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臌胀

(十五)臌胀

1.古今论治

臌胀是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至腹皮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感染血吸虫,劳欲过度,以及黄疸、积聚失治,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

臌胀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曰:“臌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后也。”这段经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臌胀的特征。《素问·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臌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这段经文,虽然简练,但对臌胀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都作了介绍。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的论述。肝水的症状是“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的症状是“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的症状是:“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这三种水病,都有腹部胀大的症状,和《内经》所述的臌胀相当。在病机上,则明确认为和肝脾肾三脏的功能障碍有密切的关系。臌胀在各家方书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水蛊”“蛊胀”“膨脝”“蜘蛛蛊”“单腹胀”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大腹水病方》说:“唯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蛊。”明确指出“水蛊” 的特征也是“腹大、动摇水声”,与臌胀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该书还记载了放腹水治疗臌胀的方法,“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臌胀病出现腹水,是由于腹内有结块在二胁肋部。他在《水证候》一节中说:“水证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大小肠不利所为也。其病,腹内有结块强,在两胁间胀满,遍身肿,所以谓之水证。”另在《证候》说:“若积引数月,人即柴瘦,腹转大。”巢氏能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对胁下痞块产生腹水的临床过程,作了如此精细的描述,是值得称赞的。有关蛊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认为由水毒引起,亦即蛊毒之意,根据《说文解字》对“蛊”字的解释“蛊,腹中虫也从虫从皿”,可以这样认为,当时对蛊胀病的病因,已认识到是水肿有虫为患。金元四大家,对臌胀的病因病机,各有所主,见解不同。刘河间宗《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之意,在《河间六书·病机论》中说:“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者,热气甚则然也,经所谓热甚则肿,此之类也。是以热气内郁,不散而聚,所以叩之如鼓也。”在《肿胀论》中又指出:“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肿胀热甚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甚,则腹胀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则认为腹胀“皆有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他还指出“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这些看法和治疗方药,说明对该病已有较多的治疗经验。朱丹溪则认为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之故,《丹溪心法·臌胀》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臌胀是也。”各家对臌胀的认识不同,说明此病比较复杂,临床上以多种形式出现,对辨证论治有较大的启示。明·李梴《医学入门·臌胀》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对臌胀的病理过程和治法有精辟的认识。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肿胀》篇中说:“单腹胀者,名曰臌胀,以外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臌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为单臌胀。”对臌胀的病名作了恰当的解释。在病因方面,明确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在治疗方面,张氏认为:“治胀当辨虚实,若察其果由饮食所停者,当专去食积;因气而致者,当专理气机;因血逆不通而致者,当专清其血;其于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清浊混者分利之,或升降其气,或消导其邪,是皆治实之法也。第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若在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或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等症,则皆虚损之易见也。诸如此类,使非培补元气,速救根本,则轻者必重,重者必危矣。……若以虚证而妄行消伐,则百不活一矣。”这个治疗原则,证诸今日临床,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医宗必读·水肿胀满》对臌胀和蛊胀作了一些区别,认为:“在病有臌胀与蛊胀之殊,臌胀者,中空无物,腹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现在一般将由血吸虫所致称为蛊胀。喻嘉言在其所著《寓意草·议郭君尹将成血蛊之病》中说:“人但面色萎黄,有蟹爪纹路,而得五虚脉应之,因窃疑而诘之曰:足下多怒乎?善忘乎?口燥乎?便秘乎?胸紧乎?胁胀乎?腹痛乎?渠曰种种皆然,此何病也?于曰:外症尚未显,然内形已具将来血蛊之候也。”清·陈士铎《辨证录·臌胀门》也说:“初起之时,何以知是虫臌与血蛊也,吾辨之于面矣,凡面色淡黄之中,而有红点或红纹者是也。”表明我国医学家早就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面部出现红点、红纹、蟹爪纹路等外部体征,和臌胀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谈到血胀可以出现“烦躁漱水,迷惘惊狂”的症状。《医宗金鉴·卷四十一·胀满水肿死证》认为“腹胀身热,阳盛胀也。若吐、衄、泄血则亡阴也”。这两段记述,说明臌胀病人会出现神志异常及出血严重的并发症。由上可知,早在《内经》中就对臌胀有了明确的认识,以后历代医家在臌胀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以及治疗方面,均有了许多很好的论述,为学习研究臌胀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本病主要见于西医的肝硬化腹水。另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肿瘤等疾病发生腹水而出现类似臌胀的证候时,亦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根据历代医家论述和近代认识,臌胀病的病因主要有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以及黄疸、积聚失治等。其发病机理则为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积于腹内而成。主要有:①情志所伤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若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肝之脉络为血瘀所阻滞。另一方面,肝气郁结不舒,则横逆而犯脾胃,脾胃受克,运化失职,水液运化发生障碍,以致水湿停留,与血瘀蕴结,日久不化,痞塞中焦,便成臌胀。《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说:“臌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即是此意。②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损伤脾胃。在青壮之年,脾胃健壮,尚能随饮食而化。但如积之既久,又因体质渐衰,酒食食积之浊气壅滞不行,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以致清浊相混,壅塞中焦,脾土壅滞则肝失疏泄,气血郁滞则瘀阻不行,水湿滞留,气血交阻而成臌胀。③劳欲过度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为生命之根本。劳欲过度,伤及脾肾,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以资化源,气血不足,水湿内生。肾伤则气化不行,不能温化水液,因而湿聚水生,气血凝滞而成臌胀。《风痨鼓膈四大证治》说:“劳倦所伤,脾胃不能运化而胀。”④感染血吸虫 在血吸虫流行区接触疫水,遭受血吸虫感染,又未能及时治疗,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相混,积渐而成臌胀。正如《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所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重状,名水蛊也。”⑤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多由湿热蕴积所致,治疗不当,日久湿热伤脾,中气亏耗,斡旋无力,水湿停滞,肝气亦不能条达,遂使气血凝滞,脉络瘀阻,而成臌胀。积聚多因气滞与瘀血之凝聚而成,不论积聚生长于腹部之任何部位,势必影响肝脾气血的运行,以及肾与膀胱的气化,气血瘀阻,水湿停聚而遂成臌胀。《医门法律·胀病论》说:“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臌胀。”在臌胀的病机中,关键问题是肝脾肾的功能障碍。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遂致脉络壅塞,这是形成臌胀的一个基本因素。其次是脾脏功能受损,运化失司,遂致水湿停聚;再就是肾脏的气化功能受损,不能蒸化水液而使水液停滞,也是形成臌胀的重要因素。此外,肾阴和肾阳又同时起到滋养肝木和温养脾土的作用,肾虚阴阳不足,对肝脾二脏的功能也要产生影响。正因为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是形成臌胀的三个重要的病理变化,因此,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胀病论》中概括说:“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臌胀是一个常见病,一般以成年男性患者较多。要详细询问病史,情志状态,是否受过刺激?患过黄疸疾病否?有无酗酒历史?是否到过有血吸虫地区?有助于诊断。腹部胀大是臌胀病的主要特征,可见病人腹部突出,平卧时高出胸部,坐位及走路时突出于身前,四肢不肿,反而更见消瘦,故称为单臌胀。臌胀初起,以气胀为主,虽感腹胀,但按之较为柔软,叩之如鼓,仅在转侧时有振水声;臌胀后期,则腹水显著增多,腹部胀大绷急,按之坚满,并可出现脐心突出,青筋显露,脉络瘀阻等症状。另外,病人面色多属萎黄,巩膜或见黄疸,在面部或颈胸部皮肤出现红丝赤缕等,可作为诊断的参考。鉴别诊断:与水肿、肠覃相鉴别。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的病人,还可出现胸水、腹水,因此需要与臌胀鉴别。臌胀为单腹胀大,腹部有青筋暴露,或兼下肢浮肿,上肢或头面一般不肿;水肿则头面四肢皆肿,若有腹部胀大,则绝无青筋显露等体征。《本事方》对此已有认识,提出“脐腹四肢患肿为水,只腹胀气瞋而四肢不甚肿者为蛊”。《医学新悟·肿胀篇》则从发病部位的时间顺序来区分,认为“目窠与足先肿,后腹大,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有助于鉴别。肠覃病首见于《灵枢·水胀》篇,明确指出这是属于妇女所患的疾病,由于寒邪留滞,客于冲任,肠脉之间,结而成块,开始由下腹部发生,逐渐向上增大,最后可大如怀胎足月之状,因此需与臌胀进行鉴别。臌胀初起,腹部尚柔软,叩之如鼓;骨胀晚期,腹部坚硬,不能推动。肠覃则始终均为按之坚硬,但推之可以移动。

【辨证论治】臌胀病机复杂,临床症状变化多端,证候重叠交错,给辨证论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进行辨证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辨明起病的缓急,疾病变化的虚实,以及气结、血瘀、水裹的主次,这样才能全面判断病情,进行适当的治疗。臌胀虽然大多数为缓慢发病,但在辨证中仍需注意仔细询问,而且在缓慢发病当中又有缓急之分。若臌胀在半月或一月之间不断进展,则属缓中之急,多为阳证、实证。若臌胀迁延数月,则为缓中之缓,多属阴证、虚证。辨别臌胀的虚实,需从发病的缓急来考虑。一是从体质的强弱、年龄大小、神色方面来判断。《景岳全书·肿胀》认为:“形色红黄,气息粗长者多实;形容憔悴,声音短促者多虚;年轻少壮,气道壅滞者多实;中年积劳,神疲气结者多虚。”对辨证有一定的帮助。二是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方面来判断,《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指出:“先胀于内而后胀于外者为实,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为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泻者为虚;滑数有力为实,弦浮微细为虚。”从胀满与水肿出现的先后、二便的性质、脉象等方面来进行辨虚实,《风痨臌膈四大证治》则根据臌胀本身的表现来辨证,书中指出:“实者腹中常痛,外坚内痛,按之不陷,法当疏利;虚者时胀时减,气虚流滞,按之则濡,法当温药和之。”还要辨别气滞、血瘀、水裹的主次。臌胀主要是由于气、血、水瘀积于腹内,但在疾病的发展各个阶段,气结、血瘀、水裹的主次又有所不同,应该辨明主次,才能恰当用药。大凡臌胀初起一般以气结为主,按压腹部,随按随起,如按气囊。若治疗不当,病情逐渐深入,病变则以水裹或血瘀为主。以水裹为主者,腹部坚满,摇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若以血瘀为主者,则见腹部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其主要证候:实胀 ①气滞湿阻,治宜疏肝理气,除湿消满;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②寒湿凝聚,治宜温阳散寒,化湿利水;方药实脾饮。③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药中满分消饮、舟车丸。④肝脾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药化瘀汤。虚证 ①脾虚水困,治宜补脾益气,化湿利水;方药加味异功散。②脾肾阳虚,治宜健脾温肾,化气利水;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③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方药一贯煎合消瘀汤。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臌胀病的转归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胀虚胀以及各个证候之间的转化。臌胀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分为实胀虚胀以及各个证候,在临床上,则往往是实中夹虚,虚中夹实,虚实互见。因此,实胀如果攻伐不当,可以转为虚胀。虚胀如果一味呆补,也会使标实的症状更为明显。湿热蕴结与寒湿凝聚是不同的证候,但若过于使用清热或温补的药物,二者之间也会互相转化。另一方面就是在病程中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以各种血证如鼻衄、齿衄、吐血、便血等最为常见。疾病后期,肝肾衰竭、阴阳离决,尚可出现无尿、神昏、抽搐、厥逆等症状。臌胀的预后,一般较为严重,得病后常不容易治愈。如果治疗得法,调摄有方,病情可以得到较长时间的缓解,带病延年。由于感染血吸虫引起的臌胀,只要将体内之血吸虫杀灭,注意预防,不再感染,预后大多良好。在预防和护理方面,要避免饮酒过度,避免与疫水接触,避免情志所伤,避免劳欲过度;患病要及时治、休养,低盐饮食,适当活动、锻炼,有利疾病的恢复。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炙黄芪35g,人参15g,山萸肉15g,白术30g,焦山楂15g,紫河车12g,薏苡仁35g,熟地25g,白芍15g,厚朴15g,大腹皮15g,鳖甲25g(先煎),丹参30g,槟榔10g,防己12g,九香虫9g,当归15g,虎杖25g,柴胡15g,泽泻15g,车前子15g(包煎),炙甘草10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气滞湿阻者加赤芍15g,香附12g,枳壳12g;寒凝气滞者加干姜10g,草果9g,茯苓15g;湿热蕴结者加黄连6g,枳实10g,砂仁6g(后下);肝脾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牡蛎25g(先煎);脾虚水阻者加白芍15g,沉香5g(后下),茯苓15g;脾肾阳虚者加制附子6g,干姜9g,茯苓15g;肝肾阴虚者加生地25g,枸杞子15g,麦冬15g。② 症状加减 若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12g,干姜6g;若腹胀甚者加木香6g(后下),砂仁6g(后下);若单腹胀大,面色晦滞,尿黄少者加白茅根35g,枳实10g,莱菔子15g;若面目俱黄者加茵陈35g(先煎),山栀子6g,生大黄9g(后下);若吐血、下血为热迫者加水牛角15g(先煎),生地35g,白芍15g,牡丹皮12g;若口干,舌绛少津者加玄参15g,麦冬15g,石斛12g;若午后潮热者加地骨皮15g,龟板25g(先煎)。③ 靶点加减 若乙肝者加土茯苓25g,露蜂房6g,重楼12g,板蓝根15g;若肝癌者加莪术15g,土鳖虫9g;若肝功能异常者加茵陈35g(先煎),山栀子6g,生大黄9g(后下),垂盆草15g,珍珠草15g,五味子15g(打碎);若消化道出血者加白及15g,三七6g,生大黄5g。抗癌作用药,选用山慈菇、农吉利、白花蛇舌草、莪术、蚤休、天花粉、薏苡仁、茯苓、猪苓、瓜蒌、广豆根、射干、粉防己、龙葵、黄药子、夏枯草、斑蝥、土鳖虫、全蝎、壁虎、蜈蚣、蟾酥、水蛭、半枝莲、半边莲、蒲公英、鱼腥草、丹参、赤芍、三七、大蓟、小蓟、石菖蒲、儿茶、紫草、南星、威灵仙、补骨脂、女贞子、山茱萸、淫羊藿、半夏、海带、海藻、昆布、无花果、乌梅、瞿麦;杀血吸虫药,选用南瓜子、小茴香、丹参、山栀子、瞿麦、昆布;促进胆汁分泌药,选用金钱草、茵陈、郁金、姜黄、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大黄、柴胡、枳实、乌梅、玉米须、五味子、玫瑰花、小蓟、马齿苋、天麻;松弛胆道括约肌药,选用金钱草、木香、柴胡、郁金、制香附、乌梅、汉防己、厚朴、海桐皮、八角枫;降转氨酶药,选用水飞蓟、五味子、当药、灵芝、龙胆草、丹参、柴胡、垂盆草、田基黄、连翘、甘草、鸡内金、大青叶、水牛角、败酱草、野菊花、豨莶草;降麝香草酚絮状实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药物,选用当归、丹参、桃仁、郁金;保护肝脏或促进肝细胞再生药,选用当归、生地、黄芪、白术、灵芝、柴胡、水飞蓟、甘草、连翘、水牛角、枸杞子、泽泻、丹参、虎杖;降低血清胆红素药,选用茵陈、山栀子、大青叶;增加血清蛋白药,选用大枣、郁金、党参、白术、肉桂;软缩肝脾药,选用丹参、泽兰、王不留行、鸡内金、地龙、三棱、莪术;利尿作用药,选用猪苓、茯苓、泽泻、苍术、白术、车前子、车前草、淡竹叶、琥珀、扁豆、瞿麦、半边莲、龙葵、海金沙、萆薢、石韦、滑石、玉米须、白茅根、芦根、冬瓜皮、夏枯草、麻黄、香薷、浮萍、鸭跖草、茵陈、苦参、黄芩、地肤子、益母草、大腹皮、防己、葶苈子、北五加皮、茶叶、黄芪、桑寄生、山茱萸、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筋骨草;升高血小板药,选用当归、白芍、生地、熟地、山茱萸、紫河车、龙眼肉、大枣、赤小豆、花生衣、大黄、三七、白及、藕节、仙鹤草、肉苁蓉、狗脊、水牛角、黄连、连翘;对血小板下降有治疗作用药,选用太子参、女贞子、五味子、大枣、花生衣;有止血作用药,选用三七、血竭、旱莲草、仙鹤草、白及、花生衣、牡丹皮、山栀子、筋骨草、侧柏叶、白茅根、阿胶、茜草、地榆、槐花、槐角、艾叶、贯众、血余炭、鲜马齿苋、五倍子、马勃、狗脊、乌贼骨、花蕊石、大蓟、小蓟、杜仲、补骨脂、肉苁蓉、木耳、紫珠。

3)用法及疗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2周为1个疗程,服2~4个疗程。然后将汤剂改为散剂,每次9g,每日3次饭前服。1个疗程为40天,服4~8个疗程。

4)按语:臌胀是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至腹皮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见于西医的肝硬化腹水。另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肿瘤等疾病发生腹水而出现类似臌胀的证候时,亦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主要有情志所伤、酒食不节、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黄疸、积聚失治等。臌胀的病机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遂致脉络壅塞,形成胀。正因为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是形成臌胀的三个重要的病理变化,因此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胀病论》中概括说:“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臌胀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如有无黄疸疾病、酗酒历史,是否到过有血吸虫地区并观察情志状态有助于诊断。腹部胀大是臌胀病的主要特征,可见病人腹部突出,平卧时高出胸部,坐位及走路时突出于身前,四肢不肿,反而更见消瘦,故称为单臌胀。臌胀要与水肿、肠覃鉴别。

辨证论治:臌胀病机复杂,临床症状变化多端,证候重叠交错,给辨证论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进行辨证时,一定要首先抓住重点,辨明起病的缓急,疾病变化的虚实,以及气结、血瘀、水裹的主次,这样才能全面判断病情,进行适当的治疗。其主要证候:实胀,气滞湿阻,寒湿凝聚,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虚证,脾虚水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

良方分析:方中炙黄芪、人参、山萸肉温补脾肾,滋养肝肾为君药;白术、焦山楂助炙黄芪补脾,紫河车、薏苡仁助人参温肾,熟地、白芍助山茱萸滋肝养肾,共为臣药;厚朴、大腹皮治气结,鳖甲、丹参治血瘀,槟榔、防己除水裹,九香虫温阳理气,当归补血,虎杖、柴胡畅达气机,共为佐药;泽泻、车前子通阳利水,炙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温补脾肾,滋养肝肾,通阳利水之功效。临证应用时,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