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痹证

(二十六)痹证

1.古今论治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还认为痹的产生与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这是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最早的,同时也是最系统的论述。在痹证的转归、预后方面,《痹论》认为:风寒湿邪流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如“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为心痹;“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为肾痹,等等。此外《痹论》还以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分论了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这些论述是对大量临床经验作出的精辟总结,说明其时对于痹证已有相当高的认识水平。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174、175两条,论述了太阳风湿的辨证与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为表阳虚而风邪偏胜,风湿相持在表;去桂加白术汤证为表阳虚而湿盛于里;甘草附子汤证为表里阳气皆虚,风寒湿邪痹于关节、筋脉。行文虽然简洁,却颇能示人以辨证论治的方法。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中,仲景又论述了“湿痹”的证候与治法:“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同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更另立“历节病”之名,其病以“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为主要临床特征。仲景治疗历节病、太阳风湿、湿痹的许多处方,如甘草附子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的效方。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一书,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如《卷一·风湿痹候》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随。”对风湿痹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都有一定认识。又,同卷《贼风候》云:“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伤风则骨节深痛,按之乃应骨痛也。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贼风是就其病因而言;如其所述,实际上是对痹证症状和特点的生动描述。《卷二·历节风候》,对历节病的论述也颇为精当:“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诸病源候论》这些论述,对唐及两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病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其病因病理,亦多以巢氏所论为宗。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云:“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古今已来,无问贵贱,往往苦之,此是风之毒害者也。”惟孙氏所谓“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是对本病晚期病邪深入骨骱,使骨节变形的较明确的记载。在治法方药上,《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搜集了大批古今验方,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诸如灸法、酒药、膏摩等有很多记载。此外,《外台秘要·卷十三》还在痹证、历节病之外,另立白虎病之名:“近效论: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畜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髓,痛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于是宋人著作如《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都既论痹证、历节病,又论白虎病,其论多汇集前人之说,惟诸痹中明确地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治法上亦多用生地、升麻、犀角、羚羊角、麦冬、石膏、大黄之类甘寒苦寒药,法本《千金方》犀角汤而又有所扩充。宋人医方在治痹药物上,比前人更多地使用了动物药,特别是虫类药物,如蜈蚣、乌蛇、白花蛇、全蝎、地龙之类,代表方如《圣惠方·卷十》的原蚕蛾散(原蚕蛾、僵蚕、蝉蜕、地龙),“卷十九”的蛜螂丸(蛜螂即全蝎),以及许叔微《本事方》的麝香圆等,都是颇有特色的经验方药。金·刘河间《宣明论方》根据《痹论》风寒湿三气偏胜之说,分别拟定了防风汤、茯苓汤、茯苓川芎汤等方,热痹则用升麻汤。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来,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他提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的观点,张在病之早期及时用汗、下、吐三法攻痹。他们都没有使用唐宋人“白虎病”的病名,也不用仲景“历节病”的病名,而是遵《内经》称之为痹病。李东桓、朱丹溪二氏则弃“痹证”“历节病”“白虎病”之名而另立“痛风”一名。如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说:“彼痛风也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李东桓《兰室秘藏》认为“痛风”的病因主要是血虚;朱丹溪则认为有血虚、血热、风、湿、痰、瘀之异。《丹溪心法》说:“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已充分注意到患者的体质问题。朱丹溪在治疗上曾拟痛风通用方,又分上下肢选择用药,对于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医家有鉴于病名越来越纷繁,所以多主张统一痹证、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的病名。如孙一奎《医旨绪余·卷一》就对东恒、丹溪舍痹证而言痛风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因名迷实,为害已久”;张路玉在《张氏医通》说:“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而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多由风寒湿气乘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在病因病机方面,此期医家对于痹之属热、属虚者,颇多发挥。论痹之多属虚者,如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说:“凡治痹证,不明其理,以风门诸通套漫施之者,医之罪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营卫,然已入在四物、四君子等药之内,非专发表明矣。” 他特别强调痹证日久,关节变形、僵硬者,未可治其痹,而应先养血气。还指出小儿鹤膝风“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冯兆张《冯氏锦囊》一书亦认为鹤膝风多属肾虚,以肾主骨,肾气衰弱,邪气乘之而得。《医学心悟》则谓病由“三阴本兮,恶邪袭于经络”所致。论痹之有属热者,如张景岳《景岳全书·痹》认为:痹证虽以风寒湿合痹为大则,但须分阴证、阳证,阳证即为热痹;“有寒者宜从温热,有火者宜从清凉”,但他认为痹证确实是“寒证多而热证少”。清代温热学家于此颇多非议,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湿温》更大声疾呼:痹证“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误用辛温,其害立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于热痹病机、治法都有精辟的论述“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故辛解汗出,热痹不减,全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卷七·痹·沈案》)。这就明确地指出湿热痹与风寒湿痹病因各异,治法不同。顾松园《医境》继之而起,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痹,“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热痹。提出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此外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瘀血致病说,书中之身痛逐瘀汤等方,在治痹方中可备一格;唐容川《血证论》,张锡纯《衷中参西录》等又继之而起,对痹之属瘀者颇多阐发。在对风寒湿痹的认识和治疗上,明清医家也是很有特点的,如李士材《医宗必读》提出风寒湿三邪致病,虽各有特点,但临床上往往合而成痹,不能截然划分。所以行痹以散风为主,佐以祛寒理湿,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更须参以补血之剂;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更参以补火之剂大辛大温以释其凝寒之害;著痹以利湿为主,而佐以祛风散寒,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俾土强而能胜湿。张景岳认为除寒热之痹治有温凉之异外,血虚血燥者,则“非养血养气不可”。这些对临床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叶天士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他提出了“新邪宜速散,宿邪宜缓攻” 和虚人久痹宜养肝肾气血的治痹大法,对后世影响亦很大。在对痹证的临床分类上,不少学者主张以大法率之,以利于掌握运用,如《医宗金鉴》即以虚实归纳诸痹:“痹虚者,谓气血虚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者,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吴鞠通亦谓“大抵不外寒热两端,虚实异治”而已,皆极明晰。综上所述,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素问·痹论》首先揭其纲要,历代医家又从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益加完备。新中国成立以来,用中医痹证的理法方药治疗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足以证明前人理论与经验之可贵,值得进一步加以发掘提高。

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大体上包括了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柱炎、颈椎病、跟骨刺、大骨节病等),其他疾病,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在其病程中出现类似痹证的临床表现时,亦可参考本篇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发病。大量文献与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①体虚感邪。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外邪易于入侵;既病之后,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致风寒湿热之邪,得以逐渐深入,流连于筋骨血脉而为痹证。因此,体虚是本病重要的内在因素。阳虚者以其卫外不固,易为风寒湿邪所伤,故感之者多为风寒湿痹;阴虚之体,阳气相对地处于偏盛状态,脏腑经络,先有蓄热,故感之者多为风热湿痹。②外邪入侵。风、寒、湿、热之邪通常地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体质柔弱者,固然易于遭外邪入侵,也有平时体质尚好,但由于久居严寒之地,又缺乏必要的防寒保暖措施;或者由于工作关系,野外、雪天露宿;或住地潮湿;或睡卧当风;或冲风冒雨、水中作业;或劳力感寒受湿;或汗出入水等,日久也可积而为病,或在卫外功能低下的情况下,重感于风寒湿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而发病。③停痰留瘀。由于病久气血周流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可以互结,也可以和外邪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而致根深难以遂除。痹证晚期所见到的关节肿胀、畸形,多为痰瘀交阻于骨节之间所致。要之,痹证的发生,一般多以素体阳气阴精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肉经络;久病则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在于筋骨或脏腑。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痹证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伴随着活动障碍是各型痹证的共同特点。痹证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部分患者开始可能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红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出现关节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往往起病并不明显。其疼痛或呈游走性,或长期固定在一处,或刺痛或麻木或肿胀。痹证往往呈渐进性或不规则的发作性,在反复发作期间,部分患者可见到瘾疹,前者多发生在关节的隆突部位,大如麻豆,坚硬、不易消散,但无触痛。《千金要方》把它作为历节病的症状之一。《类证治裁》亦云:“其历节风痛无定处,遍历骨节,痛如虎啮……皆痛风之甚者也,其手指挛曲,身多瘣㿔。”后者多发于四肢内侧和躯干部,为淡红色不规则环状圈,时隐时现。风疒咅㿔和瘾疹的出现,不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且其数量的多少和存在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轻重、进退有关。鉴别诊断:本病须与痿证鉴别,痿、痹虽同是肢体疾患,但二者临床表现、病因病理都不同。痿证以手足软弱无力,患肢枯萎瘦削为特征,严重者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且多发于下肢。痹证则以四肢躯体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其发病也并不仅仅限于四肢,还包括肩、背、脊、腰等身躯部分。要之,痹证的病机是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关键在于“痹而不通”;痿证的病机是五脏精血亏损,无以灌溉周流,经脉失养,关键在于“痿弱不用”,二者在临床上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一要分新久虚实。痹证初起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人体,阻闭经络气血,以邪实为主。如反复发作,或渐进发展,由于经络长期为邪气壅阻,营卫不行,湿聚为痰,络脉瘀阻,痰瘀互结,多为正虚邪实。病久入深,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骨失养,遂为正虚邪恋之证,以正虚为主。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如临床所见肝肾气血先亏。而感于外邪者,一开始就出现以虚为主,或本虚标实证候的,亦复不少;而其病程虽缠延数月数年,或寒湿久羁,或湿热留驻,或痰瘀结,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也常见。二要辨患者体质。如前所述,个体体质强弱在发病上往往占有决定性地位。阳虚体质的患者,多呈虚胖体型,面色㿠白或黄晦,多汗恶风,动作乏力,不能耐劳,大便溏薄或次数增多;舌胖大,质淡,脉虚。病则多为风寒湿痹。阴血不足之体,多呈瘦削体型,面色苍黑,或面黄颧赤,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大便常干结,舌瘦,质红,脉细数。病之则多属风热湿痹。三要识病邪特点。痹证病邪有风寒湿热之异,临床上各有特点。风性轻扬,善行,故其疼痛呈游走性,时而在肩,时而在肘,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无一定固定部位,苔薄白,脉浮。《灵枢》云:“身半以上者,邪(此指风邪)中之也。”临床所见风邪致病一般多在上肢肩背。寒性凝滞,痛处固定,拘引,疼痛剧烈,往往如刀割针扎,因寒而剧,得温则痛减,舌苔白,脉紧。湿性黏滞缠绵,酸痛重者,湿留关节则濡肿,苔白腻,脉濡,“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其发病多在下肢腰膝。热性急迫,最易熏灼津液,使之留聚成邪,同时因正常津液不行,筋脉失养拘挛,故证见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手不能触,患者多兼高热口渴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干,脉滑数。诸邪往往“先后杂至”“合而成痹”,掌握了上述病邪的特点,辨证上就能够分清主次,治疗上才能突出重点。四要识痰瘀特征。在痹证过程中,由于经脉气血长期不得通畅,在病因作用下,往往产生瘀血和痰浊。痰留关节,瘀阻络脉,增加了痹阻,使气血失营,而见疼痛、麻木、肿胀,甚至骨节变形,活动受限,由于病邪深入,往往非一般祛风散寒除湿之剂可奏效。所以必须辨识痰瘀致病的特征:久病多瘀,亦多痰,因此,凡痹证日久,而治疗上用一般常法止痛效果不明显时,都应充分考虑其证是否与痰瘀有关。关节肿痛多为痰瘀交阻的病变:关节肿大,多为有形之邪留注其间,湿未成痰者,多见漫肿,按之柔软,而疼痛一般并不剧烈;痰瘀互结,则按之稍硬,肢体麻木,疼痛剧烈。瘀血证:脉象细涩,舌有紫色瘀斑;痰浊证脉象濡缓,舌苔白腻。其证候,痹证有新久虚实之异,偏风、偏寒、偏湿、偏热的不同。病证分为实痹、虚痹两大类。实痹部分包括风寒湿痹(行、痛、着痹)、热痹、顽痹;虚痹部分包括气血虚痹、阴虚痹、阳虚痹,以扼其要。实痹 ①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治宜祛风,散寒,逐湿,温通经脉;方药蠲痹汤。②热痹,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③顽痹,治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虚痹 ①气血虚痹,治宜调补气血;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②阳虚痹,治宜温阳益气;方药真武汤加味。③阴虚痹,治宜滋肾养肝;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痹证初起,由于正气尚未大虚,病邪轻浅,如能及时治疗,不难获愈。如果初起失治或误治,或病后将护失宜,可致病邪深入,由经络、肌腠而渐至于血脉、筋骨,以致损害内脏,引起种种病变。在预防护理方面,首先应当注意防寒、防潮。特别是潮湿、寒冷地区更应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寒湿之邪侵犯人体。个人所应注意的,如劳动时汗出勿当风吹,里衣汗湿之后及时换洗;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便入水洗浴;褥、被,应勤洗勤晒,以保持清洁干燥等。在感受外邪之后应积极彻底治疗,防止病邪内传,病情较重或出现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食饮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等等。此外,可视具体情况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抗御能力。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黄芪25g,当归10g,独活15g,桂枝10g,炙黄芪35g,人参15g(先煎),白芍15g,生地25g,羌活12g,秦艽12g,川芎15g,防风9g,麻黄6g,茯苓15g,苍术12g,薏苡仁25g,白术15g,桑寄生15g,杜仲12g,牛膝15g,甘草6g。

2)临证加减:① 辨证加减 若风寒湿痹者,偏于风加威灵仙12g,偏于寒加细辛5g,偏于湿加防己12g;若热痹者加杏仁10g,生石膏35g(先煎);若顽痹者加淫羊藿15g,鸡血藤25g,没药10g;若气血虚痹者加阿胶10g(冲服),豨莶草15g;若阳虚痹者加制附子9g(先煎),干姜12g;若阴虚痹者加枸杞子15g,玉竹12g。②症状加减 若发热者加知母15g,黄芩12g,金银花30g,连翘15g;若疼痛在上肢者加威灵仙15g,姜黄12g,蒺藜12g;在下肢者加木瓜15g,续断15g。若寒甚者加川乌6g,草乌6g,加蜂蜜20g,先煎(服有舌麻、头晕、心悸、脉迟等中毒反应停药,服绿豆、甘草汤)。若高热口渴,汗出烦闷,心跳脉数者加生石膏45g(先煎),知母15g,粳米25g,山栀子10g,虎杖25g,柴胡15g。若关节、肌肉拘挛疼痛者加桑枝12g,威灵仙15g,豨莶草15g。若关节红肿疼痛,壮热烦渴者加鳖甲25g(先煎),水牛角30g(先煎),金银花30g,连翘15g,虎杖25g,地骨皮15g。若病程较长,关节疼痛,腰痛胫酸者加党参15g,细辛5g。若肢体痛如针锥刀割不可忍者加淫羊藿15g,续断15g,巴戟9g,狗脊15g,红花10g,没药9g。若筋脉肌肉有跳动感者加刺蒺藜12g,天麻15g。若关节疼痛甚者选加丹参20g,鸡血藤25g,络石藤15g,木瓜12g,豨莶草15g,桑枝12g,伸筋草15g,海风藤15g,取两三味,以活血通络。③靶点加减 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药选用汉防己、甘草、秦艽、青风藤、穿山龙、三七、附子、乌头、草乌、僵蚕、徐长卿、秦皮、公丁香、海桐皮、海风藤、络石藤。其他药物选用生地、熟地、南五加皮、细辛、防风、续断、杜仲、怀牛膝、川牛膝、独活、羌活、老鹳草、透骨草、苍术、天麻、路路通、白花蛇、乌梢蛇、千年健、石南藤、伸筋草、八角枫。镇痛药选用延胡索、制乌头、制附子、祖师麻、细辛、桂枝、汉防己、白芷、吴茱萸、徐长卿、蔓荆子、藁本、薄荷、秦艽、豨莶草、臭梧桐、南五加皮、甘松、乳香、没药、青风藤、怀牛膝、独活、威灵仙、王不留行、制香附、郁金、秦皮、白屈菜、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蚤休、檀香、刺猬皮、胡芦巴、狗脊、千年健、鸡血藤、伸筋草、金钱草、穿山龙、络石藤、茜草、接骨木、九香虫、仙茅、丝瓜络、凌霄花。

3)用法及疗程:每日一剂,水煎服;1个疗程2周,服2~4个疗程。症状缓解后,将汤剂改为散剂,每次6g,每日服3次;1个疗程4周,服2~4个疗程。

4)按语: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包括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在其病程中出现类似痹证的临床表现时,亦可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发病。痹证的发生,多以素体阳气阴精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痹证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本病须与痿证鉴别。

辨证论治:痹证有新久虚实之异,偏风、偏寒、偏湿、偏热的不同。病证分为实痹、虚痹两大类。实痹 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顽痹。虚痹 气血虚痹,阳虚痹,阴虚痹。

良方分析:方中黄芪、当归、独活、桂枝补气养血,温阳通络为君药;炙黄芪、人参补气,白芍、生地滋阴补血,羌活、秦艽祛风寒湿邪止痛,麻黄、川芎散寒湿,温通经脉,共为臣药;防风驱风,茯苓、苍术、薏苡仁、白术祛湿健脾,桑寄生、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共为佐药;牛膝、甘草引经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气养血,温通经络,除痹止痛之功。使风寒湿得除,气血得充,肝脾肾得补,诸证自瘥矣。临床应用要在良方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