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蛤蚧
2025年09月26日
(四十一)蛤蚧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昼卧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小动物。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可饲养。其肉可食。蛤蚧含蛋白质、脂肪、动物淀粉等。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雄鼠的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每日用量3~9g。
【药用功效】补肺益肾,定喘止咳。
【宜食】适宜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之人食用。
【忌食】实热者忌食。
【传说】蛤蚧因其叫声而得名。每天早晨6—7时、中午12时、夜里7—12时为鸣叫时间。鸣声为“蛒——蚧”。鸣叫开始时,先发几个单音,如“蛤——蛤——蛤”,此后连鸣“蛤蚧——蛤蚧——蛤蚧”。蛤蚧鸣叫声的音节数与洪亮程度和年龄有关,3龄以上健壮的蛤蚧,一般连续鸣叫8~13次,鸣声洪亮,停歇一定时间后再叫。1~3龄者,一般连续鸣叫2~8次,叫声较低沉,音节少。1龄以下者,不会鸣叫。由此,可以根据蛤蚧的鸣叫次数,估计蛤蚧的年龄。药效好的蛤蚧,一般在3龄以上。在夏天,从黄昏到深夜,鸣叫最频繁。夏天闷热,大雨前,昼夜鸣叫。天气凉爽、暴风大雨之夜,不鸣叫。每年5—9月份鸣叫最多,其中6—7月份鸣叫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立秋至来年五月间,停止鸣叫。蛤蚧多是一雌一雄成对在石壁缝内活动,当雌雄分散后,雄性会不断地鸣叫,彼此寻觅。如遇被捕,另一方则与之相视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