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夜啼

(五)夜啼

夜啼,多见于新生儿或婴儿,少数幼儿、幼童(3~7岁)亦可有此证。这类患儿白天如常,每至夜间间歇性啼哭,持续不已,夜夜如此。其因尚无满意解释。临床常据病证分型施治有效。

1.心热型:啼声清凉,持续性,伴手足躁动,口中气热,扪及手心热于手背,指纹紫暗,舌尖红质干,少苔或苔白。

2.惊恐型:啼声尖亮,阵发性,常在睡中作惊,吮乳时咀嚼乳头,指纹青。

3.脾肾虚寒型:啼声低沉无力,有时状如呻吟,伴流涎,口中气冷,手足不温,吮乳少,指纹淡红或淡青,舌质淡,苔白。

4.痰湿阻络型:啼声沉重缓慢,绵绵不已,指纹暗紫郁滞,推之不畅,舌苔白腻或白厚。治疗:基本方蝉蜕6g,薄荷6g。心热加黄连2~8g,淡竹叶2~5g;惊恐加僵蚕3~10g,胆南星2~5g;脾肾虚寒加炮姜3~5g,人参3~5g;痰液阻络加砂仁2~5g,胆南星2~5g,地龙3~6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2~15剂而愈。

5.其他疗法:①脐疗法:五倍子、五味子、茶叶、面粉等量制成面饼每次5g置于肚脐。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三天1个疗程。②按摩疗法:分阴阳,仰掌横纹前陷处名小天心,医者用双手拇指腹侧从此处经阴阳两穴分推50~100次,以热为度。③运八卦:医者以拇指腹侧按摩小儿掌中8个穴位50~100次。④推板门:从小儿拇指本节推至腕关节横纹,仰掌取穴,推50~100次。⑤推小儿三关入虎口:从小儿食指末节命关穴侧推入虎口穴50~100次。⑥清肺经:仰掌自无名指端推向指根穴50~100次。⑦揉双承山穴:医者用双手二、三、四、五指揉承山穴50~100次,拇指放在小儿胫骨上固定。以上按摩疗法,按顺序按摩,一般2次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