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疗法
1.中医对月经周期的认识:月经是妇女的生理特点之一,14岁左右到49岁左右,每月一次排出经血。《内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月经周期中医分4期。①行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血海满盈后在肾气作用下而下泄,定时排出,即为月经,此时冲任胞宫气血半虚半实。②经后期:月经周期的第4~14天,经血来潮后,阴血耗损,新血尚未及时充盈,冲任胞宫气血偏虚,精血初始滋长。③经间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此阶段精血逐渐恢复,肾精进一步发展充实,冲任胞宫逐渐恢复充盛,前人将此期称为“蕴期”(即氤氲),或称之为“真机……的候”等。④经前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此期气血汇集冲任血海胞宫,气血偏实,肾精充盛,有利胎孕。
2.西医对月经周期的认识:西医将月经期分为排卵期、行经期作为月经周期的区分点,则由月经来潮第1天至排卵期为14天,由排卵期至下一次月经周期的月经来潮第1天,亦是14天。这种严格的时间周期规律,对认识月经周期分期有帮助。西医对月经周期的认识有三个方面。①卵巢的周期变化:行经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13天左右,是卵泡逐渐成熟时期;至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排卵;排卵后到月经周期的第22天,黄体形成,并于第22天黄体发育达最高峰,为成熟黄体。月经周期第23天左右,黄体开始萎缩,最后衰退,衰退后月经来潮,整个黄体形成至衰退的全过程需12~16天,平均14天。以上过程,以排卵日和月经来潮日为界,排卵后至月经来潮这一段时期为黄体期,月经来潮后至排卵这一段时间为卵子成熟期。卵巢变化与生殖关系密切,故对不孕妇女的治疗应参考卵巢周期变化选定方药,择时给药。②女性激素的周期变化:女性激素包括雌激素与孕激素2种。雌激素主要是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而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它们的发育,两者有协同作用。雌激素促进子宫的收缩、输卵管的蠕动、子宫黏液分泌,使子宫内膜增生等。孕激素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雌激素——随着卵泡逐渐成熟,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高峰,排卵后分泌减少,在月经第22天左右黄体成熟,形成又一较前高峰均值低的高峰,黄体萎缩时,该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最低水平。孕激素——排卵后孕激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月经第22天黄体成熟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恢复到排卵前的水平。③子宫内膜组织学的周期变化:子宫内膜组织学的周期变化主要分4期。A.增生期: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现象,为增生期,指月经干净后至排卵前这一段时间。增生早期在月经周期的第5~9天,增生晚期在月经周期的第10~14天。B.分泌期:子宫内膜有分泌现象时为分泌期,在排卵后1~10天(月经周期第15~24天)为分泌期。分泌早期在月经15~19天,即排卵后1~5天,分泌晚期在月经第20~24天,即排卵后6~10天。C.月经前期:月经来潮前一段时间,为4天左右。此期在月经周期第25~28天,即排卵后11~14天。在月经开始前4~24小时,内膜已有断裂现象,血液流出。D.月经期:在月经周期1~4天,主要变化为内膜的出血与脱落,经血流出。卵巢、雌激素、子宫内膜三者周期变化是同步进行的,这种同步关系是以卵巢变动为始动因素,雌激素是媒介物质,子宫内膜是从动部位。三者活动协调,才能出现女性月经周期,可以妊娠生育。因此闭经不孕、月经周期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上述三种周期变化有失同步是病理之一。应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时要注意三者同步关系。
3.月经周期节律应用:中医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及月经病以来,为月经病、不孕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妇女经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先后不调、功能性不孕症的疗效得到了提高。且治疗方法、用药灵活。
1)据卵巢周期变化施治。①经后期(卵泡期):治宜滋补肝肾,佐以调养气血,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药用何首乌、当归、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续断、黄芪、党参、白芍等。促进卵泡成熟。②经间期(排卵期):治宜温肾壮阳通络,佐以活血化瘀。以促卵子突破卵泡而排出。药用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阿胶、鹿角胶、菟丝子、续断、当归、熟地、黄芪、泽兰、丹参、王不留行等。③经前期(分泌期):治宜温肾暖宫。药用附子、菟丝子、肉苁蓉、锁阳、熟地、当归、山药、党参、茯苓、枸杞子、香附、桂枝、覆盆子等。④行经前(行经前):治宜活血调经。药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益母草、香附、泽兰、月季花等。以上药量要依据辨证进行组方调配。
2)据月经周期阴阳变化施治。此法以中医阴阳学说为指导,据月经周期阴阳转化、阴阳消长状况施治。①阴阳转化期施治:A.行经(阳转阴)期调治。分二时,共5~7天。初时,1~2天,理气调血。药物:香附9g,青皮、陈皮、乌药、姜黄各6g。中末时,3~5天,滋阴消瘀。药物:当归、赤芍、白芍、山药、生地、丹皮、泽泻各10g,山楂6g,益母草15g。B.经间(阴转阳)期调治。分三时,共3~5天。初时,滋阴为主,佐助阳,兼调血。药物:当归、赤芍、白芍、山药、生地、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各10g,红花6g。中时,调血通络为主,佐以补肾。药物:当归、赤芍、丹参、泽兰、续断各10g,红花6g,茺蔚子15g。末时,阴阳并补,偏于补阳。药物:龟板15g,丹参、枸杞子、女贞子、山药、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淫羊藿各10g。②阴阳消长期施治:A.经后(阴长)期调治:分三时,共7~10天。初时,滋阴养血。药物:当归、白芍、山药、生地、丹皮、茯苓、泽泻、焦山楂、怀牛膝、旱莲草各10g,女贞子15g。中时,滋阴养血,佐以补阳。药物:初时药加续断、菟丝子各10g,巴戟天6g。末时,滋阴补阳,阴阳两补。药物:女贞子15g,旱莲草、山药、生地、续断、菟丝子、覆盆子、韭子各10g。B.经前(阳长)期调治:分三时,共12~14天。初时,养血补阳。药物:当归、白芍、山药、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肉苁蓉各10g。中时,补阳疏肝。药物:初时药物加巴戟天9g,柴胡5g,荆芥6g,紫河车10g。末时,补阳疏肝,理气调经。药物:初时药物加巴戟天、香附各9g,郁金、青皮、陈皮各6g,紫河车、丹参各10g。
3)辨证施治,以型定时周期用药法:辨证施治是中医特色之一,分型则是将某类相同病机所产生的证候进行概括,便于立法施治。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分型,用药及服药时间亦不同。以不孕症的治疗分型为例:①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气调经。方用《备急千金药方》中的瓜蒌散合逍遥散化裁,服药时间宜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每日1剂,连服3~7天。②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服药宜在月经开始来潮时,每日1剂,连服3~4剂。③宫寒型:治宜温宫散寒,养血调经。方用温经汤,服药宜在月经过后2周开始,每日1剂,连服3~5剂。④血热型:治宜清热凉血,佐以调经。方用清经散加减,服药宜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每日1剂,连服3~5剂。⑤肾虚型:治宜养血补肾。服用四物汤加续断、菟丝子、山萸肉、桑寄生、杜仲、阿胶等,服药宜在月经过后,每日一剂,连服4~6天。⑥气血虚弱型:治宜益气养血,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每日一剂,服药时间及剂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