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一)少阴病提纲

第一二七条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1),但欲寐(2)也[281]。

注释:(1)脉微细:微,是脉搏动轻微无力,属阳衰;细,是脉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2)但欲寐:指精神萎靡,似睡非睡的状态。

(二)少阴病寒化证辨证要点

第一二八条 少阴病,欲吐不吐(1),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2)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3)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亡阳(4)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注释:(1)欲吐不吐:即要吐有吐不出来之状态。(2)小便色白:即小便清长。(3)下焦:此指肾脏。(4)亡阳: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亡阳,阳不守也;无阳,阳之弱也。阳亡者,藩篱已彻,故汗出不止;阳弱者,施化无极,故不能作汗。”

(三)少阴病治禁

第一二九条 少阴病,脉细沉数(1),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2)。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3)[286]。

注释:(1)脉细沉数:即细数脉;所谓细沉,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所说“脉来细而附骨”为同一意义。(2)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古“亡”字亦通“无”字。27条“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可见无阳不可发汗是《伤寒论》中一条重要原则。在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16条中,又重申阳虚不得重发汗,成无己说:“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汗。”可见阳虚者、亡阳者概不可发汗。(3)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阳气虚,不可发汗,发汗则亡阳;阴血少,不可下,下之则亡阴。凡阳气已虚,而又见尺脉若涩者,既不可发汗,复不可下,否则可致亡阳亡阴之变。

(四)少阴病预后和欲解时

1.少阴病预后

1)正复欲愈证

第一三〇条 少阴病,脉紧(1),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2),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287]。少阴中风(3),脉阳微阴浮者(4),为欲愈[290]。

注释:(1)脉紧:紧主寒,寒者收引,故脉搏呈现紧象,少阴病脉紧是寒邪严重。(2)脉暴微:暴,突然;脉由紧突然变为微弱。(3)少阴中风:风邪中于少阴经。(4)脉阳微阴浮:寸为阳,尺为阴;阳微,指寸脉微,表示风邪逐渐消除;阴浮,指尺脉浮,表示阳气逐渐恢复。

2)阳回可治证

第一三一条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1),手足温者,可治[288]。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289]。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2)者,不死。脉不至(3)者,灸少阴(4)七壮(5)[292]。

注释:(1)踡卧:指四肢向腹部踡曲而卧,形容病人极度怕冷。(2)反发热:少阴病是阴盛阳虚之里虚寒证,并无发热症状,今见发热,故曰“反”;此“反发热”为阳气恢复之象。(3)脉不至:这是由于呕吐腹泻交作,正气暴虚,致脉一时不能接续,与阳厥的无脉不同。(4)灸少阴:是指灸少阴经脉所循行的穴位,可以温通经脉,使阳气痛而脉至。(5)七壮:每艾灸一炷为一壮,七壮即灸七个艾炷。

3)正衰危重证

第一三二条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5]。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1)者,死[297]。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少阴病六七日,息高(2)者,死[299]。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注释:(1)自冒:“冒”,本有“认物蔽目”的意思,即目无所见,是指眼发昏黑的自觉症状;冒甚至可以昏晕过去,在这里是说明阴竭于下,阳脱于上的败象。(2)息高:指呼吸急促而喘迫的病症,有虚实之别;此处为呼气多,吸气少的呼吸表浅的一种呼吸困难的病态,是生气已绝,真阳涣散的虚脱征兆,故为死候。

2.少阴病欲解时

第一三三条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1)[291]。

注释:(1)从子至寅上:指子、丑、寅三个时辰,即从23时至次日5时。

(五)少阴病证

1.少阴病寒化证

1)四逆汤证治

第一三四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323]。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1)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2),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3),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324]。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4)……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29]。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5)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6),身体疼痛,当救其里[92]。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22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7),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372]。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377]。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8]。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8),脉微欲绝者[389]。宜四逆汤[323]。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释:(1)温温:温,同愠;心中自觉蕴结不舒。(2)胸中实:是指胃中有痰涎,故为实证。(3)膈上有寒饮:系指阳虚不化,水饮停于胃中,属于虚证。(4)脚挛急:腿脚拘急,屈伸不利。(5)清谷:指泄下不消化之食物。(6)不差:不愈的意思。(7)内拘急:指腹内挛急紧张不舒适的自觉症状,多因寒气入里所致。(8)内寒外热:即内真寒外假热。

2)通脉四逆汤证治

第一三五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370]。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色,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3)白通汤证治

第一三六条 少阴病,下利[314]。少阴病,下利,脉微者[315]。白通汤主之[314]。

葱白四茎(1);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注释:(1)四茎:即四根。

4)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

第一三七条 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1)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2)者死,微续(3)者生[315]。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注释:(1)干呕烦:即干呕和心烦,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所致。(2)脉暴出:即脉搏由无脉而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象,是孤阳发泄无遗的一种不良预兆。(3)微续:即脉搏由无脉而逐渐地恢复,是阳气渐复,阴寒减退的佳兆。

5)附子汤证治

第一三八条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1),其背恶寒者,当灸之[30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305]。附子汤主之[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1)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6)桃花汤证治

第一三九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306]。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307]。桃花汤主之[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7)正虚气陷证

第一四〇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1),当温其上,灸之(2)[325]。

注释:(1)必数更衣,反少者:指大便次数多而量反少;钱潢说“即里急后重之谓也”;舒驰远说“数更衣而出恭反少也,出恭者,矢去也”。(2)当温其上,灸之:即温灸上部之穴位,如灸百会穴。

2.少阴病热化证

黄连阿胶汤证治

第一四一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六)少阴病兼变证

1.少阴病兼表证

1)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

第一四二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1),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1)反发热:少阴病,不当有热,今发热,故曰“反”。

2)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治

第一四三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1),故微发汗也[302]。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1)无证:《玉函》卷四、《注解伤寒论》 卷六均作“无里证”,指无吐利等里虚寒证。

2.热移膀胱证

第一四四条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

3.伤津动血证

第一四五条 少阴病,咳而下利,语者,被火气劫(1)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2)少阴汗也[28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3),为难治[294]。

注释:(1)火气劫:劫,劫夺,逼迫解;即为火法逼迫发汗。(2)强责:指不当发汗而强用发汗的方法。(3)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七)少阴病疑似证

四逆散证治

第一四六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1)者,四逆散主之[318]。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2),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3);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注释:(1)泄利下重:即下利重坠不爽感。(2)分:即份。(3)炮令坼:坼,音彻,裂开;即使药(这里指附子而言)炮到裂开的程度。

(八)咽痛证

1.猪肤汤证治

第一四七条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猪肤(1)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2)五合,熬香,和令相得(3)。温分六服。

注释:(1)猪肤:一般认为是猪皮,但亦有人认为是猪肉,或认为是猪皮上的白膏。(2)白粉:根据《本草纲目》粳米附方来看,当时粳米粉;王海藏曰“仲景猪肤汤用白粉,即白米粉也”;一般认为即今之米粉。(3)和令相得:即调和均匀。

2.甘草汤、桔梗汤证治

第一四八条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

甘草汤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3.苦酒汤证治

第一四九条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1),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2)汤主之[312]。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3)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注释:(1)生疮:指咽部受到损伤,局部肿胀或溃烂。(2)苦酒:即米醋。(3)刀环:即刀柄端之圆环。

4.半夏散及汤证治

第一五〇条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份,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九)下利脓血证

第一五一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1)[308]。

注释:(1)本条指出少阴病下利脓血,可以用此法治疗,或辅助治疗。柯俊柏说:“便脓血,亦是热入血室所致,刺期门以泻之。病在少阴而刺厥阴,实则泻其子也。”应为此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