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1.古今论治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表现为高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内伤发热早在《内经》中即有大量的记载,以后历代对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认识逐渐深入,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而完善,形成了以调理脏腑阴阳气血为主的治疗体系,对控制内伤发热的体温,以及调理脏腑阴阳气血的虚损,有着重要的意义。《素问·调经论》中有“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记载。说明了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不同,之所以畏寒或发热,是由于机体的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又有“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的记载,这里所说的阴虚生内热是指劳倦过度可以耗伤气阴,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热从内生,说明了劳倦过度可以引起阴阳失调而发热。《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指出人身的阳气,如果在过度烦劳的情况下,就会紧张亢盛,阳气既然紧张亢盛,阴精也会耗竭,说明烦劳同样也是能够引起阴阳失调,当然也可导致发热。《素问·刺热》的五脏热病,为后世辨别各个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起的发热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具体地指出了阴阳失调所产生的虚热症状。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对内伤发热也有不少记载,如《虚劳客热候》篇有“虚劳之人,血气微弱,阴阳俱虚,小劳则生热,热因劳而生,故名客热也”。说明了血气虚弱,阴阳俱虚,稍有劳倦,则可发热,后世所谓“劳伤发热”与之相类似,在《虚劳热候》篇又有“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指出了阴虚发热的病机。《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指骨蒸的病人可以旦起体凉,日晚即热,并有烦躁、手心常热,内蒸则可见体热如火,烦躁无汗等症状,皆是脏腑的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内伤发热。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宋代的《圣惠方》中,也记载了这类发热并列有治疗方药。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继承了《内经》的五脏热病的学说,提出了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肺热用泻白散等。并将《金匮要略》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给后世治疗阴虚内热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又认为小儿形体脆弱,易虚易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对脾虚发热者用七味白术散治疗,使脾胃得升降之权,则虚热不治自退,对后世用甘温除热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到了金元时期,李东垣重视内伤的发病,认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等皆可导致内伤疾病的发生,并特别重视脾胃的作用。《脾胃论》有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之说,认为:饮食、劳倦、七情等,失于调节,而损伤脾胃,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肝肾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谓“阴火”,此火与元气不两立,阴火胜则元气消弱,元气消弱则脾胃气虚发热而言。并以体现升阳补气这一治疗原则的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使升阳补气法在治疗内伤发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即著名的甘温除大热之法。朱丹溪《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说:“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液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朱丹溪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阴难成而易损,强调泻火以保阴,反对乱用辛燥。又认为诸病多生于郁,有气郁、湿郁、痰郁、血郁与食郁之不同,这些论述,对于内伤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选用,都有重要的作用。薛立斋重视脾胃与肾,认为“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以生”,治疗阴虚发热,喜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黄丸,以调理内伤发热时的脏腑阴阳。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发热》对发热的认识比较全面,总结前人的经验说:“审其果为伤寒、伤风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果为温病及瘟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如是则庶无差误以害人矣。”王肯堂对气虚及阴虚发热也有所阐发,如说:“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中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不足也”“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即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为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如说:“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在病机上也有一些发挥,如《景岳全书·火证》说:“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在治疗上,《景岳全书·寒热》说:“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火以培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拟订了左归饮、左归丸、右归饮、右归丸等滋肾壮水及温肾补阳的方剂。赵献可对治疗阴虚火旺,不同意丹溪之用知母、黄柏为君,《医贯·五行论》说:“肾水枯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灭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正此谓也。”在阴虚发热的治疗上有所发挥。孙一奎《医旨绪余》认为火有内外、邪正之分,凡属正火,都是主乎生化的元气,凡属邪火无论外来内生,都是有害于元气的贼邪,并认为君火、相火皆有定体,以补助生生不息之功,不可一日而无。肾肝虽皆有火,乃五志之淫火,而非五行之正火,致人疾而为元气之贼。不可一日而有也。对丹溪的肝肾相火为元气之贼有所非议,他在《赤水玄珠》中记载了杂病发热与伤寒不同,并辑录了一些治疗杂病发热的有效方剂,有助于内伤发热的治疗。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认为发热除外感外,劳倦、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挟瘀、挟痰、疮毒等皆可引起发热。并将发热分为阴虚、血虚、阳虚、气虚、郁火、伤食、痰证、瘀血、疮毒等,有助于深入辨证论治。谓:“有劳心好色,内伤其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当滋真阴,宜地黄汤;若久而盗汗遗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补水以匹火,是亦壮水以镇阳光之义耳。”认为阴虚发热的病机是阴亏阳盛或阴虚火旺,故宜养阴清热为治。对阳虚发热提到:“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者,自汗,不任风寒……宜用八味丸导龙入海,所谓踞其窟宅而招之,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另外清代的王清任、唐容川在继承前人瘀血理论的基础上,对瘀血的认识有很大突破,其中关于瘀血发热的描述,对内伤发热的辨证也有很大意义。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有血府血瘀之症,其特点是“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月落前后两小时,再轻者或烧一时”。其他尚有“身外凉,心里热”“晚发一阵热”等瘀血发热特点的描述,有助于对瘀血发热的辨证。从以上历代医家的论述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内伤发热的认识逐渐深入,内伤发热又可因阳虚、气虚、阴虚、血虚、湿热、气郁、血瘀之不同,而分别予以辨证论治。
凡不是因外感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围。西医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均可参照中医内伤发热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诸因素有关,或为许多慢性病过程中(如虚劳之类)的症状之一。其病机则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一般说来,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情志抑郁、瘀血内停、湿热滞留诸因素引起的发热,如果这些因素消失后,发热也应当消失,但由于脏腑的阴阳失调已经形成,或仍有余邪留恋,以致成为临床上低热绵延、不易治愈的重要原因。至于慢性病过程中引起的发热,由于正气衰退,或为阴虚血虚,或为阳虚气虚,或兼气郁,或有挟湿,或有挟痰,也总是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的表现,加之脏腑之间常常互相影响,因此病情也比较复杂,应当分辨清楚。现就内伤发热的主要病因病机,分述如下:①阴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证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温燥,导致阴液亏损,不能制火,阳亢乘阴,阴虚内热。如《景岳全书·火证》说:“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②血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各种血证慢性失血过多,以致营血亏虚。而其本属阴,阴衰则阳胜,因而引起发热,正如《证治汇补·发热》说:“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③气虚发热: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导致脾胃气虚,因而引起发热。其病机是:或为气虚而虚阳外越,或为气虚而阴火上冲,或为气虚而卫外不固,营卫失和。如《景岳全书·火证》说:“气本属阳,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则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是即虚火假热之谓也。”《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等。④阳虚发热:平素阳气不足,或寒证日久伤阳,或误用、过用寒凉,以致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或为戴阳,或为格阳,虚阳浮于外而见发热。《景岳全书·火证》说:“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脾胃气虚发热,日久亦可导致脾肾阳虚,成为阳虚发热。⑤气郁发热:情志抑郁,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皆称五志之火。《景岳全书》认为气郁发热为阴虚,“伤于七情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提出了情志郁结,可引起机体阴虚而致发热。汪绮石《理虚元鉴·虚火伏火论》认为凡七情内伤,久则精亏而燥,内而五心烦热,外而营卫不和,便发生骨蒸之证,亦是指阴虚发热而言。可知,郁而化火及耗伤阴精为气郁发热的主要病机。⑥瘀血发热:气滞不行,气虚不运,寒凝经脉,热邪熏灼,跌仆损伤以及血证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内结。瘀血停积于体内,使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引起发热。《灵枢·痈疽》指出:“营卫稽留经脉之中,则血滞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痛,壅遏不得行,故热。”说明气血不通,卫气亦因之不行而发热,虽然《灵枢》是指痈疽而言,但是血涩不行,壅遏而热的机制是一致的。《医门法律·虚劳门·虚劳论》说“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指出瘀血发热也与血虚有关。⑦湿郁发热:关于湿邪而化热所致发热,外感湿邪者属外感发热的范畴,内伤者则由脾虚引起,脾胃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水湿停留,久则郁而化热引起内伤湿郁发热。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对湿温的描写“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中焦篇对湿温的描写“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虽系针对外感热病而言,但内伤湿邪,湿郁化热所致发热的病机与临床表现也与其有相似之处。从以上病因病机中可以看出,气血阴阳虚损导致的发热为虚证,气郁、瘀血、湿郁所引起的发热为实证,但是这些实证往往引起脏腑阴阳气血的进一步失调,造成正虚邪实的局面,以致在临床上表现为低热缠绵,长期不愈。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对内伤发热进行诊断。①病史及发病特点: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均有情志抑郁,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积聚包块,出血,或脏腑阴阳气血亏虚的病史。②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热多为低热,少数可以表现为高热。一般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减轻或消失。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作有定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且由于证候的不同,分别有阴虚、血虚、气虚、阳虚、气郁、瘀血、湿郁等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内伤发热须着重与外感发热相鉴别。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时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一般为持续发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起病初期,常有头痛、鼻塞、脉浮等症。属于温热病一类的外感发热,尚有热势亢盛,易于传变的特点。李东垣的论述对外感及内伤疾病的鉴别很有价值,可作鉴别内伤发热及外感发热时的参考。李东垣说:“外感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火不除,内伤恶寒则就温即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唯恶些少贼风;外感证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得和;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历,且先轻后重,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弱,且先重后轻;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热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头痛不止,至传里方罢,内伤头痛,时作时止。”(转引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
【辨证论治】一要辨证候之虚实:辨别内伤发热证候的虚实,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内伤发热虽然属虚证者多,但亦有属于实证,或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者。若属正虚,应进一步辨识是阴虚、血虚,还是气虚、阳虚;若属邪实,应辨识是气郁、瘀血,还是湿热。因虚致实及邪实伤正者,则可以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二要辨病情之轻重:可以结合病程长短,发热状况,兼见症状,脉舌表现等,辨识内伤发热病情之轻重。一般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兼见症状多,脉象舌象差者,病情较重。如《张氏医通·寒热门·热》谓:“若发热而脉反沉细,或疾数无力者,病脉相反也,死。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是也。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其中谈到了发热不止,四肢厥冷,饮食不入,下利不止,脉疾数无力等,均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其主要证候:①阴虚发热,治宜滋阴清热;方药青蒿鳖甲汤。②血虚发热,治宜补益气血;方药当归补血汤。③阳虚发热,治宜温补肾阳;方药肾气丸。④气虚发热,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⑤气郁发热,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方药丹栀逍遥散。⑥瘀血发热,治宜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⑦湿郁发热,治宜宣化畅中,利湿清热;方药三仁汤。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在内伤发热的病程中,主要因病机的发展变化,其次是治疗用药的影响,内伤发热的一些证候可以互相转化或兼杂出现。如阴虚发热为内伤发热中的常见证候,日久耗伤精气,则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重证。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发热日久,必兼气虚,而转化成为气血两虚之发热。气虚发热,由于热耗阴精,则呈现气阴两虚的证候;气损及阳,阳衰气弱,则转化为阳虚发热。气郁发热,热邪伤阴耗津,则兼见阴虚的表现;气机郁滞,以致血行不畅,则兼见瘀血的表现。虚实夹杂情况亦常多见,如阴虚挟湿热,阴虚挟瘀血,气虚挟湿热,气虚挟瘀血等,这些在临床上均不少见,这也是造成治疗上比较困难,病程缠绵不愈的因素之一。发热是一个症状。内伤发热的预后,与其病因病机,以及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内伤发热大多迁延日久,病程缠绵,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治愈。其中,阳虚发热者属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真寒假热者,预后较差。在预防护理方面,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所致发热是由于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因此注意摄生,及时治疗外感疾病,避免导致脏腑阴阳气血的虚损,有助于预防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的发热的发生。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有助于预防气郁发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脾虚生湿,有助于预防湿郁发热。对内伤发热患者的住所,应注意避风,安静,寒温适度;内伤发热的患者常有自汗或盗汗,表卫大多不固,应注意避免兼外邪;饮食宜清淡爽口,富于营养,易于消化,避免油腻荤腥。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青蒿15g,炙黄芪30g,当归6g,生地25g,知母15g,西洋参10g(先煎),白术15g,炒酸枣仁15g,白芍20g,鳖甲25g(先煎),地骨皮15g,陈皮12g,升麻6g,柴胡6g,桂枝10g,山药20g,菟丝子15g,赤芍15g,川芎15g,白豆蔻9g,薏苡仁12g,淡竹叶6g,生甘草9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阴虚发热者加银柴胡12g,胡黄连12g;血虚发热者加熟地25g,制首乌15g;阳虚发热者加肉桂9g(后下),鹿角胶9g(冲服);气虚发热者加茯苓15g,人参15g(先煎);气郁发热者加牡丹皮12g,山栀子6g,青皮6g;血瘀发热者加桃仁10g,红花10g;湿郁发热者加杏仁10g,通草6g。②症状加减 若心烦、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15g,夜交藤10g;若盗汗者加煅牡蛎25g(先煎),浮小麦35g;若心悸怔忡,手足心热者加麦冬15g,阿胶10g(冲服);若眩晕,易惊,肌肉动,胁肋疼痛者加山茱萸12g,牡丹皮9g;若口干欲饮,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者加沙参15g,麦冬15g;若干咳,痰少,声嘶,咳血,鼻燥咽干者加桑叶15g,生石膏35g(先煎),玄参15g,百合15g;若腰膝酸软,咽痛,颧红,遗精者加黄柏12g,熟地25g,龟板25g(先煎);若自汗者加浮小麦35g,煅牡蛎25g;若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5g,厚朴10个,茯苓15g;若大便稀薄,手足欠温者加干姜6g,肉桂6g(后下);若五更泻者加五味子6g,肉豆蔻6g;若遗精腰酸者加补骨脂12g,续断15g,芡实9g,金樱子9g;若月经不调者加泽兰6g,益母草25g;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黄芩12g;若黄疸者加茵陈35g(先煎),山栀子6g,大黄9g(后下)。③ 靶点加减 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解热药选用柴胡、黄芩、知母、生石膏、青蒿、鸭跖草、地骨皮、茵陈、山栀子、牡丹皮、黄连、细辛、菊花、防风、汉防己、西河柳、蔓荆子、马鞭草、银柴胡、前胡、羚羊角、水牛角、地龙、冰片、石斛、紫草、威灵仙、淡竹叶。通过兴奋汗腺而发汗解热药选用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荆芥、防风、秦艽、薄荷、牛蒡子、柴胡、升麻、葛根、葱白、浮萍、酸浆、白鲜皮。
3)用法及疗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每个疗程7天,服2~4个疗程。
4)按语:内伤发热,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表现为高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凡不是因外感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围。西医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均可参照内伤发热药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诸因素有关,其病机则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主要病因病机有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气郁发热,瘀血发热,湿郁发热。
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发病特点: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均有情志抑郁,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积聚包块,出血,或脏腑阴阳气血亏虚的病史。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热多为低热,少数可以表现为高热。发热不恶寒,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作有定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因证候不同,分别有阴虚、血虚、气虚、阳虚、气郁、瘀血、湿郁等临床表现。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辨证论治:其主要证候有阴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血瘀发热,湿郁发热等型,吾用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
良方分析:青蒿、炙黄芪、当归滋阴益气,补血降火为君;生地、知母助青蒿以滋阴降火,西洋参、白术助炙黄芪以益气健脾,炒酸枣仁、白芍助当归补血生津,共为臣药;鳖甲、地骨皮滋阴清热,陈皮、升麻、柴胡疏肝升阳,桂枝、山药、菟丝子温补肾阳,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白豆蔻、薏苡仁化湿清热,共为佐药;淡竹叶、生甘草以通三焦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滋阴降火,益气生津,甘温补中,温补肾阳,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之功。临证应用良方时,要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治疗,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治疗原则是针对病机,据证候不同,治以滋阴降火,益气生津,甘温补中,温补肾阳,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故有量效关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