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计时工具
1.漏壶:漏壶又名“漏刻”“刻漏”“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漏壶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从周朝至明代,历史悠久,有了钟表,漏壶才停止使用。漏壶的壶底或壶边有孔,漏壶贮水后,水由孔流出。漏壶分单壶、复壶两种,单壶只有一个贮水壶,壶中有一根木质箭杆,上刻一百个刻度,从漏壶盖上插入壶中,随着壶水的减少,箭杆渐往下沉,从盖边观察箭杆下沉后刻度变化,确定时间。单壶缺点是水压变化大,计时精度较低(误差约一刻)。复壶有两个以上的贮水壶,漏壶漏出的水聚于下面的接水壶中,接水壶中置有一根刻有一百个刻度的直立箭杆,或固定或不固定,随着水的上升,固定的箭杆上刻度逐渐被水淹没,观察齐水面的刻度而计时;未固定的箭杆则随壶中水位上升而浮起,观察其浮出壶盖的刻度而计时。我国元·延祐年间(1314—1320)的漏壶即为复壶,其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叠置,上面三只壶底都有小孔,最上一只铜壶装满水后,水即逐渐流入下面各壶,最下一只壶内装一直立浮标,上刻刻度,水面逐渐升高,浮标随之上升,观察浮标上刻度可计时。漏壶一般均实行百刻制,一昼夜分属一百刻。以现在二十四小时论,古代每刻相当于14.4分钟。漏壶百刻制计时在古代医学中应用较多。如《灵枢·卫气行》曰:“……候气而刺之,奈何?……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各以为纪而制之。”这种所谓半日指的是白昼的一半即四分之一天,故为二十五刻。《内经》在此提出了以百刻制计时分期说明针刺时机。该篇还以水下刻度计时说明“人气”所在经脉时间。《伤寒论》中也有百刻计时,对人体呼吸、脉搏变化周期加以解释。
2.日晷(guǐ):日晷又称“日表”“日规”,古代依据日影测定时间的仪器,主要用于白昼时间分期的观察。参考日影移动变化计时在《周礼》中有记载:“匠人建国,昼参诸日中之景(即影),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是一个有刻度的盘,中央装有一根与盘面垂直的晷针。晷盘平行于赤道面,倾斜安放。晷针为指向南、北极方向的金属针,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时刻,晷针影达晷盘何处,该处刻度即示其时时刻。我国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保存有明代日晷。
总之,中医时间医学的应用,参考了李济仁主编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一书,经过临床应用,进行收集、整理而成。实践运用,有一定的愈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