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治疗药的研究与应用
湿邪导致的疾病,临床治疗难度很大,西医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湿病效果颇佳。
1.温阳化湿之药
湿伤阳,并寒邪侵犯,故为寒湿之病。①狗脊,性味苦甘温;乃治腰膝强直,周痹寒湿之要药,专利老人。②威灵仙,性味辛温;治寒湿之病,使四肢轻健,手足温暖,又善治寒湿瘙痒。③秦艽,其性味辛温;治寒湿疼痛,用之令人四肢轻健,手足温暖,善治寒湿风邪瘙痒,称风药中润品,散药中补品,且能活血荣筋。④石菖蒲,其性味辛苦温;治寒湿,风寒湿痹,取温苦,可利气通窍,疗湿邪用量10g为宜。
2.苦寒燥湿之药
湿邪容易伤阳化热,苦寒药能燥湿清热。①黄连,性味苦寒;黄连之苦寒清热皆知,而燥湿作用鲜为重视,其药燥湿,对湿热效果更佳,无热亦可用,对饮食不佳、便溏、腻苔都有很好的疗效。②苦参,性味苦寒;治湿疮、湿疹、皮肤瘙痒、疥疮、阴道瘙痒等,适当配伍效果颇佳,疗失眠,兼有湿邪之功更妙。③苍术,性味苦温;是燥湿的代表药,燥湿之力仅次于草果与草豆蔻,且上中下之湿皆能应用,其发汗、燥中焦之湿功能最大。佐黄柏可行下焦之湿。
3.芳香化湿之药
①藿香,性味辛香温;是芳香化湿的代表药,治疗湿浊中阻之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痹阻,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能开胃口、进饮食,用于口臭、口淡、口甜、饮食不香,用量10g为宜,大量反由香变臭。②白豆蔻,性味辛温;治疗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胸腹胀满,食少无力,寒湿阻滞的呕吐最为适宜。③砂仁,性味辛温;治疗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④佩兰,性味辛平;治疗湿阻中焦之证。白豆蔻、砂仁、佩兰的剂量不宜过大。
4.淡渗利湿之药
湿浊之邪药有出路,有“故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①海藻,性味咸寒;知道海藻者只知其能软坚散结,却不知其有消痰利水,化痰之功;痰、饮、水、湿异名同源,有“下十二水肿”,利水除湿而消肿,用量15~20g为宜。②泽泻,性味甘辛寒;主风寒湿痹,消水、利水除湿,较猪苓、茯苓为好,有载“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阴汗而止虚烦,主小便淋漓为仙药,治水病湿肿为灵丹”。
5.温阳驱湿之药
“湿为阴邪,非温不解”。①表湿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汤驱之。②里湿可下者附子合细辛、大黄驱下。③中湿者附子合白术以温燥脾运。
概言之,湿邪致病,依证选用上述五个方面的药物,放在辨证施治的方药之中。若疗效不佳,采取在辨证论治方药基础上,先选加辛温芳化的白豆蔻、砂仁;不效,次用苦温燥湿的苍术、厚朴、法半夏;不效,再配温热烘湿的干姜、细辛、桂枝;不效,最后湿固不动的启用附子。这样一个原则为稳妥治疗湿邪致病的原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