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气血旺衰节律及应用

(五)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气血旺衰节律及应用

1.旺衰节律:十二时辰是将昼夜分成十二个时间段,每段以十二地支名称命名之。十二个时辰与24小时对应:子时(23—1时),丑时(1—3时),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13—15时),申时(15—17时),酉时(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十二经脉脏腑: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气血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有流动性,气血通过经络流动到机体各部,灌注营养脏腑、四肢百骸,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流注某经脉脏腑时,则为功能旺盛时,否则就处在功能减退时,一日之中有一个时辰为气血流注最不足,即处于最衰时。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旺衰节律:手太阴肺经寅时旺,申时衰;手阳明大肠经卯时旺,酉时衰;足阳明胃经辰时旺,戌时衰;足太阴脾经巳时旺,亥时衰;手少阴心经午时旺,子时衰;手太阳小肠经未时旺,丑时衰;足太阳膀胱经申时旺,寅时衰;足少阴肾经酉时旺,卯时衰;手厥阴心包经戌时旺,辰时衰;手少阳三焦经亥时旺,巳时衰;足少阳胆经子时旺,午时衰;足厥阴肝经丑时旺,未时衰。其经脉时辰相配用五行学说不能完全解释。可依据《灵枢·经脉》关于十二经脉脏腑交接贯通的结构学说和十二时辰的排序,在确立肺与寅时的关联后依序确立,此即十二经脉脏腑昼夜旺盛节律内容。此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旺衰节律最早见于明·高武的《针灸聚英》一书。

2.十二时辰经脉脏腑气血旺衰节律应用:临床运用时可根据疾病发作或加重的时间,判断病变的脏腑和虚实性质,以进一步确立施治的时间。①病变表现以某一脏(腑)为主,且病症出现的时间性与这一脏(腑)所对应的时辰相符合,或者病症表现涉及经脉、症状所对应的时辰出现或加重,提示是与该时辰相对应的脏腑经脉病变。赵玉哲对咳嗽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定时咳嗽的病例中有半数以上发生于晨即寅卯二时,此时为气血流注肺、大肠两经之时,肺、大肠经气血旺盛时,与病邪相搏,故易于此时发作。还有辰巳时(上午)眉棱骨疼痛,因为辰时脾胃经气血旺盛时,便可认为病症与脾胃经有关,采用调理脾胃法可奏效。②病变被确立与某脏经脉有关时,用药时间可根据该节律所提示的某脏腑经脉气血旺衰时间择定。如肾病者可嘱其在酉时(17—19时)服药,脾胃病者可选择辰巳时(7—11时)用药等,疗效较好。③临床症状很难判断其属于何经脉脏腑时,可凭其发病时间确定病位,常用于疑难杂证的诊断。如孟景春教授治一夜半大腹奇胀者,该患十几年来四处求医未效。教授分析其病发丑时,病本是在肝脏,用养血柔肝、补脾虚的方药2剂,腹胀消除。④该节律对脏腑经脉气血不足、功能衰减时间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前面所介绍的在脏腑经脉旺盛后的第六个时辰。如心旺于午时,衰于子时;胃旺于卯时,衰于酉时等,多用于给药择时。一种是指紧随该脏经脉旺盛后的下一个时辰为衰时。如心旺于午时,衰于未时;胃旺于卯时,衰于辰时等,多用于针灸择时(如纳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