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季用药与施治
人体状态对治疗影响很大,因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均需通过人体发挥作用。四季变化比较明显,人体受其影响,发生相应改变,故中医十分重视根据季节变化施治,以“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四季用药与施治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人体有偏寒偏热的波动,疾病发生时性质上有寒热偏重等周期特性,该法是依据四季寒热更替对人的影响制定的。其意为在寒冷季节用大寒药,炎热季节用大热药必须慎重。因为人体生理阴阳趋向是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人体在春夏阳热之季,则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病变多为热病伤阴,机体阴阳失调呈现出阴气虚而阳气盛;人体在秋冬阴寒之季,表现为人气在中,皮肤至,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病变多为寒邪伤阳,机体阴阳失调呈现的是阴气盛而阳气衰。温热药属动药,多损阴,主升发开泄;寒凉药属静药,多伤阳,主沉降收闭。春夏多用大热药,秋冬重用多用寒药则与时气及人体生理阴阳活动变化、病理阴阳失调特点相悖,结果非但病不能愈,还可导致不良后果。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就会产生温热药伤阴、寒凉药伤阳的变证。古代医家有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汉代张仲景提出:白虎汤在立夏后、立秋前可用。因为白虎汤属于寒凉之剂,秋后冬寒之际,人体阳气内收,用之则伤阳。李东垣主张冬不用白虎汤,易伤阳;夏不用小青龙汤,属辛温之剂,有阳损阴之虞。
2.春宜吐,春夏宜汗,秋宜下:汗、吐、下是三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季节变化影响,张仲景提出“春宜吐,春夏宜汗,秋宜下”等因季立法治疗观点。其主要根据是人体阳气因春季而生长升发,有助于吐法作用的发挥,且吐法春季应用也无干扰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之弊。春夏用汗法,因汗法是通过发汗经体表达到祛邪愈病的目的。春夏阳气升发向外,有助于汗法作用发挥,同时出汗是春夏常见生理现象,春夏用汗法亦有助于生理作用不因药物而消弱。秋季用下法,乃因秋令主收主降,用下法可借秋季人体沉降之气发挥作用。李东垣又提出了“冬闭藏”的治法。
李时珍提倡“顺时气而养天和”之说,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总结归纳前人因季加减用药的经验:“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冬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与李时珍《四时用药例》类似因季加减药物,李东垣据患病季节不同,对同一疾病的药物加减做了描述: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枝。腹痛,夏月加黄芩,秋冬加半夏、生姜、益智仁、草豆蔻。腹满闭塞膈咽不通,冬月加吴茱萸,夏月加酒洗黄柏,六七月间加五味子、麦冬。噎塞,冬月加吴茱萸,夏月加青皮、陈皮、益智仁、黄柏。气滞,食不下,三春之月,多用陈皮,少用青皮,更加风药。咳嗽,春夏大温,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夏月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冬二分或三分;冬月加去节麻黄五分等。初春犹寒,少加辛热之益智仁、草豆蔻,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砂仁或白豆蔻。有的方剂因时不同,加减药不同,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一书中提到羌活愈风汤的四时加减用药: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二两,柴胡二两,人参二两;望夏之月半,加石膏二两,黄芩二两,知母二两;季夏之月,加防己二两,白术二两,茯苓二两;初秋、大暑之后,加厚朴二两,藿香二两,桂枝一两;霜降之后望冬,加附子一两,官桂一两,当归二两等。对同一病证在不同季节用方不同,罗天益认为,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立秋至春分宜服香连丸,春分至立秋宜服芍药柏皮丸。太阴下利于春夏时,用桂枝汤以升阳止泻,于秋冬时,则用理中汤,温中守阳,暖土止泻。李东垣据四季变化不同及好发病制定了四季时方,即春季时方——补中益气汤,长夏时方——清暑益气汤,秋季时方——升阳益胃汤,冬季时方——神圣复气汤。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归纳季节用药有以下特点:①冬为阴,苦寒之剂勿过度;夏属阳,辛热药物莫过量;②夏三月必佐脾胃药。有人在夏季加用薏苡仁、蔻仁、砂仁、苍术、白术、陈皮等,疗效很好。
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季制宜施治原则主要在于被动地顺应季节变化治疗,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是主动利用变化特点,对某些病变择季施治。对此《内经》进行了探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择季施治原则。其内涵主要有:①要求人们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在春夏要注意养护人体阳气,在秋冬要养护人体的阴气。②要求医家借助自然界春夏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对阳虚者用助阳药;秋冬阴盛阴降(收),人体阴气有顺之欲盛欲降(收)的趋势,对阴虚者用滋阴药,以求更好地达到扶阳助阴的目的。具体分述如下:①春夏养阳:该法则在临床应用有较高的价值,尤其对阳虚不足、阴寒内凝等症效果理想。诸如老年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及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疗效。本法总结为“冬病夏治法”。见下述“冬病夏治法”。说明利用春夏阳旺之势而补助阳虚患者的方法为临床有效的法则之一。②秋冬养阴:秋季气候肃杀,天干物燥。如果人体津液耗散太过,或素有阴津亏乏之患,则易感燥而生“燥病”。若燥邪伤肺阴,则出现口鼻、咽喉、皮肤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燥伤胃肠、燥伤肝肾等内燥证。所谓燥证,为阴虚所伤。治疗“燥者濡之”。治燥不离滋润,滋润实为养阴,生地、沙参、麦冬、石斛、桑葚子、旱莲草、太子参均有滋阴作用。若凉燥者,治宜辛润;温燥者,治宜甘寒滋润;内燥者,而润养之。冬季严寒,寒则伤阳,何以养阴?从生理角度看,秋冬是阳气内藏,阴气滋生之时,防治疾病,不仅要针对病性、病邪施以相应治法,也需要注意不扰乱而顺从人体生理活动之势扶正祛邪。冬季养阴既可寓从阴中补阳,温阳药中加入滋阴药,以治寒邪伤阳之意,还可为春夏阳气生旺之时,储备物质基础,使人体在春夏之际生长顺利。如果阳虚温阳而不顾其阴,至春季就会出现阴虚阳浮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