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的学术特点

(六)中医药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药学具有完整的理、法、方、药学术体系,这一体系与西医学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这就说明了中医学术体系具有自身独到的特点。只有认识了这一特点的本质,才能准确地理解、把握和应用这一学术体系。中医学术体系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任何一门成熟的学术,尤其是已成体系的学术都有它的观念系统、理论系统和技术操作系统。中医学作为完整的学术体系也不能不具备这三个系统。它的特色和本质也必然在这三个系统中表现出来。

1.中医学的观念系统及特点

1)整体观念:中医学是把人体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是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入手,进行辨证论治,调平整体以愈病。

2)“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以达“天人合一”,是中医学贯穿始终的思想。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就是遵循自然之道,达到人与自然适应同一。换句话说,就是顺应自然以炼体强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依据自然规律防御疾病袭体。

3)实践观念:中医学始终贯彻临证实用的原则,取得了中医学不断发展的特殊成果。直接实用的实践观造就了中医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观: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只有医疗实践愈病的名家,没有独立的生理、病理、病因、药理的学科;医与药始终合一,从未独立出纯粹的药学;所有医药著作论述都是临证问题,或是与临床相关的问题,而不是探讨纯粹的生理、病理和药理等理论。直接实用的实践观使中医学创造了独有的医药成就,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丰富多彩的方药和非药物疗法。

4)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重感悟体验是中医认识和思维的传统。这一传统鲜明地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中,概念是意象概念,判断是直觉判断,推理是类比推理。中医学的概念以物象为依据:在阐述某种概念时,用举例、比喻和形容,如什么是气?《内经》描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什么是阴阳?《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等等。就是说,为了让人理解,从很多方面知道所说的东西像什么,给人一个感知的对象,据此去感悟。中医学的判断依靠直觉:对事物判断时,依据经验或思辨直接给出判定。如“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皆因痰作祟”“百病生于气”“六气皆从火化”“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补必兼温,泻必兼凉”“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等等。中医学的推理是类比:中医学的很多结论都是依靠类比推理出来的。如人有五脏而不是另外的数目,因为根据“天人合一”原则,天只有五行,所以只能是五脏,等等。

5)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人伦观念在中医学体系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渗透。以伦理喻医理:《内经》中有十分丰富的以伦理喻医理的论述。如将人的十二脏腑按社会官职的职能赋予其生理功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其后以伦理喻医理历代都有不少的论述。如以君子小人分阴阳,谓“阳为君子,阴为小人”。以道德修养等同养生方法,谓“养生之道不贵求奇……三纲五常现成规模,贫富安危且据见定”“养生当养德……不以计巧谋生,不以外物扰心”。也有人强调“寿虽天定之数,而人之所以能延者,德也。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以伦理喻药性:在中医学历史上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直接以汉儒董仲舒提出的“人性三品学说”对中药进行分类。它把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养生补虚之药,中品可补虚也可治病,下品均为猛烈有毒药物。之后,以伦理喻药性,借伦理原则影响用药原则的现象更加浓厚。如明代温补学派以阳热主生,阴寒主杀,主张温补,痛戒寒凉,以此体现上天好生之德。以伦理喻组方原则:一个处方往往由多种药物组成,各个药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中医学把社会政治伦理的君、臣、佐、使关系借用来处理药物关系,从而组成一个个方剂。以伦理喻治法:中医治病讲究攻补兼施。对虚弱者要用补益的方法和药物,对一些反应激烈的患者,主张用攻邪的方法和方药。这在原则上是不错的。然而,由于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有些医家对攻与补的价值认识出现了偏倾。认为“攻之一字,仁人深恶”,攻法治病,只算善战者,而补法治病乃是善善者。并借用孟子的话贬斥用攻法治病者,谓“善战者服上刑”。正因如此,补药广泛流传,而攻药使用不广。

6)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①论述医药理论引经据典。从古至今论述中医学理论,须引证经典医籍的原文,或者引述前人的观点。②注释古医籍为重要治学方式。反复注释古代经典医药书籍是中医学的一大文化,从南北朝开始至今,注释中医经典医籍,出现日益繁盛之势。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的问题在古医籍里都有答案。③崇圣尊贤是法古观念的精神内容。引经据典、注释经典,其内在精神都是认为古人或古圣贤的著作有无限内容,足为万世垂法。借经说法是陈述自我思想的方式:古人并没有穷尽医理药性,很多现实问题古籍里并没有现成的答案,然而由于法古观念的限制,在阐述自己新思想时也借注经的形式表达。如此,在对古代经典中界定说明不清的命题进行解说时,就加进了自己的新认识。

2.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以独到的表达方式反映和描述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药理规律。其主要内容有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神志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预防养生学说、治则方药学说,等等。都有其鲜明的特殊性。

1)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①中医理论不是对客观物质的直接描述。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如生理、病理、病因、药性、配伍、治法等,虽然有形态实物的内容,但在赋予这些理论范畴相应功能时,却超越了这类实物所具有的内涵。中医学的目的是探求危害人体生命的疾病和原因,进而开启诊断、治疗之门,而不是为没有直接诊治意义的生命和疾病命题寻找物质证明。正因为这种面对实际诊治的求实目的,中医学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医药经验,使中医学在18世纪以前,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②中医理论是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外部类比概括。中医素有“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思维传统,认识事物习惯从广泛的联系中去界定被认识的事物。正因为这一传统,中医在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时,采取了广泛的外部类比,借助与生命和疾病相类似的事物及现象给出说明,从而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③不可以用实证方法强解中医理论。中医学概念范畴没有具体明确的物质基础,而是依靠外部类比得出的形容和比喻。因此对中医学的理论概念不可以按实证要求去理解,也不可以按实证要求去检验,更不可以按实证要求去研究。比如因为中医有三焦水道之说,便有人将三焦说成是泌尿系统;因为中医讲三焦为一腔之大府,便有人将三焦说成是胸腹膜系统;还有的把元气说成场,把《伤寒论》中的“阴阳易”说成是艾滋病,等等。到现在还有很多研究都在试图寻找中医理论概念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不了解中医理论概念内涵实质,所以无法成立,便曰“中医不科学”。

2)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中医学理论的每一个概念都有明确的功能内涵,但找不到准确的形态结构基础,即使对形态有所描述,但其功能内容却与此形态无关,最为显著的就是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理论。①只有粗略的形态描述而无结构分析。中医学在历史上有人体解剖的描述,《内经》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难经》描述了脏腑形态:“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宋代以后出现了几部解剖著作,有《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内外二景图》等。也有一些零星的解剖记载,如《梦溪笔谈》《圣济总录》《洗冤录》等,明清时期的《检骨图格》《医林改错》等;中医解剖描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解剖的记载只重形态描述,而缺少结构分析。②没有结构分析的解剖缺少机能意义。由于中医学的解剖缺少结构分析内容,因此中医学对生理和病理现象的解释说明就不能建立在解剖描述基础上,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和病理就不可能是解剖学范畴的内容。所以现代中医教学也指出,中医的脏腑不是西医的脏器,中医的经络也不是西医的神经、血管,等等。因此,中医学的论述属于脱离形态结构的纯功能理论,虽然历代也有某些解剖形态描述,但是在论述机能现象时却与这种形态描述基本无关。

3)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目前为止的中医教学,中医学的生理与病理都集中在一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其内容不是生理与病理分立,而是在一起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学说,既是生理学也是病理学,其界限无法分清。何以如此呢?①中医历史上没有进行过独立的生理研究。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诊治疾病的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却很少不论诊治而专门论述基础医学理论的著作。因为活跃在中医学历史上的实践主体都是医生,而医生关心的是患者而不是无病的正常人。因此,医生注意临床疾病的诊治,不开展独立的生理研究。事实上,中医学也有生理的论述,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藏精,等等。医生们是凭借日常观察和经验,从病理现象去反推生理。离开了具体病症,一切生理既无法独立研究,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如血脉失常是心病,疏泄失常是肝病,运化失常是脾病,呼吸失常是肺病,藏精失常是肾病等。②中医生理是对生活实践的直观描述及对病症现象的反推。中医有些生理结论是基于生活现象的观察,如人表现出呼吸、心跳、睡觉、出汗、行走、思维、生长发育以及情绪变化等,人们需要对这些现象给出解释,这就会得出某种生理结论,肺主呼吸、心主血脉等。另外,在战争中看到战死的人,观察其内脏与某些生理活动的联系,从而得出某些生理认识,肝藏血、胃主受纳、膀胱储存尿液等。这些生理结论不仅浅表而且直观有效。而临床医生诊治疾病需要对异常的病理表现作出原因和道理说明,就必须以正常生理认识为前提,然而很多正常生命现象的背后机制却不是直观的,这就必须从病理去反推生理,这就是中医“司外揣内”的内容。《素问·玉机真脏论》关于诊断说:“黄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马莳注曰:“此举脾经之脉,灌乎四脏,其有恶与善、反者亦必有所病也。四脏循四时之序曰从,其有过与不及而为诸病曰逆,从逆之变异,故有如上文所言也。然脾脉于四时属土,以孤脏而灌于四脏之中,方脾之无病,其有功于四脏,日常如是,虽有其善,不可得而见,及脾之有病,则四脏亦随以病,其恶遂可得而见也。”正常的生理多是不可见的,但是异常的病证表现则是可见的,据此就可以对不可见的生理进行“司外揣内”的反推。

4)病因必须以证候确定:中医学有系统的病因学,但是中医的病因学与西医的病因学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对中医病因学的内涵绝不可以像西医病因学那样理解。①中医学的病因不是客观物质性的病因。中医病因学的主流是六淫、七情学说,而这种六淫、七情学说探索的已经不是客观具体的物质因素了。六淫(外因)病因的风、寒、暑、湿、燥、火都不是单一的物质因素,其中包含什么、具体物质性致病因素是无穷尽的,所以六淫之邪是对致病因素的归类概括。六淫中的任何因素在可控实验中都不可能造出预期病证,也就是说,风吹不出风证,火烤不出火证,寒冷刺激不出寒证,等等。六淫之邪可以在体内无穷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热盛可以生风,风盛还可化燥,燥盛又可以伤阴,六气又皆能化火生热,等等,这绝不是具体物质的转化。七情(内因)病因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在心理学范畴可以实验研究,但是七情不是物质性病因,心理实验中会出现预想之外的病证结果。中医病因学中的不内外因,虽然属于物质病因范畴,但是很多致病的具体物质因素不清楚,不能以饮食、虫兽、劳逸、金刃等因素制造出现预期的病证。②中医学的病因主要是对病证之象的概括。从对疾病现象的说明关系来看,中医学的主流病因是对病象的类比说明。认为疾病发生后,其表现会与万物相类似。如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数变而主动,依据风邪的致病特点,凡病象出现动摇震颤、汗出、麻痒、疼痛等就可以归结为风邪致病,六淫的其他病因也是如此。七情病因致病的特点,如思则气结而伤脾、怒则气上而伤肝、悲则气消而伤肺、惊则气乱而伤胆、喜则气缓而伤心、恐则气下而伤肾。七情伤脏腑与导致的气机变化不同,对七情相应的病象给出原因说明。从因果关系来看,中医不是由因求果而是由果定因,这是审症求因的原则。病因所要说明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的病象——证候。因此尽管疾病相同,如果证候不同,那么病因就会不同,证候变化了,病因也就随之变化。

5)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了对疾病现象的理论解释方式是整体性的,不对局部变化予以说明。①证候的非特异性。中医对疾病的认识重在疾病的证候表现,虽然疾病存在局部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确定全身表现的证候性质,那么疾病的局部变化就得不到诊断和治疗,所以疾病局部病变的意义如何要由整体表现作出确认,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如患者头痛,如果没有其他临床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就无法对头痛作出证候判断,无法对头痛给出虚实、寒热、表里、气滞、血瘀等结论,由此治疗原则也就无从确定。这里头痛可算作是局部的特异性表现,但是要对头痛的特异表现给出理论说明就必须要依据有无发热恶寒、有汗无汗、怕冷怕热及疼痛性质等非特异表现,这样才能得出头痛的证候性质的判断。②证候的有机整体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在疾病的认识上强调整体认识,其集中表现在证候的理论认识上。什么是证候?证候是一组有机联系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的组合不同则证候就不同。在这一组有机联系的临床表现之中,每一个症状、体征的意义如何,不是由其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症状、体征的组合关系决定的。如果同一个症状处在不同的临床表现组合关系中,它们的含义就会完全不同。如发热,如果伴恶寒就是表热,伴心烦、盗汗则是阴虚。其他症状、体征亦是如此。

6)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①气是一切生命与疾病现象的统一物质根源。中医学以气作为生命和疾病活动的统一物质根源。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为正气,致病的一切因素都为邪气。在中医理论中,有多少种生命和疾病现象,就有多少种气及其流行变化形式。如精气、血气、神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宗气、胸中大气、水谷之气等;邪气、病气、风气、湿气、火气、浊气、毒气、疫疠之气等。②阴阳五行是一切生命和疾病活动的规律。中医学把阴阳五行法则当作生命与疾病活动的规律,贯穿在一切生命和疾病活动以及诊断治疗、医理药性等各个方面。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阴阳失衡则是最基本的临床表现。诊断要辨阴阳,治疗要调整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以及六淫、七情、药物之性味也分阴阳属性。阴阳的相依相争,推动了生命和疾病的发展演变。人之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液、五色、五音、五神、五志,眼之五轮,药之五味、五臭、五补、五泻、五禁,饮食之五谷、五菜、五果,病之五伤等,天地人身皆可以“五”范之。中医学以五行作为生命和疾病发生演变以及诊断治疗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来阐释生命和疾病发生演变之间的微妙关系。③“天人合一”是说明生命和疾病的最高模式。中医学从“天人合一”理论出发,在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过程中,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体悟直接阐述医理药性。如天圆地方,人就头圆足方;天有五行,人就有五脏、五体、五官,药品食物等就有五味等;地有十二经水,人就有十二经脉。总之,人身的一切,不论生理和病理,也不论处方用药,都遵循天地之道。顺应天地之道则吉,违逆天地之道则凶。所以中医学把天地之道视作医药之理的核心精神。

3.中医学的技术系统及特点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是中医学得以实施诊断和治疗的操作系统,没有这一系统,中医学就只能对生命和疾病给出认识和说明,则无法进行实践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具体的技术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而有些技术奥秘至今也不能破解。中医学的诸多“千古不传之秘”,一般属于技术系统的内容。中医学主要技术内容为诊断技术、治疗技术。诊断技术分望、闻、问、切等内容,治疗技术有配方技术、制药技术、针灸技术、按摩技术、整复固定技术等。中医学的技术操作系统的特点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在诊治疾病中效果可靠,实用性十分显著,实用经验丰富多彩。中医学几千年来一直以临床为核心内容,诊治技术疗效显著。清代名医张雨三在《医楔》中说:“前贤治病,多属经验,经验属功夫,不能以传人。”十分准确地说出了中医技术的特点,这是通过反复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中医的实用经验积累极其丰富,如药物的剂型、针灸等疗法、防治疾病的方法十分丰富,效果出人意料。

2)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表现为对同一患者的诊断治疗与处方用药差异显著。中医学这些操作技术方面的差异,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正是中医理论的哲理性为中医技术的灵活性提供了思维背景,因此,中医历史上才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医学流派。

3)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不但具有经验性、个性特点,而且不同技术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了独到的特殊性。①不同技术之间的游离性。中医学的主要技术有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制药配方、非药物疗法技术等。不同的技术虽然作用不同,但都是为了探查人体信息和纠正人体发生的疾病状态,这些技术之间关系并不紧密,往往显示出某种游离状态。如形、神、色、脉信息应反映同一种生命和疾病状态,但中医学中却经常出现脉证不符的现象,舌象、脉象、面色、神气等也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同一种疾病表现的证候,不同的医生可以作出不同的分析判断,而得出不同的证候结论,处以不同的治疗方药。类似情况还有很多。②导致中医技术之间游离分散的原因。中医在技术操作时,不同医家依据自身经验和体悟进行技术组合,由于不同技术之间理论统一不严格,所以技术操作产生差别。

4)中医操作的非标准性体现:中医技术因为经验性突出,个性化鲜明,因此在诊治等各方面不同医生之间差别显著,几乎没有严格的统一的技术操作标准。①中医技术的非标准性体现。四诊有生动的形象描述,但不是严格规范的标准,除问诊外,其他三诊均由医生感官直接感知信息,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就会得出不同的诊断辨证结论,从而影响治则的确定,治疗方法产生差别。②导致中医技术非标准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技术指标质和量的规律认识问题。在质的方面,在诊断疾病中,患者症状和体征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有其确定的原因和生理、病理实质,准确揭示原因和实质,才能使不同的医生对这些诊断指标的意义有一致的认识。但中医学对疾病现象的描述多用比喻,如牙齿白如贝玉或白如枯骨、面色晦暗如烟熏、面赤斑斑如锦纹、身重如带千钱、翁翁发热、蒸蒸发热、骨蒸潮热、身痛如被杖、耳鸣如蝉、耳鸣如潮、浮脉如水之漂木、弦脉如按弓弦、紧脉形如转绳,等等。对其他的技术描述也大都如此。在量化方面,中医用药中的某物少许、生姜几片、大枣几枚、胡椒几粒等,配方中对某种药的酌情加减等,没有具体重量、容量等。医生用量不能统一。

5)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①技术通用性的多种表现。中医技术的通用性表现在诊断、辨证、治法、处方、用药、针灸、推拿、炮制等各个方面。虽然临床各科疾病存在客观差异,但是在诊断治疗和处方用药方面却很少有技术上的特殊性。②导致中医技术通用性的原因。中医学忽略形态结构,而注重整体功能认识;诊断、治疗重视的是证候而不是疾病。

6)中医技术具有直接实用性特点:中医技术,不论是诊断技术还是治疗技术,或是制药配方技术,都是经过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因此中医技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直接实用性。①诊治方药等技术直接来自临床实践。《褚氏遗书》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反映出中医诊治技术直接来源于临床实践,也直接应用于临床诊治。中医技术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产生的,自然也就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正是这种直接实用性,中医的技术效果是真实的。②导致中医技术直接实用性的原因。中医学始终重视临床实践,而忽略基础医学研究;中医学没有发展出系统的科学实验,要想解决临床诊疗用药问题,就只能直接依靠临床应用,从反复的应用中去总结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