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量效的研究与应用

(二十二)方药量效的研究与应用

1.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伟大的中医药学,有其独特的体系,理论深奥,经验丰富,注重“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身心一元,彰显了中医哲学之美。心主神明,形神一体观,是身心一元化、心理生理一元化的理论基石。治未病,显示中医养生之智慧,做到了无病预防,有病防传,病愈防复。间、便、廉、验,弘扬中医保健之长,方法简单,运用方便,经济廉价,效果灵验。医乃仁术,昭中医道德之辉,道德高尚,技术精湛,为人除疴疾。情志疗法,弘中医艺术之特点,以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这就是中医药学的伟大。特别是治未病的理念,源于《黄帝内经》,高尚的大医学家方有这种高超的医术。概而言之有三层含义:①预防疾病的发生。那么怎样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呢?一要调节饮食保证营养,换句话说,就是吃的要讲究健康。二要加强身体锻炼,换句话说,就是合理运动,以强壮机体。三要调节情绪,换句话说,就是心绪平静,快乐幸福。②有了疾病防止疾病的传变。那么怎样才能阻止疾病的传变呢?一要调节欲传的脏腑,换句话说,就是遵循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提高欲传脏腑的抵抗能力,用饮食、情志、运动等进行调节,用药时间、规律调节,以及从生活起居等方面进行调节等。③疾病治愈防止复发。那么怎样才能防止疾病再复发呢?合理地调节用药时间、饮食、情志、运动、生活起居等。疾病的治疗属临床医生的范围,而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范围。治未病的难度较之临床诊治大、范围广,故治未病的医生应该具备较深厚的理论,较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述能力,较好的文笔,较高的医德,具此方称大医也。

2.神奇的中药,神秘的剂量,神妙的引经药

中药方剂的“奇、秘、妙”,是我们从事中医临床诊治疾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所谓神奇的中药,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质的原生态,是整体应用,并不是使用其中的某个成分;取类比象用其某药部位;综合运用时取其功能之长。所谓神秘的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在方剂中药量的增加或减少,就会改变方剂疗效的强弱,使君药主要功能发生变化。所谓神妙引经药,就是指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引导其他药物达到病所的药物。所以,临证时运用好引经药,就会起到独特的治疗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合理运用引经药呢?对疾病的表现症状脏腑等组织器官不够突显者,要取具有调节中焦脾胃的药物;对多脏腑组织器官症状表现突出者,要取对诸多经络有引经作用的药物,如威灵仙等;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要给邪气以出路,要取有独特的药物,如通利三焦热邪的栀子,通利三焦寒邪的细辛,通利三焦湿邪的滑石等。我们在临证治疗中注意引经药的选用,就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综上所述,循古访今,中医学不但能够诊治疾病,而且还能够治愈疾病。

方药的用量,关系疾病的疗效。古今方药用量研究,尊崇傅延龄教授撰著的《经方本源计量问题研究》一书中古今剂量换算标准列出如下。

【度制换算】①商: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尺=15.8cm,1寸=1.58cm。②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丈=231cm,1尺=23.1cm,1寸=2.31cm,1分=0.231cm。③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引=2310cm,1丈=231cm,1尺=23.1cm,1寸=2.31cm,1分=0.231cm。④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引=2310cm,1丈=231cm,1尺=23.1cm,1寸=2.31cm,1分=0.231cm。⑤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丈=242cm,1尺=24.2cm,1寸=2.42cm,1分=0.242cm。⑥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丈=242cm,1尺=24.2cm,1寸=2.42cm,1分=0.24cm。⑦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丈=245cm,1尺=24.5cm,1寸=2.45cm,1分=0.245cm。⑧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丈=245cm,1尺=24.5cm,1寸=2.45cm,1分=0.245cm;1丈=296cm,1尺=29.6cm,1寸=2.96cm,1分=0.296cm。⑨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丈=296cm,1尺=29.6cm,1寸=2.96cm,1分=0.296cm。⑩唐: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为小尺:1丈=300cm,1尺=30cm,1寸=3cm,1分=0.3cm;大尺1丈=360cm,1尺=36cm,1寸=3.6cm,1分=0.36cm。⑪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1丈=312cm,1尺=31.2cm,1寸=3.12cm,1分=0.312cm。⑫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为裁衣尺:1尺=34cm,1寸=3.4cm;量地尺:1尺=32.7cm,1寸=3.27cm;营造尺:1尺=32cm,1寸=3.2cm。⑬清: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换算为裁衣尺:1丈=355cm,1尺=35.5cm,1寸=3.55cm;量地尺:1丈=345cm,1尺=34.5cm,1寸=3.45cm;营造尺:1丈=320cm,1尺=32cm,1寸=3.2cm。

【衡制换算】①战国:楚,1斤=16两,1两=24铢;换算,1斤=250g,1两=15.6g,1铢=0.65g。赵,1石=120斤,1斤=16两,1两=24铢;换算,1石=30000g,1斤=250g,1两=15.6g,1铢=0.65g。魏,1镒=10斤(釿),1斤=20两;换算,1镒=315g,1斤=31.5g。②秦: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换算,1石=30360g,1钧=7590g,1斤=253g,1两=15.8g,1铢=0.69g。③汉: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换算,1石=29760g,1钧=7440g,1斤=248g,1两=15.5g,1铢=0.65g;1石=26400g,1钧=6600g,1斤=220g,1两=13.8g,1铢=0.57g。④三国: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换算,1石=26400g,1钧=6600g,1斤=220g,1两=13.8g,1铢=0.57g。⑤两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换算,1石=26400g,1钧=6600g,1斤=220g,1两=13.8g,1铢=0.57g。⑥南北朝: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换算,梁、陈:1斤=220g;南齐:1斤=330g;北魏、北齐:1斤=440g;北周:1斤=660g。⑦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换算为大:1石=79320g,1钧=19830g,1斤=661g。1两=41.3g;小:1石=26400g,1钧=6600g,1斤=220g,1两=13.8g。⑧唐: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换算为,1石=79320g,1斤=661g,1两=41.3g,1钱=4.13g,1分=0.41g。⑨宋: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换算,1石=75960g,1斤=633g,1两=40g,1钱=4g,1分=0.4g。⑩元: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换算,1石=75960g,1斤=633g,1两=40g,1钱=4g,1分=0.4g。⑪明: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换算,1石=70800g,1斤=590g,1两=36.9g,1钱=3.69g,1分=0.37g。⑫清: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匕;换算,1石=70800g,1斤=590g,1两=36.9g,1钱=3.69g,1分=0.37g。

【量制换算】①战国:齐,1钟=10釜,1釜=4区,1区=4豆,1豆=4升;秦,1斛=10斗,1斗=10升;楚,1筲=5升;三晋,1斛=10斗,1斗=10升。②秦:1斛=10斗,1斗=10升;换算,1斛=20000ml,1斗=2000ml,1升=200ml。③汉: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仑,1仑=5撮,1撮=4圭;换算,1斛=20000ml,1斗=2000ml,1升=200ml,1合=20ml,1仑=10ml,1撮=2ml,1圭=0.5ml。④三国:两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1斛=20450ml,1斗=2045ml,1升=204.5ml,1合=20.45ml。⑤南北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1斛=30000ml,1斗=3000ml,1升=300ml,1合=30ml。⑥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开皇:1斛=60000ml,1斗=6000ml,1升=600ml,1合=60ml;大业:1斛=20000ml,1斗=2000ml,1升=200ml,1合=20ml。⑦唐: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为大:1斛=60000ml,1斗=6000ml,1升=600ml,1合=60ml;小:1斛=20000ml,1升=2000ml,1合=20ml。⑧宋: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1石=67000ml,1斛=33500ml,1斗=6700ml,1升=670ml,1合=67ml。⑨元: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1石=95000ml,1斛=47500ml,1斗=9500ml,1升=950ml,1合=95ml。⑩明: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1石=100000ml,1斛=50000ml,1斗=10000ml,1升=1000ml,1合=100ml。⑪清: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换算,1石=100000ml,1斛=50000ml,1斗=10000ml,1升=1000ml,1合=100ml。

有关文献经方中对药用计数、容量等非标准重量单位的物量化换算:杏仁1枚=0.3g。芒硝1合=12.4g,半升=62~82g。大枣1枚=2.5g。枳实1枚=18~20g。粳米1合=20g,1升=180g。半夏半升=40~42~50g。五味子半升=30~38~40g。附子小者1枚=20g,大者1枚=25g。乌头1枚=5g。麦冬半升=45~52g。火麻仁半升=50~52g。葶苈子半升=62g。香豉5合=48g。赤小豆1升=150g。吴茱萸1升=50~70~100g。酸枣仁半升=50g。薏苡仁半升=70g。蜀椒1升=50g。虻虫1升=16g。山栀子10枚=15g。瓜蒌1枚=46g。梧桐子大=黄豆大。厚朴1尺=30g。石膏鸡蛋大1枚=40g。竹叶1撮=12g。1方寸=5~6g,1钱匕=1~1.5g。

3.依病证遣方用量举要。

①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及运用。A.组成: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B.运用:费伯雄《医方论》论六味地黄丸曰:“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山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牡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涩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只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费伯雄对六味地黄丸的加减法:血虚阴衰,熟地为君;精滑头昏,山茱萸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小便淋涩,泽泻为君;心虚火盛及有瘀血,牡丹皮为君;脾胃虚弱,皮肤干涩,山药为君。言君者,其用量八两,熟地只用臣药量。本方君药八两,臣药四两,佐药三两。关于六味地黄丸还要知道的问题:其一,六味地黄丸最初是用于治疗儿童肾虚病证的方药,原名称为“地黄圆”,首载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但是,六味地黄丸并不是钱乙首创的,应该是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基础上加减而成的。所以某种意义上看,六味地黄丸其实是个“残方”,它是在张仲景肾气丸(8味药)的组方基础上,减去附子和桂枝而来的。张仲景的肾气丸主要用于补肾气,而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滋肾阴。在六味地黄丸的本源方肾气丸中,使用的不是熟地黄而是干地黄(生地黄的干燥品),宋代钱乙将干地黄换成熟地黄后,后世医家本于此而形成诸多衍生方。其二,六味地黄丸是迄今为止衍生方最多的中药复方。包括桂附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明目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等。但这些衍生方的性效特征各不相同。国产药品中,仅“六味地黄丸”的国药准字记录就有647条,如果算上片剂、口服液、胶囊、膏剂等其他剂型,六味地黄口服制剂的国药准字记录有813条。其三,从临床文献来看,六味地黄丸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后,能够治疗的疾病类型非常多。除腰膝酸软之外,至少还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失眠、痤疮、哮喘、咳嗽、便秘、糖尿病、高血压、再生障碍性贫血、牙周炎、月经不调、股骨头坏死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自行服用六味地黄丸之后,反而会出现腹痛、腰酸的症状,这一般是因为未辨证论治的原因,肾阳虚患者、脾胃功能虚弱的患者不宜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其四,有效和安全性方面。有效性方面:不同厂家生产的六味地黄丸的有效成分和药物释放有一定差异。安全性方面:多个产地的六味地黄丸,在正常服用时,摄入重金属铅的量接近人体安全水平线,值得警惕。其五,应该注意的是,在感冒期间请停服六味地黄丸。原因,中医理论认为,六味地黄丸的滋补之性可能会妨碍感冒的治疗。有人统计,在自行服药的患者当中,有70%的人属于不对证用药,服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出现新的不适症状,长期使用存在安全风险,建议请中医师或中药师判断后再行服用。②当归补血汤的组成及运用。组成:黄芪30g,当归6g。运用:当归补血汤是补气生血之剂。治疗劳倦内伤,血虚发热之证。脾胃为后天之本,具有化生营血的作用,中虚则无力化生营血,此为导致血虚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方重用甘温的黄芪,补中益气,以增强生血之源。少佐当归,使其阳生阴长。因为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若重用当归反伐脾胃之气而血不能自生者,则需要补无形之气,所谓“阳生阴”“气能生血”,就是这个道理。故方中重用黄芪,少用当归。对当归补血汤的临床研究。当归补血汤是一首金元·李东垣所创造的益气补血方剂,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的比例组成,具有益气生血功效,多用于治劳倦内伤,气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广为应用。近年来对当归补血汤配伍比例及其有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许多学者正致力于探索不同配比与其物质基础及效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方面的实验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渗入,发现其还具有促进造血、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脑血管等作用,为当归补血汤用于多种原因所致之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疾病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③药量不同效果差异。A.桂枝汤:在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用本方加减有29个方剂,故称张仲景群方之冠。此方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生之。总而言之,必备“脉缓”“自汗”两大主要症状。为什么桂枝汤之效良哉?关键在于桂枝与白芍的用量方面。该方桂枝三两,白芍三两,二药用量相等。方能起到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效也。B.甘草的用量不同作用各异:在桂枝汤中用炙甘草二两(《伤寒论》中桂枝汤类方有15个方剂,甘草除在炙甘草汤中用四两,其余14个方剂均为二两)。甘草,甘平,《本草正》曰:“毒品得之了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补,下药得之缓起速。”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桂枝得甘草,辛甘化阳,芍药得甘草,酸甘化阴,安其内而攘其外也。芍药甘草汤用炙甘草四两,芍药四两,是一张酸甘化阴之方,张仲景用此治脚挛急。因为津液不足则无以灌溉,血液不足则无以养筋,白芍积血养筋,甘草补中缓急,故服后即刻脚能伸也。临床运用此方,凡属阴虚阳不和之身痛、腹痛、脚腿疼痛,甚至挛急者,用之而瘥矣。④四七汤临证运用:为什么叫四七汤?该方由四味主药组成,治疗因七情导致的疾病,故名“四七汤”也。取自《古今医鉴》。主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痰核,在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此七情所为;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阻,呕逆恶心。并宜服之。方剂组成:半夏五两(按每两三钱,每钱3g,折算为15g),茯苓四两(12g),厚朴四两(12g),紫苏二两(6g)。用法: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服。加减:梅核气,加桔梗三两(9g),枳实三两(9g),槟榔三两(9g)。这种折算方法是依李时珍之法。此用量亦可依上述古今折算法换算。按语:七情致病,气机升降失常,痰结为患,可阻、可痞、可痰、可呕逆之。治宜:理气祛痰,调畅气机。用生姜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可解半夏之毒也。⑤神仙既济丹(少保刘公方):主治专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降心火,补脾土,添精髓,益气和血,壮筋骨,润肌肤,聪耳明目,开心益智,强阴壮阳,延年益寿。此药性气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相济,阴阳协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渗而精自固。此平补之圣药也。药物组成:山药(酒蒸,三两),牛膝(酒洗,三两),杜仲(酥炙,二两),巴戟(汤泡,二两),五味子(二两),白茯苓(二两),枸杞(酒洗,二两),小茴(盐水炒,二两),苁蓉(酒洗,二两),山茱萸(酒蒸,去核,晒干,二两),石菖蒲(去毛,二两),远志(甘草水泡,去骨,晒干,二两),黄柏(酒炒,四两),知母(去毛,酒炒,二两),生地(酒蒸,二两),熟地(酒蒸,二两),麦冬(去心,二两),人参(去芦,二两),菟丝子(酒煮烂,捣成饼,焙干,二两),甘菊(酒洗,二两),山栀子(炒黑,二两),广橘红(一两),天冬(汤泡,二两),当归(酒洗,二两),龙骨(火 过,二两)。用法:上药为末,炼蜜,和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亦可折量水煎服。

4.中西融合态靶思维诊治疾病

我国目前主流医学是中医和西医,而倾向是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来发挥两医之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难创造出新的医学,应该走“中西医融合”之路,才能创造出新的医学。换句话说就是取各医之长,诊治疾病。怎么去融合?从病因上融合:中医的三因(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西医的寄生虫、微生物等致病因素。在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西医认为人体抵抗能力、免疫能力等低下,致病因素侵害人体而得病,“两虚相得病乃成”。从病理上融合:中医认为正邪之间的斗争,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西医认为肌体代谢功能紊乱,导致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形态改变。从临床表现上融合:中医认为阴阳失衡,西医认为肌体的功能和器质改变,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从治疗原则上融合: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对因对理治疗。从治法上融合:中医是依理立法,依法选方,依方遣药进行治疗,西医是对因对理对症进行治疗。

【具体应用】中西医融合态靶思维诊治:用融合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进行辨证论治。①主证态势君臣配伍——态势是指辨证论治,但也有靶点(中医指具体病变部位,西医指病因病理及具体部位和现代科学对中药的理化研究),用君臣药物来治疗主证。②兼证靶点佐使调和——靶点是指现代中药的药理研究,但具体部位的症状,也要辨证施治。③中西医融合君臣佐使配伍成方剂,治疗疾病。治疗药物主要是中草药。④用好中草药神秘的药量,才能除疴疾:要折算好古今方剂中的剂量,把握好有效量,探讨研究最佳量,防止中毒量,严格遵守方剂配伍关系,注重剂量运用标准。注意观察单味中药的治疗最佳用量,运用药品时要小剂量逐渐增加,分次服用药量。大量运用药量要单行,分次审定用量。药物的毒性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进行观察,对有毒的药物要禁止使用。有些中草药物含微量元素,如硒有抗癌作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要通过食物来获取。硒的功能,一是能够保护和维持心血管及心肌的生理功能;二是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三是有激发人体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产生作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四是保护视觉器官的生理功能;五是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六是在体内与汞、镉、铝等结合,形成白蛋白复合物而解这些金属之毒并将之排出体外。如果血硒低,可用中药来补,如灵芝、菊花、赤芍、刘寄奴、决明子、姜黄、三棱、当归、丹参、黄芪(硒、锰、锌均高);食物有猪肾、牡蛎、海蟹、虾皮、鲅鱼、羊肾、海米、鸭肝、红茶、沙丁鱼、墨鱼、青鱼、黄鳝、扁豆、带鱼、羊肉、腰果、鸡肝、河虾、炒南瓜子、松花蛋、鹅蛋黄、鹅蛋、咸鸭蛋、猪肝、扇贝、羊肝等。锌:补锌的中药有枸杞子、熟地、桑葚子、人参、杜仲等。铁:补铁的中药有阿胶、大枣等。食物中含铁的有猪血、猪肝等。选用这些中草药时,注意用量要合理。

5.临床治疗疾病用药男女有别

人体患病在治疗时男女是有区别的。因为女人为阴体,以血为主,阴多于阳,而又丢血为最,又易怒,气滞血瘀为常见症状。宜补血而行气。药用香附、砂仁,故此药为女人之至宝也。男子为阳体,以气为主,阳多于阴,而又丢精气为最,又易疲劳,精血亏虚为常见症状。宜补阴以配阳。药用肉苁蓉、山药,故此药为男子之佳珍也。具体应用时,在辨证施治过程中,注意女性补阴之品,男性补阳之味及用量的调配,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6.讲究药物量效还要注意调养

国际上对人体健康标准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标准,这是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受到世界医学健康专家的认可。我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不同人群进行调查后,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①合理膳食。人体要想健健康康,首先就要做到合理膳食。怎么才能做到合理膳食呢?形象地做个比喻,每天每人要吃10个自己拳头大小的食物,具体分配:1个肉类(50~100g);2个主食(200~250g,但要粗细粮搭配);3个水果(每餐100g。北方人对水果的摄取量太少,南方人食水果较北方多。一些常见病如肿瘤、中风、冠心病等发病率低于北方);4个蔬菜(每餐150~200g蔬菜,并且要做到五颜六色)。再加4个1:即1个鸡蛋(鸡蛋一定要蛋黄、蛋清同时吃,不但能够补充人体蛋白质,还能促进细胞代谢);1斤牛奶(牛奶含钙量较高,每天每人需要钙400微克,1斤牛奶含钙413微克,足够人体所需,药用钙剂吸收较差,远不如食补);1小把坚果(25~50g,坚果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1块豆腐(100g,豆腐含有食物蛋白)。五色五味:五色入补五脏,五味入补五脏。这样概而言之:“五个拳头四个一,五色五味要配齐。”方为合理膳食也。②适量运动。身体要健康,运动要适量。运动要讲究时间、频度和强度。每周运动不少于3次,运动的效果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心率加快(在自己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心率基础上增加20次);二是身体有微汗出。加强肌肉锻炼,常法如走步、跑步、做操、太极拳等,户外运动锻炼是这样。室内也有锻炼方法:颈部肌肉锻炼,先将头左、右摆动,再仰、屈,然后将双手放在颈后,手往前拉,颈往后仰,每做一个动作要坚持2~3秒钟,重复做5~10次。上肢胸部锻炼,手拳压手掌,左右交叉,每次3秒钟,做10次。下肢锻炼,坐位将腿伸直,脚尖后背,坚持3秒钟,两腿交换锻炼,做6~7次。以上运动因人而异,用力据情况而定,中心是缓慢、渐进、坚持,不强求一气呵成。③戒烟限酒。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吸烟会导致好多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如癌症、心脑疾病、肺病等。酒对人体有害也有益,多则损肝,易患肝癌;适量饮酒,可以活血化瘀,养精蓄锐。④心理平衡。七情和合则健康,七情失和则病亡,说的是情绪在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有人说,肿瘤病,三分之一是病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三分之一是吓死的,是说情绪对疾病的影响。要保持平静的心绪,身体才能健康。

总之,中医学对人体健康,讲究治未病,预防为主;对疾病治疗讲究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对方药应用讲究配伍原则和剂量等。换句话说,就是无病要养生防病,有病要整体早治防传防复发,用药要配伍、剂量合理。做到这样很难,但也要做,方为名(明)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