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冬病夏治法

(二)冬病夏治法

“冬病”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老年畏寒证,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法”,指在夏季择时施治。冬病夏治法即冬天好发病,其治在夏季。这是中医重要的择时施治法则之一,属于“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1.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春夏养阳”。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藏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是受自然界春夏阳热影响而产生的。所以阳虚者,尽管四季均为不足,但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促动,和人体阳气在处于年节律变化的峰值,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之态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有易除易解之可能,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佳效。反之,在自然界阳气失旺,人体亦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谷值,虚阳失去变化之动力的冬季,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体内凝寒之气,在自然界冬季严寒之气的推动下,及体内虚阳不充足的状态下去之亦难。可知,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以求更好发挥扶阳祛寒的治疗目的。另一方面为冬季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2.冬病夏治法:①桂附八味丸、补骨脂、紫河车治老年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②用细辛19%,甘遂9.5%,白芥子38.1%,元胡索14.3%,法半夏9.5%,沉香4.8%,桂心4.8%的药量比例,将上药混研成末,加入少许麝香。敷贴穴位,大椎、肺俞(双)为首选组,风池(双)、膏肓(双)为备用组。分别于炎夏的初伏、中伏、末伏三日,取第一组穴位,置以厚约0.2厘米的姜片,在姜片上用底面直径1厘米的圆锥形艾炷,隔姜灸三壮,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后去姜片,将上药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分别贴敷原穴上,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成人贴敷20~24小时,小儿贴敷10~12小时后弃去。二、三伏如前法施治。若第一次贴敷皮肤溃烂,改用备用穴位。用于治疗哮喘病。60岁以上患者疗效较佳。③夏至前后服加味右归丸:人参、鹿茸、熟地、附子、山药、杜仲、枣皮、淫羊藿、五味子、炙甘草、补骨脂、枸杞子、巴戟天各30g,黄芪50g,肉桂20g,紫河车1具。研细末,蜜和为丸,每丸9g,日服3次,每次1丸。国庆节前后服姜枣糖合剂一个月:生姜1500g,大枣1500g,冰糖1500g。先将生姜捣碎,水煮去渣取汁适量,后将大枣、冰糖入姜汁中煮至大枣烂熟为度。将合剂分成30次服,每晚睡前温服1次。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