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的时间周期用药法

(三)月经病的时间周期用药法

月经的月周期节律性是人体重要而明显的生理节律之一。利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变化特点,因时组方用药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效果较好。月经的生理周期变化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经前期、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各阶段变化互相联系,各有特点。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月经生理现象与肾关系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说明妇女以血为本,血是构成月经的一种物质基础,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而血的生成、统摄、运行,有赖于气的生成与调节,同时,气又要靠血的营养。故在肾气的作用下,气血协调,血脉畅通,则血海按时满盈,月经如期来潮。气血来源于脏腑,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化血,故月经生理与心肝脾肾四脏关系密切。胞宫是经血汇聚、释放的场所,冲任是气血运行调节的机构,故冲任二脉、胞宫等组织机构与月经关系密切。所谓月经周期四个阶段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肝脾肾四脏功能,气血的生成、统摄与胞宫、冲任的调畅等方面。

经前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为经前期。此期气血汇聚冲任血海,胞宫气血偏实,肾精充盈,有利怀孕。

行经期:月经周期的1~4日为行经期。此期在血海满盈后,由于肾气功能作用而下泄。定时排出,即为月经。冲任胞宫气血半虚半实。

经后期:月经周期的第4~14日为经后期。由于经血来潮后,阴血耗损,新血尚未及时充盈,冲任胞宫气血偏虚,精血初始滋长。

经间期:月经周期第14日左右。此阶段精血逐渐恢复,肾精进一步发展充实,冲任胞宫逐渐恢复充盈。

临床上不同的月经病虽与整个月经周期变化有关,但又有某阶段病理变化的侧重。月经病的节律周期治疗方法,正是根据月经各阶段生理特点及其紊乱失调而成特征的病理改变,来确定用不同的方药施治。

1.闭经的周期调治法:①月经第一二周,滋肾健脾为主:药用党参、女贞子、白芍各15g,菟丝子、何首乌各20g,枸杞子、白术、续断、麦冬各12g,五味子10g。功效:精血充盈,血海按时满溢,为月经准备物质基础。②月经第三周,补肾健脾益气为主:药用党参、白芍各15g,菟丝子、何首乌各20g,续断、锁阳、白术、麦冬各12g,五味子、淫羊藿各10g。功效:助阳生长,促进卵泡成熟及排卵。③月经第四周,益气养血,活血为主:药用党参、白术、牛膝各12g,当归、益母草、白芍各15g,熟地20g,川芎、枳壳各10g。用法:上述3方水煎每2日服1剂,每日2次。①方6剂,服12天;②方3剂,服6天;③方3剂,服6天。三方共服24日,停药观察月经有无来潮;若经潮者,则经净后,再行下一个周期,方法同上;若未潮,行第二个周期的治疗。一般用药2~3个周期则正常。

2.经前期紧张症的周期调治法:经前期紧张症,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周期性出现的系列症状,主要有乳房胀痛,性躁易怒,倦怠嗜睡,抑郁忧虑,心悸失眠,精神异常,头晕头痛,面肢浮肿,纳少便溏,腰酸腹胀,身体或关节痛,偶见发热恶寒,喉痛声嘶,口干,面部痤疮,荨麻疹或皮肤瘙痒等。周期调治法则:①卵泡期(经后期):滋肾补血益冲,兼顾肾气。②排卵前期(经间期):滋养精血,助阳理气,活血。③黄体期(经前期):助肾阳为主,阴中求阳,调整阴阳。④黄体退化阶段(经前期)及月经期:活血调经。治疗关键在经前期、结合周期辨证施治,调节经前脏腑与冲任的功能失调:①肾虚肝郁型:益肾解郁汤,熟地12g,山药15g,柴胡6g,当归9g,白芍9g,鹿角片12g,淫羊藿12g,菟丝子15g,续断12g,香附9g,八月札9g,茯神12g,玫瑰花3g。以益肾解郁,调理冲任。②肝郁气滞型:加减柴胡疏肝汤,柴胡9g,枳壳6g,白芍9g,香附9g,郁金6g看,当归9g,川楝子9g,元胡索9g,陈皮3g,炙甘草3g。以疏肝理气调冲。③肝郁化热型:加减丹栀逍遥散,柴胡6g,当归9g,白芍12g,白术6g,丹皮9g,山栀子9g,生地12g,川楝子9g,绿萼梅5g,甘草4.5g。以疏肝清热调冲。④阴虚肝旺型: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2g,菊花9g,生地15g,山茱萸9g,丹皮6g,女贞子15g,旱莲草12g,白芍12g,龟板12g,牡蛎30g,知母9g,酸枣仁12g。以滋阴平肝调冲。⑤脾肾阳虚型:加减右归丸,砂仁2g,熟地12g,山药15g,山茱萸9g,枸杞子12g,菟丝子15g,鹿角片12g,附子4.5g,肉桂3g,淫羊藿15g,仙茅15g,党参15g,黄芪15g,当归9g。以温补脾肾调冲。以上分型及立法用药于经前期,以治肝为主,兼顾他脏。结合周期阶段用其他方法施治,亦可参考其他月经病周期疗法。

2.痛经的周期调治法:周期性痛经主要分气滞型、血瘀型、实寒型、郁久化热型等,调治法如下。①气滞型:经前7日至经期开始,治以行气开郁,通经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汤加减,乌药20g,砂仁15g,川楝子15g,元胡索15g,郁金15g,香附15g,槟榔5g,红花10g,青皮10g。经期开始后5日治以疏肝解郁,养血和血。方用逍遥散加陈皮15g,荔枝核15g。经后期以四物汤加香附15g,陈皮15g,续断20g。治以理气养血。②血瘀型:经前7日至经期开始,治以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方用琥珀散加减,熟地20g,莪术15g,当归15g,刘寄奴15g,丹皮15g,元胡索15g,赤芍15g,乌药15g,五灵脂15g,桂枝15g,川楝子15g,三棱10g,琥珀3g。经潮开始后5日,治以养血活血,佐以行气。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元胡索15g,川楝子15g。经后则以四物汤加丹参15g,续断20g施治。③实寒型:经前7日至经潮开始,治以温经通络,活血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减,当归15g,肉桂15g(后下),小茴香15g,莪术15g,白芍20g,川芎10g,吴茱萸10g,丹皮10g,半夏10g。经潮开始后5日,治以温经暖宫,养血和血。方用艾附暖宫丸。经后以四物汤加肉桂10g(后下),艾叶10g,续断20g施治。④郁久化热型:经前7日至经潮开始,治以活血清热,通经止痛。方用清热调血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5g,黄芩15g,香附15g,红花15g,元胡索15g,丹皮15g,莪术15g,红藤20g,生地20g,桃仁10g,川芎10g。经潮开始后5日,治以养血清热。方用芩连四物汤加丹皮15g。经后以四物汤重用生地、白芍,加黄芩15g施治。从经前7日开始(月经前7天)至经后5日(月经来潮至5日)停药为一个疗程(12剂),一般用药三个疗程。

3.据月亮相位调月经病:(注:晦月、朔月、望月、上弦月、下弦月的概念:朔,每月的初一无月的日子。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晦朔。当月亮在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一边是明的,一边是暗的——东暗西明,只要面对月亮显示为左暗右明,似弦在上边,故称之为上弦;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月亮一边是暗的,一边是明的——西暗东明,只要面对月亮显示为右暗左明,弦在下边,故称之为下弦。有人研究:①上弦调经——温养补益为主。此时可采用益气养阴、温经养血、滋补肝肾等法,治疗因血虚、血寒的月经后期,血虚或肝肾阴亏的痛经,气虚的月经先期,肾虚的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属于虚寒者的月经过多、过少、闭经等。②月望逐瘀、理活通消为法——可采用温经活血、理气化瘀、祛瘀通络等法,治疗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引起的月经后期、闭经、错经及癥瘕等。③下弦安胎、固摄为重——可采用补气摄血、温经养血、固肾安胎等法,治疗月经淋漓不断、不孕症或孕后胎动下血。④朔时止带、除湿健脾补肾——可采用升阳健脾除湿、清热利湿,以及补肾束带、填补冲任等法,治疗冲任受损,带脉失约而出现的腰痛、带下、少腹胀满等。利用月经周期变化的其他治疗方法:女性痤疮:地骨皮15g,白鲜皮12g,牡丹皮10g,生地25g,当归15g,川芎15g,川牛膝15g。有湿者加黄柏9g,苍术15g,薏苡仁25g;有风者加防风12g,蝉蜕6g。服法:在月经净后12~15日服药,每日1剂,连服6~9剂,共服3个月经周期。闭经者,服完9剂,间隔20日后再服9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