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儿科疾病
1.小儿厌食 是指1~6岁儿童长期见食不思,胃口不开,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病症。原因是喂养不当,损伤胃肠功能引起。厌食患儿一般精神状态较为正常,如果病程过长,就会出现面黄倦怠,形体消瘦等症状。治疗妙方如下:①健脾和胃治厌食方:白术6g,茯苓6g,党参6g,陈皮6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症状缓解停服。②健脾开胃治厌食方:西红柿数个。将西红柿洗净,用开水泡过,去皮、除籽,用干净纱布挤汁。每次服汁50~100毫升(不准放糖),每日2~3次。症状缓解停服。③理气醒脾消食开胃治厌食方:大黄3g,槟榔6g,陈皮6g,砂仁5g,焦山楂10g,神曲10g,炒麦芽10g,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症状缓解停服。
2.小儿咳嗽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证候。咳嗽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多。此季外界气候冷热变化无常,影响肺脏,加之小儿体质虚弱,容易患病。治疗妙方如下:①治小儿肺热咳嗽方:鸭梨3个,大米50g。每日一剂,将鸭梨洗净,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捞去梨渣,再加入大米,煮粥。分3次服。症状缓解停服。②治小儿外感咳嗽方:桑叶6g,薄荷4g(后下),杏仁3g,桔梗4g,枳壳4g,陈皮4g,紫菀4g,白芍3g,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每次20毫升,每日分4~6次服。症状缓解停服。③治小儿咳嗽痰多方:金银花15g,杏仁10g,蒲公英12g,陈皮6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症状缓解停服。
3.小儿感冒发热 儿童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当受到外邪侵袭时,就会感冒发热。其表现面红唇红,五心热,小便少,烦躁不安。感冒发热是由外部风邪侵袭导致,可伴有呕吐,惊风等风寒、风热症状。小儿感冒后还会出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治疗妙方如下:①治感冒退热方:葱头7个,生姜1片,淡豆豉7粒。将上药共捣烂,蒸熟,摊在敷料上,待温度适宜时贴于婴儿囟门部位,再用热水袋加温片刻。即刻汗出热退。症状缓解停用。②清热解表退热方:青蒿6g(后下),白薇9g,连翘6g,淡竹叶8g,滑石9g(包煎),麦芽15g,钩藤3g(后下),蝉蜕3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症状缓解停服。③疏风清热解毒方:金银花12g,赤芍12g,连翘6g,山栀子3g,黄芩6g,牛蒡子6g,天花粉6g,龙胆草6g,滑石6g(包煎),枳壳3g,青黛3g(包煎),薄荷4g(后下),荆芥穗4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症状缓解停服。
4.小儿痢疾 是一种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可随饮食物通过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进入胃肠道,引起小儿痢疾。多见于2~7岁平素营养好、体格健壮的儿童。好发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嗜睡,精神萎靡,或痉厥等。小儿痢疾特点是起病急骤,感染中毒症状严重,病情恶化快,病死率高。治疗妙方如下:①马齿苋治小儿痢疾方:马齿苋300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可以酌加白糖调味。治小儿痢疾。症状缓解停服。②枳壳治小儿痢疾方:枳壳、黄芪、防风各等份。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用蜜水或白开水送服。治痢疾,里急后重。症状缓解停服。③车前草治细菌性痢疾方:车前草60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清热除湿,止泻,治细菌性痢疾。症状缓解停服。
5.小儿夜哭 是指婴儿白日嬉笑如常而能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少则数日,多则数月。其因多种,如腹部受寒,过食炙烤之物,遭受惊恐,体质较弱等;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怕黑,而处兴奋状态,也常夜啼。尤其是神经质或腺病质的小孩,则夜哭会不停发生。治疗妙方如下:①治肺热惊啼夜哭方:杏仁5g,黄芩5g,野菊花5g。每日一剂水煎服。有镇静安神之功。用于面色潮红,鼻周青色,夜卧不安,躁动,易惊醒,哭啼不休者。症状缓解停服。②治惊吓夜啼方:钩藤3g(后下),琥珀3g(冲服),白芍5g,茯苓5g,龙齿10g(先煎),珍珠粉1.5g(冲服)。每日一剂水煎服。治1~3岁小儿受惊吓导致的夜啼。表现为惊跳,依偎在母亲怀中,哭声忽高忽低,或者突然大哭之后,就咿咿呀呀地闹个不停者。症状缓解停服。③治虚寒夜哭方: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上药共为细面,取适量药末,放置在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去掉。治小儿脾胃虚寒导致的夜啼者。症状缓解停用。
6.小儿腹泻 指婴幼儿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据病因不同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2岁以下婴儿,消化功能尚不成熟,抵抗疾病能力差,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夏秋季,多种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可随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玩具、用品等进入消化道,引起肠道感染性腹泻。表现每日排便5~10次不等,大便稀薄,呈黄色或黄绿稀水样,似蛋花汤,或夹杂未消化食物,或含少量黏液,有酸臭味,偶有呕吐或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偶有低热,重者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可发生休克或昏迷。重者住院治疗,轻者治疗妙方如下:①参术粉治小儿腹泻方:人参10g,焦白术30g。共为细面,1~3岁小儿每次0.6g,4~6岁每次1.5g,每日服3次。症状缓解停服。②防风止泻方:防风5g,乌梅5g,甘草5g,桔梗3g,葛根10g,山楂10g,谷芽10g,麦芽10g,扁豆衣10g,黄芩10g,黄连2g,石榴皮10g。每日一剂,水煎服。有祛风解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的功能。症状缓解停服。③藿香治腹泻方:藿香10g,厚朴4g,苍术4g,半夏3g,陈皮5g,白芍10g,木瓜3g,茯苓10g,薏苡仁10g,乌梅10g,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服。适用于1~3岁患儿。有调理脾胃,止泻止痛之功,治小儿夏秋腹泻。症状缓解停服。
7.遗尿 是指夜间无意识排尿的现象。小儿在3岁内大脑功能发育未全,对排尿的自控能力较差;学龄儿童也常因为紧张疲劳等因素,偶有遗尿,不属于病态。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的儿童经常尿床,轻者数夜1次,重者1夜数次,是疾病状态遗尿。本病多见于小儿先天隐性脊椎裂、先天性脑脊膜膨出、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癫痫发展、脊髓炎症、泌尿系感染,以及尿道受蛲虫刺激等。治疗妙方如下:①饴糖桂枝治遗尿方:饴糖2匙,桂枝15g,白芍10g,甘草10g。每日一剂,先将3味药煎汤,去渣,冲入饴糖,分2次服。有补脾益气之功,治体虚遗尿。症状缓解停服。②核桃治遗尿方:核桃肉100g,蜂蜜15g。每日1剂,将核桃肉放在锅内干炒至发焦,取出晾干,分3次,饭前用蜂蜜调服。有补肾温肺,定喘润肠之功,治8岁以下小儿久咳引起的遗尿气喘者。症状缓解停服。③桑螵蛸治遗尿方:桑螵蛸9g,核桃2个(去壳)。水煎,分2次早晚服。适宜8岁以上小儿服用。症状缓解停服。
8.小儿流涎 是指唾液经常流出口外的一种现象。表现为涎液过多流出、渍于唇外。婴儿出生3~4个月时,因为唾液分泌增加,还不会及时吞下,引起流涎,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出牙、口腔炎、舌炎等也可以引起流涎。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吞咽障碍及某些药物中毒,也可引起流涎,应查明原因进行治疗。治疗妙方如下:①二白治流涎方:白术、白茯苓各10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症状缓解停服。②益智仁治流涎方:益智仁15g,白术12g,大枣20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症状缓解停服。③鸡内金治流涎方:鸡内金12g,益智仁9g,白术6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症状缓解停服。
9.鹅口疮 是指小儿舌上、口腔黏膜出现如鹅口状的白色点状,或片状白屑。因其色白若雪片,故又称雪口。其白屑,状如凝乳,不易拭去,若强揩之,其下面黏膜则见潮红、粗糙,不久又复生,伴有哭闹不安,拒乳等症状。本病可因为先天胎热,或口腔不洁,感受秽毒而成。治疗妙方如下:①黄金汤治鹅口疮方:黄连3g,金银花6g。水煎3次,取液50毫升,加奶100毫升,每日3次,每次喂30~50毫升。症状缓解停服。②连荷汤治鹅口疮方:黄连、薄荷、甘草各1.5g,五倍子4.5g。水煎浓汁取50毫升,频涂口腔并服之。症状缓解停服、停用。③板蓝薄荷汤治鹅口疮方:板蓝根20g,薄荷5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一半擦洗患处,每日5~6次;另一半分2~3次内服。症状缓解停服、停用。
10.儿童多动症 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等。虽然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较差,又难与他人相处,易激惹,动作不协调。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多在学龄前发病。其病因可能与难产、早产、脑外伤、颅内出血、传染病、中毒、环境污染、遗传等有关。中医认为心脾两虚,肝阳上亢,湿热内蕴等而致。治疗妙方如下:①肝阳上亢方:鹿角粉6g(冲服),熟地20g,生龙骨20g(先煎),炙龟板15g(先煎),石菖蒲9g,远志3g,枸杞子9g,益智仁6g,丹参15g,砂仁4.5g。每日一剂,水煎服。症状缓解停服。②湿热内蕴方:石菖蒲10g,山栀子3g,法半夏6g,白附子3g,人工牛黄1g(冲服)。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症状缓解停服。③心脾血虚方:炙黄芪12g,当归3g,白术6g,远志3g,石菖蒲4g,茯苓9g,益智仁5g,山药12g,莲子3g。每日一剂,水煎服。症状缓解停服。
11.新生儿黄疸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在出生后2~3天出现,7天左右消退。病理性原因较多,在出生后36小时内出现,多为母子血型不合的溶血症;数日至数周内出现,多为肝炎综合征、败血症、胆汁瘀积综合征,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表现面部及周身皮肤黄染,分泌物呈黄色,溶血性黄疸呈橘黄色,梗阻性黄疸多呈灰黄色或黄绿色,如有感染可伴发热、精神萎靡、纳乳减少,或肝脾肿大,溶血性黄疸还可见面色苍白的贫血貌。先天或后天性胆道阻塞,见大便灰土样。病理性黄疸并发症为核黄疸,表现为嗜睡、拒乳、呕吐、尖叫,重则双目凝视,两手握拳抽搐。中医称为脂黄、胎黄。治疗妙方如下:①生麦芽治婴幼儿黄疸方:生麦芽9g,茵陈12g,金钱草9g,通草3g,黄柏3g。每日一剂,水煎频服。症状缓解停服。②茵丹汤治新生儿黄疸方:茵陈15g,丹参15g,车前子6g,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频服。症状缓解停服。③陈金仙汤治小儿梗阻性黄疸方:茵陈15g,郁金6g,枳实3g,茯苓10g,威灵仙10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80毫升,加糖适量,频服。症状缓解停服。
12.消化不良 是指食物进入体内,不能完全消化,而无法吸收的一种病证。其轻者可没有痛苦,仅表现腹部不适;重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水样、蛋花汤样,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并且因食物没能完全消化、吸收,身体得不到充足营养,导致形体消瘦。治疗妙方如下:①健脾止泻方:山楂肉、山药、白糖各适量。将楂肉、山药洗净蒸熟,加白糖搅拌均匀,压成饼。每次3~5克,每日3次。以健脾消食,和中止泻。治食少腹胀,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症状缓解停服。②白术治消化不良方:白术9g,干姜3g,鸡内金5g,大枣6g。每日一剂,水煎频服。症状缓解停服。③连翘橘皮汤治消化不良方:连翘12g,橘皮15g,土茯苓18g。每日一剂,水煎频服。症状缓解停服。
13.小儿惊厥 是小儿期较为常见的症状。在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生。尤以6岁以下儿童更为多见。多由高热、脑膜炎、脑炎、癫痫等所致。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脑缺氧性损害、脑水肿,甚至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本病初发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同时有全身或局限于某一肢体的抽动,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也可伴有吐白沫和大小便失禁。中医认为,惊厥是惊风发作时的证候。治疗妙方如下:①薄荷治小儿惊风方:薄荷5g(后下),连翘9g,山栀子5g,黄芩9g,大黄3g,钩藤3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全蝎1g,龙齿12g(先煎)。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服药时加蜂蜜2毫升。②钩藤治小儿急惊风方:钩藤3g(后下),天麻3g,人参3g(先煎),羚羊角2g(亦可用山羊角10g,先煎),全蝎1g,炙甘草2g。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③郁李仁治小儿慢惊风方:郁李仁14枚,桃仁14枚,山栀子6g。每日1剂,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匀。敷于两手脉搏处,过24小时取下。
14.佝偻病 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和磷吸收不良,引起骨骼生长障碍,影响其他器官发育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疾病。其开始表现烦躁不安,易激惹,睡眠不安,夜间惊叫,多汗,头皮发痒,摩擦枕头。若不及时治疗,发展为全身肌肉松弛无力,腹部膨隆如蛙状,逐渐出现骨骼系统改变。6个月内形成颅骨软化,颅囟闭合过晚,出牙延迟;6~8个月出现方头,肋外翻,肚子大,严重者可形成鸡胸或漏斗胸,“O”或“X”形腿,驼背,甚至出现脊柱和骨盆变形等,体质弱,易感染其他疾病。治疗妙方如下:①虾皮10g,鸡蛋1个。每日1剂,将鸡蛋打花,与虾皮搅拌均匀,放入蒸锅内蒸熟,佐餐。②瓦楞子治佝偻病方:瓦楞子(煅)30g,龙骨30g,苍术9g,五味子3g。将诸药共研细粉,每次1.5g,每日3次,连服4~8周。③苍术治佝偻病方:苍术6g,太子参9g,珍珠母15g(先煎),熟地6g,女贞子6g,五味子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