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郁证
1.古今论治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症状。郁字有积、滞、蕴结等含义,本篇着重阐述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一类郁证。
《内经》没有郁证的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在《内经》里,还有较多的关于情志致郁的病机方面的论述。《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存,故气结矣。”《灵枢·本神》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本病论》曰:“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里,有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证候。该书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正确地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存,故结于内。”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金元时期,开始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种独立的病证来论述。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并说“气血冲和,方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气、血的郁滞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病机变化。朱丹溪并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丰富了中医学对郁证的认识和治疗内容。明·王履《医经溯洄集》列有《五郁论》的专篇,认为“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折之之法,固可扩焉而充之矣。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明确指出,感受外邪及情志郁结都可以致郁,非独立五运之变才会引起郁证,因此治疗方法上也应作相应的扩充。明·虞抟《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作为病证名称。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及《丹溪心法·六郁》为主要依据,所论郁证包括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的广义的郁。该书说:“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自明代以后,所论的郁证虽然仍包括外感致郁及情志致郁在内,但已经逐渐地把情志所引起的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明·徐春甫《古今医统·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明确指出郁证的病因是七情不舒,并深刻认识到郁久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孙一奎《赤水玄珠·郁门·郁》说:“有素虚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似虚证,先当开郁顺气,其病自愈。”指出了体质素虚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张景岳对郁证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景岳全书·郁证》说:“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将五气之郁称为因病而郁,将情志所致的郁,称为因郁而病。现代所称的郁证即是指因郁而病的情志之郁。在情志之郁中,张景岳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张氏认为,情志活动中的恼怒、思虑、悲忧等精神因素,在郁证的发病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张氏并对治疗郁证的方药做了比较详细的归纳、补充。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对六郁间的关系也有所论述,谓“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王清任总结其临床经验,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项下强调说:“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对于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郁证作出了贡献。由上述可知,《内经》有情志致病病机的较多论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最早论述了属于郁证范围的脏躁、梅核气两种病证的辨证论治。对郁作专篇论述于《丹溪心法》。而把郁证作为病证名称则首见于《医学正传》。中医学所说的郁,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此。狭义的郁,是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即以情志之郁为主要内容。
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其中尤以神经衰弱即癔病为多见。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器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湿、热、食、痰也。”说明了机体的“脏气弱”,是郁证发病内在因素。①忧思郁怒,肝气郁结: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思郁虑,愤懑恼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这是郁证的主要病机。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使血液的运行不畅,甚至发生瘀血阻滞,则形成血郁。若气郁日久化火,则会发生肝火上炎的病变,而形成火郁。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于脏腑、经络,凝聚成痰,则形成痰瘀。郁久耗伤阴血,则可导致肝阴不足。②忧愁思虑,脾失健运:由于忧愁思虑,或长期伏案思索,使脾气郁结;或肝气郁结之后横逆侮脾,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使脾的消磨水谷及运化水湿的作用受到影响。若脾不能消磨水谷,必致食积不消,而形成食郁;若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则形成湿郁;若水湿内聚,凝为痰浊,则形成痰郁。久郁伤脾,饮食减少,气血生化乏源,则可导致心脾两虚。③情志过极,心失所养:由于所愿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睦,遭遇不幸,忧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损伤心神,心失所养而发生一系列病变。若伤心气,以致心气不足,则心悸、短气、自汗;耗伤营血以致心血亏虚,则心悸、失眠、健忘;耗伤心阴以致心阴亏虚,心火亢盛,则心烦、低热、面色潮红,脉细数;心神失守,以致精神惑乱,则悲伤哭泣、哭笑无常等多种症状。心的病变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灵枢·口问篇》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综上所述,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郁证初病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经久不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不同病变。《类证治裁·郁证》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临床上,虚实夹杂,以及初起即因耗伤脏腑的气血阴阳而表现为虚证者,亦较多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郁证的诊断要耐心细致询问病史,深入了解和观察症状,对正确诊断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临床症状,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气郁症状,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各种郁证所共有,是诊断郁证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继发其他的郁滞,则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如血瘀: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心痛,嘈杂吞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溏腹泻;痰郁:兼见脘腹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苔腻。虚证则兼有相应的虚证症状。而脏躁发作时出现的精神恍惚,悲哀哭泣,哭笑无常,以及梅核气所表现的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具有特异性的症状,对诊断郁证中的这两种证候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三是性别,郁证多发生于青中年女性。鉴别诊断:与阴虚喉痹相鉴别:郁证中痰气郁结形成的梅核气一证,以咽中如有物梗塞,要注意和阴虚喉痹鉴别。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阴虚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等引起发病,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常咯出藕粉样痰块,咽部症状与情志波动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易于加剧。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尚应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如上所述。噎膈则多发于老年男性,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逐渐加重,《证因脉治·噎膈论》说:“内伤噎膈之症,饮食之间渐觉难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渐至每食必噎,只食稀粥、不食干粮。”日久则因疾病的影响及饮食少进而形体消瘦。与癫狂相鉴别:郁证中的心身惑乱所致的脏躁一证,有精神恍惚,大笑大哭,哭笑无常等表现,要与癫狂相鉴别。《张氏医通·神志门·悲》说:“凡肺燥悲愁欲哭,宜润肺气、降心火为主……若作癫疾用金石药则误矣。”脏躁多发于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狂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证治准绳·癫狂病总论》说:“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哭,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
【辨证论治】要辨别受病的脏腑及六郁的不同: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虽然与三脏都有关系,但在治疗时应辨清是否兼有血、火、食、湿、痰诸郁,即要分清楚六郁。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虚证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心失所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均为心的病变,其次是肝、脾、肾的亏虚。还要辨别证候的虚实:郁证中的虚实同样是指邪气实和正气虚两个方面。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滞、痰结等属实。而心失所养,脾失健运,肝阴不足等属虚。也有一些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如既有肝气郁滞,又有脾虚不运的症状。历代医家对郁证的分类不太一致,自朱丹溪之后,按郁证引起的主要病变而以六郁分类者为多。但亦有按病因中以何种情志所伤为主,结合临床症状而分者。《景岳全书·郁证》分为怒郁、思郁、忧郁三种。《证治汇补·郁证》又有五脏之郁之分。《类证治裁·郁证》有思郁、忧郁、悲郁、怒郁、恐郁等,并结合损伤脏腑而分为多种郁证。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将古医籍对郁证的分类,根据常见的证候,结合损伤脏腑与主要病变分为:①肝气郁结,治宜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药柴胡疏肝散。②气郁化火,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药丹栀逍遥丸。③血行郁滞,治宜活血化瘀,理气解郁;方药血府逐瘀汤。④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方药半夏厚朴汤。⑤心阴亏虚,治宜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⑥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归脾汤。⑦肝阴亏虚,治宜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方药杞菊地黄丸。⑧心神惑乱,治宜甘润缓急,养心安神;方药甘麦大枣汤。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郁证的预后一般良好。针对具体情况,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对本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受到精神刺激后,病情常有反复或波动,易使病程延长。郁证中之病程较短,情志致病的原因得以解除者,通常郁证可以治愈;病程较长,情志致病的原因未能解除者,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在预防护理方面,要适当加强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预防郁证的重要措施。要做好精神治疗工作,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类证治裁·郁证》说:“然以情病者,当以理谴以命安,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木无能为挽矣。”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柴胡9g,香附12g,枳壳12g,川芎15g,苍术15g,陈皮15g,山栀子9g,神曲10g,白芍15g,浮小麦50g,大枣6g,甘草9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肝气郁结者加厚朴10g,茯苓15g,砂仁6g(后下);气郁化火者加牡丹皮9g,当归6g,白术15g;血行郁滞者加桃仁10g,红花10g,当归6g;痰气郁结者加法半夏10g,茯苓15g,生姜12g;心阴亏虚者加人参15g(先煎),炒酸枣仁25g,五味子12g;心脾两虚者加人参15g(先煎),炙黄芪35g,当归6g。肝阴亏虚者加枸杞子15g,菊花9g,石决明25g(先煎);心神惑乱者加当归15g,生地25g,珍珠母25g(先煎)。②症状加减 若胁肋胀满疼痛者加郁金9g,青皮6g;若嗳气频作,胸脘不舒者加代赭石25g(先煎),法半夏12g;食滞腹胀者加焦山楂9g,炒鸡内金9g;若腹胀腹痛腹泻者加乌药12g,薏苡仁25g;若胸胁刺痛,舌质瘀点、瘀斑者加丹参20g,红花6g;若纳差,胀满者加砂仁6g(后下),茯苓15g;若口苦,便秘者加龙胆草15g,生大黄6g(后下);若口苦,嘈杂吞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1g;若头痛目赤者加菊花9g,钩藤10g(后下);若烦热胁痛,胃脘灼热,反酸者加青皮9g,牡丹皮12g;若胸胁刺痛,胃纳差,脉弦涩者加桃仁10g,红花10g;若胸脘痞满,嗳气,舌苔腻者加佛手15g,白梅花15g;若烦躁,舌红,苔黄者加竹茹6g,黄芩12g;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苦咽燥者加麦冬15g,黄连6g;若心烦不眠,心悸腰酸者加玄参15g,炒酸枣仁35g,黄连6g;若头痛者加白芷10g,白术15g;若少气懒言,自汗,心悸,不眠者加炙黄芪36g,当归6g;若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生地35g,钩藤10g(后下)。③靶点加减 镇静和催眠药选用酸枣仁、五味子、灵芝、茯神、钩藤、白蒺藜、蔓荆子、山栀子、莲子心、琥珀、珍珠、朱砂、牛黄、磁石、龙骨、首乌藤、柏子仁、合欢皮、浮小麦、龙眼肉、天竺黄、石菖蒲;抗痉厥药选用羚羊角、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南星、钩藤、灵芝、天麻、石菖蒲、珍珠母、天竺黄;镇痛药选用延胡索、细辛、桂枝、汉防己、白芷、吴茱萸、徐长卿、蔓荆子、藁本、薄荷、秦艽、豨莶草、臭梧桐、南五加皮、甘松、乳香、没药、青风藤、怀牛膝、独活、威灵仙、王不留行、秦皮、白屈菜、山慈菇、檀香、刺猬皮、狗脊、千年健、鸡骨草、鸡血藤、伸筋草、络石藤、茜草、九香虫、凌霄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药选用人参、五味子、茶叶、黄芪、党参、太子参、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白芷、马钱子、艾叶、薄荷、连翘。
3)用法及疗程:每日一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服1~2个疗程。然后将汤剂改为散剂,每次6g,每日服3次;14天为1个疗程,服2~4个疗程。
4)按语: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症状。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一类郁证,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其病机为忧思郁怒,肝气郁结,忧愁思虑,脾失健运,情志过极,心失所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郁证的诊断要耐心细致询问病史,深入了解和观察症状。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气郁症状,是诊断郁证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继发其他的郁滞,血瘀,火郁,食郁,湿郁,痰郁。而脏躁,梅核气具有特异性的症状。郁证须与阴虚喉痹,与噎膈,与癫狂鉴别。
辨证论治:要辨别受病的脏腑及六郁的不同: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虚证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肝、脾、肾的亏虚。根据常见的证候,结合损伤脏腑与主要病变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阴亏虚,心神惑乱。
良方分析:柴胡、香附以疏肝行气解郁,为君药;枳壳以行气开胸,宽中除胀,川芎以行气活血止痛,苍术以健脾运湿,陈皮以理气和胃,山栀子以清热泻火,神曲以消食和胃,共为臣药;白芍以柔肝止痛,浮小麦以养肝补心,除烦安神,大枣以益气和中,润燥缓急,共为佐药;甘草以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理气开郁,清热除烦,滋阴安神之功效。临证应用时,在锦秘良方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就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