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少阳病提纲
第九十九条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二)少阳病治禁
第一〇〇条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三)少阳病传变、预后和欲解时
1.少阳病传变及预后
第一〇一条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1)故也[269]。伤寒三日,三阳未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70]。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271]。
注释:(1)阳去入阴:即去表入里之意。
2.少阳病欲解时
第一〇二条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1)[272]。
注释:(1)从寅至辰上:指寅、卯、辰三个时辰;即从3时至9时。
(四)少阳病证
1.小柴胡汤证治
第一〇三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1),胸胁苦满(2),嘿嘿(3)不欲饮食,心烦喜呕(4),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96]。血弱气尽(5),腠理(6)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7),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26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8),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99]。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于小建中汤;不差者[100]。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9),胸胁满不去者[229]。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10)。必有表,复有里也(11)。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12)。假令纯阴结(13),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14)。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15),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6)[148]。设胸满胁痛者[37]。太阳病,过经(17)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103]。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104]。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18),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231]。呕而发热者[37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394]。小柴胡汤主之[96]。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注释:(1)往来寒热:是发热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寒热来去交替,恶寒后发热,发热后恶寒。(2)胸胁苦满:苦作动词用,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的感觉。(3)嘿嘿:形容词,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的意思。(4)喜呕:有呕意而不吐,总以一吐为快,但不一定有吐的情况。(5)血弱气尽:气血不足、正气虚弱的意思。(6)腠理:皮肤、肌肉之纹理。(7)邪高痛下:邪高指邪在上焦,痛(一作病)下是指病邪渐传入下部。(8)蒸蒸而振:蒸蒸,内热貌;气从内达,邪从外出,即发生振慄之状,是形容战汗的现象。(9)小便自可:即小便还能正常的意思。(10)阳微结:热在里而大便硬,叫阳结;本条有大便硬,但又有头部出汗和微恶寒的表现,说明热结尚浅,故称“阳微结”。(11)必有表,复有里也:是说“阳微结”有表证也有里证。伤寒五六日,微恶寒(应尚有发热,不言发热是省文),是表证尚在;心下满,口不能食,大便硬,是热结于里而不外达;头汗出是郁热上越;脉细者,缘里热伤及阴津也。以上症状,有表证也有里证,故曰“必有表,复有里也”。(12)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上文说的脉细,是里证的脉象,而这里是说如果出现沉脉,也说明病邪在里。而头汗出加之发热、微恶寒等症状,却是尚有轻微表证的表现。(13)纯阴结:大便硬而没有表证,表现为身体重、不能食、脉象沉迟等,故称“纯阴结”。(14)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是说“阳微结”虽有手足冷等疑似少阴病的症状,但还有发热、微恶寒、头汗出的表证存在,此时即使出现类似少阴病的沉紧脉,也不可误认为少阴病。(15)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病阴寒内盛,不应有汗出之症;本证见阳上越的头汗出,可知并非少阴病(按:少阴病亦有头汗出之时,但与本证有虚实之别)。(16)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是说“阳微结” 证服小柴胡汤后应表邪得解,胃气因和,津液得下,大便遂通;若服药后还感到身体不爽,这是里热未除,设法使大便通畅就好了。(17)过经:病传他经。(18)腹都满:作腹部满解。
2.小柴胡汤禁例
第一〇四条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1)。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2)与也,是谷者哕(3)[98]。
注释:(1)后必下重:大便时有肛门下坠感。(2)中:适当,当。(3)哕:即呃逆。
(五)少阳病兼变证
1.少阳病变证治则
第一〇五条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
2.柴胡桂枝汤证治
第一〇六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1),微呕,心下支结(2),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3)。
注释:(1)支节烦疼:支节,谓四肢关节;烦疼,疼痛之甚意。(2)心下支结:心下满闷如有物支撑。(3)作半剂:即作一半剂量。
3.大柴胡汤证治
第一〇七条 太阳病,过经(1)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呕不止,心下急(2),郁郁(3)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与大柴胡汤主之[103]。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注释:(1)过经:邪离本经,传入他经,名曰过经。(2)心下急:即胃脘部拘急不舒,或疼痛的感觉。(3)郁郁:郁闷心烦之意。
4.柴胡加芒硝汤证治
第一〇八条 潮热(1)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臣亿等谨按(2)。
注释:(1)潮热:发热定时增高,如潮水之至;潮作有时。(2)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方中无芒硝。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
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
第一〇九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
第一一〇条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7.热入血室证
第一一一条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1)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2)也。当刺期门(3),随其实而取之[14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
语,如见鬼状(4)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5),必自愈[145]。
注释:(1)经水:即月经。(2)血室:指胞宫(子宫)而言。对血室的含义,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方有执、成无己认为血室是营血停留之所,经血集会之处,也就是冲脉;柯韵柏认为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张景岳认为:“子户者,即子宫也,假名子肠,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血室。” 张景岳的说法较为中肯,且张仲景在原文中一再强调“妇人中风”“夫妇伤寒”“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可见热入血室为妇人独有之病,与其生理特点密切相关,故今从景岳之说。(3)期门:肝经之募穴,在乳中线上、乳头下二寸,当第六肋间隙取之。(4)如见鬼状:是精神瞀乱的幻觉,即精神错乱。(5)上二焦:此指上、中二焦。
(六)合病与并病证
1.合病证
1)太阳阳明合病
①麻黄汤证
第一一二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1),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注释:(1)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同时出现症状,谓之合病。
②葛根汤证
第一一三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1),葛根汤主之[32]。
注释:(1)下利:即腹泻。
③葛根加半夏汤证治
第一一四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太阳少阳合病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治
第一一五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3)三阳合病
第一一六条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1),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注释:(1)上关上:脉长直,从关部直上寸步。
2.并病证
1)太阳阳明并病
第一一七条 二阳并病(1),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2)者,阳气怫郁(3)在表,当解之、熏之(4)。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5),不知痛处,乍(6)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7),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
注释:(1)二阳并病:“二阳”指太阳与阳明;“并病”指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复起。此之“二阳并病”是太阳病未罢而阳明病又起。(2)面色缘缘正赤:缘缘,连绵不断之谓;面色缘缘正赤,即满面持续通红。(3)怫郁:《说文》“怫,郁也”;怫郁,即郁滞不通之意;此处指阳气被外邪所抑郁。(4)解之、熏之:解之,指发汗解表;熏之,指以药熏蒸取汗。(5)躁烦:烦为心胸烦闷,躁为躁扰不安。本论中烦、躁 二字概念各别,正如成无己所言:“烦也,躁也,有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故一般认为“躁烦”重而“烦躁”轻,但本条之“躁烦”仍当烦躁解释为妥。(6)乍:一会儿,有时。(7)但坐:但,只是;坐,责,归咎;但坐,只是归咎。
2)太阳少阳并病
第一一八条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1)第一间、肺俞(2)、肝俞(3),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日
语不止,当刺期门(4)[142]。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150]。
注释:(1)大椎:督脉经穴,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间。(2)肺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第三、第四胸椎棘突间,在中线外旁开一寸五分处。(3)肝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第九、第十胸椎棘突间,在中线外旁开一寸五分处。(4)期门:足厥阴肝经募穴,在乳头直下二寸,当第六肋间隙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