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病慧静甚节律及临床应用
1.五脏病慧静甚节律:①五脏的结构概念。中医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个以本脏为中心的五个功能结构系统,不仅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本脏,还包括与五脏相关的五体、五窍、六腑等。以心为中心的功能结构系统包括: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其荣在面,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心病包括心、小肠、血管、舌、神志等,还包括“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病理变化。以肝为中心的功能结构系统包括: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肝与胆相表里,肝藏血,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等,故肝病包括肝、胆、筋、目、爪、血、情志等病变,还包括“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理变化。以脾为中心的功能结构系统包括:脾主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与胃相表里,脾统血,脾主运化,脾主思。《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这里的脾应包括胰腺。从部位看,胰腺位于中焦,接近于胃。从功能看,胰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之一,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因此脾病应包括脾、胃、胰、四肢肌肉、口唇、血液、饮食消化等方面的异常,还包括“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理改变。以肺为中心的功能结构系统包括: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主宣发等,故肺病应包括肺、大肠、呼吸、水液代谢、鼻、毛发、皮肤等方面的异常,还包括“诸气郁,皆属于肺” 的病理变化。以肾为中心的功能结构系统包括: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荣在发,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司二阴,主前后二阴,肾藏精,与胞宫冲任二脉相系等,其肾病包括肾、膀胱、骨、发、脑髓、耳、二阴、精液、生育等方面的病变,还包括“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病理变化。②五脏病变的变动节律也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情况。只是当病邪深入五脏,“脏独主其病”时,脏腑病变“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循着各脏病变的性质特点而有各自的时间变化特征。
2.五脏病变的昼夜节律变化:五脏病变的昼夜节律变化,《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每脏在昼夜中有“慧、静、甚”三种因时变动;各脏变动的时间: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昳慧,平旦甚,下晡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日昳甚,下晡静。大体上,平旦为卯辰时(5—9时),日中为午时(11—13时),日昳为未时(13—15时),下晡为申酉时(15—19时),夜半为子丑时(23—3时)。五脏昼夜变化的时间节律是运用五脏精气活动节律变化说、五行生克说结合十二时辰归纳总结的。以心病为例:其昼夜节律变化是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以五脏精气活动变化节律论:心脏精气王于日中,死于夜半,相于平旦(王指脏气活动量达最大;死表示脏气活动最低;相是脏气活动量开始上升,量值在死、王之间)。故心病在日中较为轻松,夜半常病发或加重,平旦则病情稳定,趋向好转。以五行生克论其成因中脏腑之间的影响:日中时心火旺盛,肾水旺于夜半,不在日中,故肾水不能克心火,故心病日中慧。夜半为肾水旺时,心火处在衰时,故心病甚于夜半。平旦为肝木旺时,木能生火,且心火于平旦又处在生发健旺时,故心病在平旦慧。
3.五脏病慧静甚节律的应用:五脏慧静甚节律的形成主要是五脏精气活动节律和脏腑之间五行生克制约的综合结果,临床应用可从如下方面着手。①据病变发作的时间规律诊断疾病:如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的病人,表现在四肢明显,且多在晨间发生,因为脾主四肢,脾病者,平旦甚,故可诊为脾虚不主四肢。药用党参、黄芪、茯苓、麦冬、白芷、防风健脾益气,使诸症悉除。说明其指导诊治有一定的价值。②据五脏之间生克制约关系解释临床某些症状的定时发作:制定补泻法则,如疾病在某时辰内出现或者加重,说明或者是与该时辰相对应的脏腑为实,或者是本脏腑所不胜之虚证,治宜泻本脏腑或者补所不胜脏腑。疾病在某时辰消失或者减轻,说明或者是与该时辰相对应的脏腑为虚,或者是本脏腑所胜脏腑之实证,治宜补益本脏腑或者泻所胜脏腑之实。如有患者逢平旦时则郁证发作,午后3时则症情减轻,此为肝胆疏泄失常,痰热内扰之实证,故在肝旺之平旦病加,午后3时属下晡(申酉)时,为肺金配属之时辰,肝失疏泄于此时受肺金所制。故症状消失,可以疏肝解郁、清化痰热,加浙贝母、杏仁以佐金平木而病除。③据五脏病慧静甚节律择时用药:在一般情况下,以祛邪为主的,如行气、活血、化痰、清热、解毒等方法,可趁五脏病慧时用药,此时正是五脏精气活动的旺盛时机,趁其旺势用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便秘,病位在手阳明大肠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病者,下晡慧,故治疗便秘可择下晡用药,也就是在每天酉时(17—19时)一服,戌时(19—21时)二服,明显优于每天辰时(7—9时)一服,巳时(9—11时)二服。如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法,可在五脏病甚时用药。此时五脏功能相对低下,可起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