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胁痛
1.古今证治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发生疼痛而言。胁痛主要和肝胆疾病有关,多由肝气郁结、瘀血、痰火等引起。
胁痛一证,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也,小便先黄……胁满痛。”说明早在《内经》成书的时代,我国医学家对胁痛与肝脏的关系,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素问·热论》还指出:“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素问·脉解》亦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灵枢·经脉》及同书《胀论》等篇章也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等记载。说明除肝病能够引起胁痛以外,胆府有病也同样可以引起胁痛。汉·张仲景《伤寒论》,根据《内经》的认识,提出了“胸胁苦满”“胁下痞鞕”“胁下鞕满”这三个症状作为太阳转入少阳病的一个辨证依据。“满”“痞”“鞕”虽然和“痛”有所不同,但说明胁肋部位的病变,是胆府疾病一个重要依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水在肝,胸胁支满,嚏而痛”“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记载。提出了水饮留于胁肋部引起胁痛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唐宋医学家对胁痛的论述基本上继承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认识。如《千金方》曰:“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朱肱《类证活人书》中则有“大抵胁下痛者,此为有饮,须分表里,干呕微利,发热而咳为表有水,小青龙汤加芫花主之;身体凉,表证罢,干呕而胁下痛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等记载。说明当时对胁痛的辨证已有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金元医学家对胁痛一证从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的认识都有所发展。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夫一切沉积水气,两胁刺痛,中满不能食,头目眩者,可用茶调散。轻涌讫冷涎一二升,次服七宣丸则愈矣。”李东垣《脾胃论》说:“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朱丹溪《丹溪心法》说“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并提出了证治方药。明清两代对胁痛的认识更加深入,戴元礼《证治要诀》说:“诸胁痛各有所感,若只是冷气作楚,与颠仆闪挫,宜和气饮及乌药顺气散。或浓煎葱白汤,下枳壳散。”李梴《医学入门》认为“胁痛本是肝家病,宜分左右审虚实”“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肝阳血阴,右肺阴气阳。实者,肝气实也,痛则手足烦躁。不安卧,小柴胡汤加芎、归、白芍、苍术、青皮、龙胆草或黄连丸。虚者,肝血虚也,痛则悠悠不止,耳目瞆,善恐如人将捕,四物汤加柴胡梢,或五积散去麻黄加青木香、青皮。虚甚或损,胁下常一点痛不止者,名干胁痛,甚危……”同时,他又提出了“左为怒火与死血,右食痰饮七情居”等论点,并据此拟定了相应的治疗方药。《景岳全书·胁痛》总揽其成,概括了明代以前医家对胁痛的认识,张景岳认为“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至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疲劳,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自本境内之病。病在本经者,直取本经;传自他经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辨得其真,自无不愈也”。又认为“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张景岳对于将胁痛分为左右气血,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的见解极为不满,直斥道:“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他认为辨别在气在血,“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倏散”。这些论述是很精辟的。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胁痛之属久病入络者,善于辛香通络、甘缓理虚、辛泄宣瘀等法,立方选药,颇具巧思,对以后医家颇有影响。林佩琴《类证治裁》分胁痛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对叶氏治法亦颇多发明。综上所述,胁痛一证,始见于《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又有不断补充、发展,至清代,认识乃更深入全面,治疗途径也更加丰富。
胁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肝脓肿、肝癌,以及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肋间神经痛等。凡以胁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均可参考本证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根据历代医家论述和近代认识,胁痛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①肝气郁结 肝在胁下,胆附于肝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因此肝胆有病,往往反映到胁肋部位而发生胁痛。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若因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皆能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闭而致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也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凡此皆足以说明胁痛与肝气郁结之关系最为密切。②瘀血停着 气郁日久,血流不畅,逐渐积滞而成瘀血,阻塞胁络,而发生胁痛。或因受外伤,或强力负重,致使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污血胁痛》说:“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也说:“由污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以致胠胁肋痛,按之则痛甚。”可见瘀血与胁痛的关系极为密切。③肝阴不足 久病体虚,劳欲过度,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均能导致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是络脉失养而发生胁痛。《景岳全书·胁痛》说:“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金匮翼·胁痛统论》也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由此可见,肝阴不足与胁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④外邪侵袭 外邪侵袭,特别是湿热病邪最易侵犯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引起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两胁中痛。”《素问·刺热论》也曰:“肝热病者……胁满痛。”可见外邪侵袭与胁痛发病的一个原因。以上四个方面是胁痛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间又互有影响或相兼为病。
【诊断】凡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即可诊断为本证。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又有胀痛、刺痛、隐痛以及各种兼证的不同。
【辨证论治】胁痛要辨别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外感胁痛,起病较急,大多为湿热病邪侵犯肝胆,临床多有表证,发热、恶寒,并多同时伴有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脉象浮数或弦数,舌质红,舌苔黄腻。内伤胁痛,起病较缓,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出现,多由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或肝阴不足等引起。胁痛要辨别疼痛的性质。疼痛走窜不定,时痛时止,多属肝郁不舒,气阻络痹所致;以重着疼痛为主,痛有定处,触痛明显,疼痛多为持续性,间歇加剧,多为湿热结于肝胆,肝胆疏泄功能受累所致;以隐痛为主,疼痛轻微,但绵绵不绝,疲劳后可使疼痛加重,按之反觉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失养所致;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触之坚硬,间歇发作,入夜更剧,多为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所致。胁痛要辨别证候虚实。根据胁痛的病因,疼痛的性质,以及脉象、舌诊等方面,对胁痛属虚属实,不难辨别。但在临床上,往往是虚实互见,既有湿热,又有血虚,或是兼有瘀血停着,因此在治疗时就应该统筹兼顾,才能做到丝丝入扣,取得满意的效果。其证候:①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②瘀血停着,治宜祛瘀通络;方药旋覆花汤。③肝阴不足,治宜养阴柔肝;方药一贯煎。④肝胆湿热,治宜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内伤胁痛的各个证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肝郁胁痛如久延未治,或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以转化为瘀血胁痛。久病致虚,或久郁成劳,又可出现肝血不足,虚实互见。外感胁痛多属湿热熨于肝胆致病,病久不去,则可见肝胆疏泄失职,气滞血瘀;又可因邪毒久羁而耗劫肝血肝阴,而为虚实错杂之证。胁痛的预后一般比较好,无论内伤外感胁痛,只要治疗将养得法,预后良好。但是也有部分病人迁延不愈,成为慢性,若治疗不得当,演变为癥瘕痞块、肝痈等证,则预后不佳。在预防护理方面,内伤胁痛多与情志有关,因此精神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以及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一定的预防意义。已患胁痛,要注意休息,饮食禁忌辛辣,宜食水果、蔬菜、豆制品等清淡有营养的食物。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柴胡7.5g,枳壳6g,生地22g,龙胆草7.5g,黄芩10g,陈皮7.5g,香附6g,麦冬10g,枸杞子10g,郁金6g,木香6g(后下),丹参12g,川芎6g,白芍6g,当归10g,山栀子10g,泽泻6g,炙甘草1.5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肝气郁结者加青皮9g,白芥子6g。瘀血停着者加旋覆花9g,茜草12g,鸡血藤15g;肝阴不足者加沙参12g,玫瑰花9g;肝胆湿热者加车前子12g(包煎),元胡索12g。②症状加减 若胁肋掣痛,烦热口干,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川楝子9g,元胡索12g,牡丹皮9g;若胁痛而肠鸣腹泻者加茯苓15g,麸炒白术15g;若胁痛而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9g,姜半夏12g;若胁肋下有痞块者加莪术9g,三棱6g,土鳖虫6g;若心烦者加炒酸枣仁15g,夜交藤10g;若眩晕者加桑葚子12g,女贞子15g;若发热,黄疸者加茵陈35g(先煎),黄柏12g;若疼痛剧烈,呕吐蛔虫者加乌梅9g,黄连6g,竹茹6g;若胁痛连及肩背的砂石者加金钱草35g,海金沙15g(包煎);若大便秘结,腹胀满者加生大黄9g(后下),芒硝6g(冲服)。③靶点加减 抗癌药物选用山慈菇、农吉利、白花蛇舌草、莪术、蚤休、天花粉、薏苡仁、茯苓、猪苓、龙葵、夏枯草、斑蝥、土鳖虫、全蝎、壁虎、半枝莲、半边莲、蒲公英、鱼腥草、丹参、赤芍、三七、大蓟、小蓟、石菖蒲、紫草、南星、威灵仙、女贞子、山茱萸、淫羊藿、半夏、乌梅、瞿麦。促进胆汁分泌药物选用金钱草、茵陈、郁金、姜黄、黄连、黄芩、黄柏、十大功劳、山栀子、大黄、柴胡、枳实、乌梅、玉米须、五味子、玫瑰花、马齿苋。松弛胆道括约肌药物选用金钱草、木香、柴胡、郁金、制香附、乌梅、汉防己、厚朴、海桐皮、八角枫。降转氨酶药物选用水飞蓟、五味子、当药、灵芝、龙胆草、丹参、柴胡、垂盆草、田基黄、连翘、甘草、鸡内金、大青叶、水牛角、败酱草、野菊花、豨莶草。降麝香草酚絮状实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的药物选用当归、丹参、桃仁、郁金。保护肝脏或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选用当归、生地、黄芪、白术、灵芝、柴胡、水飞蓟、甘草、连翘、水牛角、枸杞子、泽泻、丹参、虎杖、筋骨草。降低血清胆红素药物选用茵陈、山栀子、大青叶。增加血清蛋白药物选用大枣、郁金、党参、白术、肉桂。软缩肝脾药物选用丹参、泽兰、王不留行、鸡内金、地龙、三棱、莪术。
3)用法及疗程:每日一剂,水煎服。1个疗程7天,服2~4个疗程。然后服散剂,每次6~9g,每日3次服。1个疗程2周,服2~6个疗程。
4)按语: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发生疼痛而言。与西医多种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肝脓肿、肝癌,以及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肋间神经痛等病疾,凡以胁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均可参考本证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阴不足,外邪侵袭。以上四个方面是胁痛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间又互有影响或相兼为病。
诊断:凡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即可诊断为本证。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又有胀痛、刺痛、隐痛以及各种兼证的不同。
辨证论治:要辨别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其证候有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
良方分析:柴胡、枳壳、生地理气通络,养阴清利为君药;龙胆草、黄芩清热利湿,陈皮、香附疏肝理气,麦冬、枸杞子养阴柔肝共为臣药;郁金、木香理气,丹参、川芎祛瘀,白芍、当归柔肝,山栀子清热,泽泻利湿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疏肝理气,祛瘀通络,养阴柔肝,清热利湿之功效。临床应用良方时,要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