
(五十九)金银花
(六十)荷叶
二、中药茶方
(一)密蒙菊花茶(治阴虚目口咽干)
(二)人参麦冬茶(治肺胃阴虚口干咽燥)
(三)枯草山楂茶(治阴火咽干)
(四)玫瑰橘红茶(治经期乳胀)
(五)合欢枣仁茶(治血虚不寐)
(六)黄芪大枣茶(治气虚易感)
(七)二黄当术茶(治气血亏虚,畏寒肢冷)
(八)百合地黄茶(治肝郁血亏,情绪低落)
(九)枣仁黄芪茶(治肝郁脾虚不寐病)
(十)白芍女贞茶(治肝肾阴虚眩晕)
(十一)苍术佩兰茶(治脾湿头身困重)
(十二)茯神半夏茶(治痰热不寐)
(十三)黄连沉香茶(治心肾不交不寐)
(十四)当归补血茶(治气血亏虚乏力神倦)
(十五)菊花山楂茶(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
(十六)荔枝胡黄茶(治糖消病)
(十七)丹参黄芪茶(治心疼冠心病)
(十八)苍术车前茶(治痹证痛风)
(十九)黄芪防风茶(治过敏性病变)
(二十)枣仁知母茶(治心烦不寐)
(二十一)益智菖蒲茶(治健忘症)
(二十二)三仙莱菔茶(治食滞消化不良)
(二十三)玄生麦冬茶(治大便秘结)
(二十四)荷叶苡仁茶(治肥胖)
(二十五)胎菊白蔹茶(治痤疮)
(二十六)桂枝干姜茶(治阳虚证)
(二十七)女子葛根茶(治阴虚证)
(二十八)红花川芎茶(治血瘀证)
(二十九)半夏茯苓茶(治痰湿证)
(三十)赤豆甘草茶(治湿热证)
(三十一)甘草大枣茶(治平和体质)
(三十二)当归熟地茶(治血虚证)
(三十三)槟榔乌药茶(治气郁证)
(三十四)当黑侧柏茶(治脱发)
(三十五)双花土苓茶(治感冒)
(三十六)升麻五倍茶(治牙疼)
三、养生保健治病妙方
(一)内科疾病
(二)外科疾病
(三)妇科疾病
(四)儿科疾病
(五)五官科疾病
(六)皮肤科疾病
(七)肿瘤科疾病
(八)美容美体科
四、古经方临床应用
(一)中风瘫病的论治研究与应用
(二)水肾病(肾病综合征)的论治研究与应用
(三)积聚(肿瘤)诊治研究与应用
(四)瘟疫病的防治研究与应用
(五)脾胃证治升降九法的研究与应用
(六)大便秘结的研究与应用
(七)泄泻用四神丸的研究与应用
(八)疝气的研究与应用
(九)癫狂病的论治研究与应用
(十)五脏之味的研究与运用
(十一)疼痛的论治研究与应用
(十二)颈晕证的论治研究与应用
(十三)疏肝法治重症肝病的研究与应用
(十四)发热治疗药的研究与应用
(十五)湿病治疗药的研究与应用
(十六)头痛的论治研究与应用
(十七)臌胀病的论治研究与应用
(十八)痹证的论治研究与应用
(十九)颈椎病(骨痹)针灸论治与应用
(二十)其他病症治疗的研究与运用
(二十一)“三两三”验方的研究与应用
(二十二)方药量效的研究与应用
第六辑 临床集锦
一、对阴阳失衡表现“盛衰伤格竭”的研究
(一)阳证
(二)阴证
(三)表里、寒热、虚实的关系
二、对中医疾病的治愈标准、时间疗程及死亡标准的研究
(一)中医药学不但能治病,而且还能治愈病
(二)中医学治愈疾病的标准
(三)疾病治疗的时间疗程
(四)死亡标准
三、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研究与应用
(一)要做到春夏养阳
(二)要做到秋冬养阴
四、治病锦秘良方
(一)感冒
(二)咳嗽
(三)鼻渊(附:鼻鼽)
(四)胃脘痛(附:呕吐、反胃、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呃逆、噎膈、嗳气、泄泻、便秘、胃缓、脱肛、肠痈、口疮、口糜、口臭、口甜、口黏)
(五)淋证
(六)癃闭
(七)遗尿、小便不禁
(八)腰痛、腰酸
(九)阳痿
(十)耳聋、耳鸣
(十一)惊悸、怔忡
(十二)心痛
(十三)不寐
(十四)痴呆
(十五)臌胀
(十六)胁痛
(十七)眩晕
(十八)中风
(十九)黄疸
(二十)郁证
(二十一)水肿
(二十二)汗证
(二十三)消渴
(二十四)积聚
(二十五)内伤发热
(二十六)痹证
(二十七)头痛
(二十八)瘾疹
第七辑 拙医张学贵《伤寒论》重编注释
宋刻《伤寒论》序
张仲景原序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三、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四、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七、霍乱病脉证并治
八、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附 录
一、《伤寒论》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二、古今度量换算
三、《内经》中有关运气学说的八篇大论语释
五运行大论
六微旨大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藏气法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