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小便不禁
1.古今论治
遗尿,是指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疾病,也称尿床。小便不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病证。在临床上,遗尿多见于素禀不足之儿童,小便不禁多见于老人、妇女及病后,总因脏器虚弱,气化不固;或湿热瘀血内阻,引起膀胱失约而发病。凡以神志昏迷为主要症状而伴随尿失禁,古称“失溲”“失溺”,也有称为“遗尿”的,不是本证范围。
遗溺在《内经》有记载,《素问·宣明五气论》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咳论》曰“膀胱咳状,咳而遗尿”;《灵枢·本输》曰“虚则遗尿,遗尿则补之”。不仅认识到遗尿的病位在膀胱,病性多属虚,还指出补法为一般治疗原则。《诸病源候论·尿床候》,有遗尿的明确的概念,认为:“夫人有于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也。”又《小便病诸候》说:“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进一步认识到遗尿与禀赋素质有关,且病机多属阳虚阴盛,膀胱虚冷。《诸病源候论》专立“小便不禁候”说:“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说明遗尿与小便不禁虽然都是下焦虚寒,但强调了小便不禁与肾气虚的密切关系。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在列诸治法时,把遗尿、小便不禁、尿床并列为名,应用了方剂、针灸、外治等,大大丰富了治疗方法。宋《太平圣惠方·治遗尿诸方》明确提出“治遗尿恒涩”的原则,在《内经》温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收涩一法。唐宋医家注重温补与收涩的治法,主要是从下焦虚冷立论。值得一提的是,《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指出下焦蓄血、心肾不交亦可引起小便不禁。并提出遗尿和尿床的不同概念。认为“出而不禁为之遗尿;睡里自出,为之尿床”。治疗所说的遗尿实际就是小便不禁。金元诸家,多循《内经》与《诸病源候论》之说,惟朱丹溪认为,小便失禁有“属热属虚”和“虚热虚寒”(《丹溪心法·小便不禁》)之分,对其病机的认识有所发挥。明·王纶《明医杂著·卷三·小便不禁》总结前人经验,归纳遗尿、小便不禁的病因病机有虚寒、火邪、血少、气虚等,并论述说:“小便不禁或频数,古方多以寒,而用温涩之药。殊不知有属热者,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来也。”《赤水玄珠》提出湿热之说。《证治准绳》提出其病位涉及肺、肾、肝、膀胱。到了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闭癃遗尿》中阐发《内经》关于督脉生病为遗尿,肝所生病为遗尿之旨,说“小便不禁,虽膀胱见症,实肝与督脉三焦主病也”;尤其强调“治水必先治气,治肾必先治肺”的论点,颇有见解。至此,遗尿、小便不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渐趋完备。
本病范围包括小儿或成人遗尿,以及西医的神经功能紊乱和泌尿系统病变所致之小便不禁。
【病因病机】①五脏虚弱:《类症治裁·闭癃遗溺》说“夫膀胱仅主藏尿;主出溺者,三焦气化耳”。因此,尿自遗与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肾的功能有关。肺主气,能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肺虚治节失司,则膀胱不约。脾主运化,职司转输水液,如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水液无制而自遗。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寒,不能温化水液而尿自遗。足厥阴肝经及督脉循阴器,系廷孔(即尿道口),若督脉虚衰,失于固摄,不能约束膀胱和尿道;肝气不调,疏泄失司,均可尿自遗。此外,当心气亏损或心肾不交时,亦可发生遗尿或不禁。如《奇效良方·遗溺失禁》说:“盖心属火,与小肠为表里,二气所以受盛,是为传送;又肾属水,合膀胱为表里,膀胱为水之府,水注于膀胱,而泄于小肠,实相交通也。若心肾气弱,阴道衰冷,传送失度,必遗尿失禁。”五脏虚损的原因,主要有劳伤、忧思等,损伤肝脾肺,房劳伤肾,病后气虚,老年肾亏,而其中肾与膀胱虚冷是致遗尿、小便不禁的重要原因。②湿热下注:湿热蕴结,下注膀胱,膀胱失约,也可导致尿自遗。如《医学六要·遗尿》说“亦有下部湿热大盛,迫水妄行者,其人必嗜酒”。即指此种病机而言。③下焦蓄血:各种原因产生之瘀血,积于膀胱,阻于尿道,而致脬气不固,故尿自遗。正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说:“下焦蓄血,其与虚劳内损,则便溺自遗而不知。”因产后损伤而致小便不禁者,亦属膀胱瘀血范畴。如《类证治裁·闭癃遗溺》说:“产者不顺,致伤膀胱,或收生不慎,损破尿脬,皆能致小水失禁也。”概而言之,遗尿,小便不禁的主要病因病机,在内伤方面有肺虚不能化气,则膀胱不约;脾虚中气下陷则尿自遗;肾虚不能温化水液而尿出不知;心气不足,小肠传送失度而尿自出;肝经疏泄失司,不能调节尿道之开启而遗尿。五脏虚损均可产生遗尿,小便不禁,而其中肾与膀胱虚寒为最主要的原因。外感方面有湿热大盛,迫水妄行。此外,下焦蓄血亦可遗尿,小便不禁。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凡三岁以上儿童,或成年人,在睡眠中小便自遗,或有梦自遗,醒后方知,均可诊断为遗尿。凡在清醒状态,小便随意地流出,即可诊断为小便不禁。包括咳嗽、喷嚏、行走、直立、心急、大笑、高声、惊吓时尿自出,以及老年体弱,产后小便不能自禁等,均属小便不禁。鉴别诊断:①与胞痹相鉴别 是属于内脏痹证之一。因胞痹也有小便不禁的症状,故应加以鉴别。胞痹是因风寒湿邪久客膀胱,气化失常所致。主要症状有少腹胀满,小便淋漓不尽,或有失禁,伴有关节疼痛,肢体重着,腰酸痛而活动不利等症。《张氏医通·小便不禁》说:“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此系热证,其证发热作渴,或时闭瀒,或时自遗,或阴挺不能约制。”②与膀胱咳相鉴别 属于咳嗽的一种,以咳嗽为主,在剧烈咳嗽时小便自遗。咳嗽痊愈后,尿自遗即消失。与尿不尽不难鉴别。
【辨证施治】遗尿与小便失禁以肾与膀胱虚寒为多见。睡中遗尿,多见于儿童,常随年龄增长,发育日趋健全而自愈;其至成年而不愈者,多与禀赋素弱或肺脾肾不足有关。成年人遗尿以女性较多见。小便不禁,多见于老人、病后体虚、产后损伤和虚劳病患者,多发生在白昼,且多见于女性。①下焦虚冷,治宜温肾固涩; 方药济生菟丝子丸。②肺脾气虚,治宜补肺健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③心肾亏损,治宜调补心肾; 方药寇式桑螵蛸散。④肾督不足,治宜补益肾督; 方药沈氏菟丝子丸。⑤湿热下注,治宜清利湿热; 方药八正散。⑥下焦蓄血,治宜活血化瘀,方药代抵挡丸。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一般来说,遗尿预后良好。小便失禁,则是虚劳等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其失禁的程度通常意味着疾病的轻重,其转归及预后当以原发病而定。遗尿、小便失禁,有原发病者,其预后见有关疾病。在治疗淋证等疾病时,过服利尿通淋药,有的会引起小便失禁,《医学六要·遗尿》说:“因先病淋,服利药太多,致溺不禁者,参芪大补为主,少佐熟附子。”可供临床参考。
2.锦秘良方
1)基本方组成:菟丝子15g,黄芪35g,山药30g,桑螵蛸12g,益智仁12g,乌药12,人参12g,肉苁蓉12g,续断12g,乌贼骨15g,煅龙骨25g,桃仁6g,滑石15g,山栀子3g,当归6g,甘草5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下焦虚冷者加补骨脂12g,鹿茸3g(先煎),肉桂3g(后下);肺脾气虚者加升麻5g,柴胡6g,白术15g;心肾亏损者加茯神9g,石菖蒲12g,远志6g;肾督不足者加狗脊12g,茯苓15g,枸杞子12g;湿热下注者加瞿麦12g,萹蓄12g,车前子6g;下焦蓄血者加川芎12g,赤芍9g,大黄3g。②症状加减 老年虚寒畏寒肢冷,尿自遗或不禁者加鹿茸5g(先煎),熟地25g,巴戟天9g;咳而遗尿、小便失禁者加炙黄芪35g,蛤蚧一对,五味子9g;阴虚火旺口疮小便赤者加生地15g,通草3g,淡竹叶3g;心肾不交而夜寐不安者加黄连6g,肉桂1个(后下),五味子6g;头昏眼花者加枸杞子15g,菊花6g,山萸肉9g;尿自遗溲赤而臭者加灯芯草3g,山栀子6g,大黄3g(后下);小腹胀满疼痛有包块者加红花9g,没药9g。③ 靶点加减 遗尿、小便失禁多为神经发育不全或神经调节失常,治宜补阴醒神调神,加补阴的女贞子15g,醒神的石菖蒲12g,调神的九香虫6g。临床应用疗效可靠。
3)用法与疗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饭前服,7天为1个疗程,服2~3个疗程。后将汤剂改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次饭前服,14天为1个疗程,服2~4个疗程。儿童取三分之二用量。
4)按语:遗尿多见于素禀不足之儿童,小便不禁多见于老人、妇女及病后,总因脏器虚弱,气化不固;或湿热瘀血内阻,引起膀胱失约而发病。凡以神志昏迷为主要症状而伴随尿失禁,古称“失溲”“失溺”,也有称为“遗尿”的,不是本证范围。本病范围包括小儿或成人遗尿,以及西医的神经功能紊乱和泌尿系统病变所致之小便不禁。
病因病机:①五脏虚弱;②湿热下注;③下焦蓄血。概而言之,遗尿,小便不禁的主要病因病机,在内伤方面有肺虚不能化气,则膀胱不约;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不能温化水液;心气不足,小肠传送失度;肝经疏泄失司,不能调节尿道之开启。而肾与膀胱虚寒为最主要。外感方面有湿热大盛,迫水妄行。此外,下焦蓄血亦可遗尿,小便不禁。
诊断与鉴别诊断:凡三岁以上儿童,或成年人,在睡眠中小便自遗,或有梦自遗,醒后方知,均可诊断为遗尿。凡在清醒状态,小便随意地流出,即可诊断为小便不禁。与胞痹、 膀胱咳进行鉴别。
辨证施治:①下焦虚冷;②肺脾气虚;③心肾亏损;④肾督不足;⑤湿热下注;⑥下焦蓄血。
锦秘良方是根据内伤五脏虚弱,外感湿热,导致肺失治节,脾气下陷,肾不温化,肝失疏泄,心虚小肠传送失度,下焦蓄血,影响膀胱固摄而遗尿,小便不禁。治宜益气固涩,疏肝利湿,活血清热。方药菟丝子补肾气,黄芪益肺气,山药健督脉脾气,为君药;人参、肉苁蓉、续断、益智仁、当归、乌药助君药补气疏肝为臣药;桑螵蛸、乌贼骨、煅龙骨固涩,滑石、山栀子、甘草、桃仁利湿清热,活血化瘀为佐使药。在临床应用主要是在辨证、症状、靶点等方面进行适当加减。特别是靶点用药,补阴的女贞子,醒神的石菖蒲,调神的九香虫等,临床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