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汗证

(二十二)汗证

1.古今论治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为脱汗;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而后汗出者为战汗;汗色黄而染衣者为黄汗。

《内经》对“汗”早有认识,《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指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关于出汗的原因,《内经》认为是由于人体的阳气蒸发阴液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述“阳加于阴,谓之汗”。并认为出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出汗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热论》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病理性出汗如《素问·经脉别论》曰:“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腰体劳苦,汗出于脾。”又如《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灵枢·经脉篇》说:“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灵枢·热病论》曰:“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等等。由此可见,汗液的异常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汗液的变化来判断病情。这些论述为后世认识和治疗汗证,奠定了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将外感病汗出的见症分为漐漐汗出、自汗出、大汗出、手足濈然汗出、额汗、头汗出、汗出而喘、盗汗、黄汗等。并根据出汗的性质、程度、部位来推断疾病的病机。如外感病的汗证可有在表、在里、为寒、为热、属实、属虚等不同,大大丰富了汗证的辨证内容。他所拟定的许多名方,例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清热生津的白虎汤,通下泻火的承气汤,利湿退黄的茵陈藁汤,回阳固脱的四逆汤等,对证应用,都有针对病源,治疗汗证的作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章,详细论述了黄汗的证因脉治,对后世认识和治疗汗证也很有启发意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虚劳汗候”“虚劳盗汗候”“风虚汗出候”等记载。认为汗证多属阳虚、卫阳不固所致。唐·孙思邈《千金药方·卷十》载有治伤寒病后汗不止十一方,其中牡蛎散自谓“止汗之验无出于此方”。此外,有麻黄根、牡蛎、甘草、雷丸、干姜做粉扑身止汗的外治方,堪称汗证专方之始。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对外感自汗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说:“伤寒……自汗者九证,卫不和、伤风、风温、中湿、中暑、阳明病、亡阳、柔痉、霍乱皆自汗。”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将自汗、盗汗的病机归纳为“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虚寒之异焉”“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金元时期医家论述汗证多从杂病着眼。《丹溪心法·自汗·四十九》中指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治疗方面则引述李东垣方药,治自汗用“人参、黄芪,少佐桂枝;阳虚附子亦可少用,须小便煮;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汗,凉膈散主之”。又强调“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对于盗汗则认为“盗汗属血虚、气虚”。在治疗上,朱氏认为东垣之当归六黄汤“甚效”,“但药性寒,人虚者,只用黄芪六一汤。盗汗发热,因阴虚,用四物加黄柏。兼气虚,加人参、黄芪、白术”。这些均为经验之谈,可供临床参考。明、清时期,治疗汗证的方法不断丰富,不仅用复方,而且有很多单方、验方;不仅使用内服药,而且使用外用药。其中以明·戴元礼《证治要诀》一书记述较详。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将汗证按杂病与伤寒分别论述,眉目清晰,很有参考价值。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总结前人经验,提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将伤寒、杂病、自汗、盗汗等汗证统一起来,进行辨证论治,很有特色。有关战汗的论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均和战汗相仿。《景岳全书》对此作了补充,指出“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也”。战汗在临床上常作为观察病情变化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至明清温病学派更有所发挥。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对战汗均有较详细的阐述,叶氏并且进一步通过药物来达到“战汗透邪”的目的,他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至今临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汗证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及传染病中,且可成为主要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及某些传染病等的发热期和恢复期,均可参考本病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汗证的主要病因病机:①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津液,不使妄泄的作用。肺主气属卫,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腠理不固而汗自出。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自汗》说:“或肺气微弱,不能宣行荣卫而津脱者。”此外,风邪侵袭表虚之体,或湿邪留于肌肤,也可使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见汗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所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等。②里热炽盛 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邪客于肺,肺热内炽,蒸发津液则大汗出。亦即《素问·举痛论》所谓:“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若里热久蕴,肺胃热盛,津伤肠燥,亦可迫津外泄而作汗。亦有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之人,胃肠积热,每易汗出。③湿热熏蒸 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胃失运,湿浊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则可为自汗;上蒸于头,则头汗出;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湿热蕴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渍肌肤,则见汗出色黄,而为黄汗。湿热久蕴,阴血已伤,则可为盗汗。④阴虚火旺 心主血,肾藏精,精神过用,起居不慎,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证治准绳·盗汗》说:“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有以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若久患失眠之人,心血暗耗,心神被扰,以致阴不济阳,每遇情绪激动之时而汗自出。⑤阳气衰微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久病重病,正气耗伤,化源不充则阳气衰弱,不能敛阴,汗液妄泄,甚者可发生亡阳之变而绝汗出。气虚乃阳虚之渐,故肺气虚、心气虚、心阳虚、脾气虚、脾阳虚、肾阳虚均因津液失于固护而汗出。若高热、暴泄而阴竭者,阴阳离决也可导致亡阳汗脱之变。⑥正邪交争。

在急性热病中,由于失治、误治或正气素虚,致病邪在气分稽留不去,正邪相争,常先战栗而后汗出,称为战汗。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汗证的诊断比较简单,根据患者汗出的情况,一般不难作出诊断。自汗、盗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男女老幼,任何年龄,均可罹患此病。战汗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主要发生在发热患者,具有全身战栗而汗出的特征。脱汗主要见于急重病人,全身大汗淋漓,并伴有亡阴、亡阳等危重见症。黄汗则主要见于黄疸患者,汗如黄柏,染衣着色,一望便知。鉴别诊断:自汗、盗汗、战汗、黄汗四者虽为汗证,但各具特色,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治疗转归亦不一致应加鉴别。①自汗:不问朝夕,动或不动,醒时汗出,名曰自汗。《景岳全书·汗证》说:“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鉴别要点是醒时汗出,这一点有别于盗汗。②盗汗:睡时出汗,醒时汗止,名曰盗汗。《丹溪心法·自汗》说:“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者不能出汗。方其熟睡,湊湊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鉴别要点是熟睡之时汗出,醒后汗则收敛。③绝汗:发生于疾病危笃之时,病人可见全身大汗淋漓,或出汗如油,伴有肢冷,脉微,呼吸低弱,甚至神识不清等症,古人亦称为绝汗。④战汗:主要见于发热患者,是机体正气与病邪斗争,驱邪外出的一种防御措施,其特点是全身战栗,随之汗出。⑤黄汗:黄汗是汗色发黄,染衣着色,因此和其他汗证较易鉴别。多见于患黄疸病的病人,但偶也可见于无明显黄疸的患者。

【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主要辨别自汗、盗汗、战汗、绝汗、黄汗。汗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应当细致辨证,四诊合参,作出正确的诊断。盗汗以虚热为多见,但气虚、阳虚、湿热亦间或有之,应细审辨察。脱汗见于阳亡阴竭;战汗则多见于虚人外感;黄汗多属湿热。对这些病证俱当辨识。其证候:自汗 ①营卫不和,治宜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②肺脾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③里热蒸迫,治宜清泄里热;方药竹叶石膏汤。盗汗 ①心血不足,治宜补血养心;方药柏子仁汤。②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绝汗 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阴;方药生脉散加附子。战汗 不需处理,依症辨治即可。黄汗 治宜清热利湿,方药茵陈五苓散。

【转归预后与预防护理】自汗若由于营卫不和所致者,予以调和营卫则汗自止。由于肺脾气虚所致者,因正气虚弱,不能一时得效,需慢慢调补,始能使正气渐复,汗出自止。盗汗若由于阴虚火旺引起者,重在滋阴,阴津得复,虚火自熄,盗汗即能收敛。绝汗乃重危之证,是生命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应采取紧急措施。治不及时,往往可危及生命。汗证除绝汗外,只要治疗得当,一般预后均较良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表卫腠理固密,是预防汗证的重要方面。其他尚需要注意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生活有常。汗出过多,藩篱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要注意揩干汗水,更换衣服,居处环境要注意避风。由于热邪而引起的汗证,应按发热患者观察和护理,脱汗患者更应专人守护,及时注意病情变化。

2.锦秘良方

1)方药组成:炙黄芪25g,桂枝18g,白芍36g,白术25g,防风12g,人参9g(先煎),麦冬9g,当归6g,黄连6g,五味子9g,生石膏15g(先煎),淡竹叶6g,生地6g,泽泻15g,生姜18g,大枣10g,炙甘草12g。

2)临证加减:①辨证加减 若营卫不和者加煅龙骨15g(先煎),煅牡蛎15g(先煎);若脾胃气虚者加浮小麦25g,煅龙骨25g(先煎),煅牡蛎25g(先煎);若里热蒸迫者加生石膏量至45g;若阴虚火旺者加熟地25g,黄芩6g,黄柏6g;若心血不足者加半夏12g,柏子仁15g;若绝汗者加黑附子6g;若黄汗者加茵陈35g(先煎),猪苓12g,茯苓15g。②症状加减 若周身疲倦,气短喘息者加黄精12g,西洋参10g(先煎);若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9g(后下),莱菔子15g,焦山楂10g,枳实10g;若骨蒸潮热者加知母15g,地骨皮15g,青蒿15g(后下),鳖甲25g(先煎);若汗多者加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③靶点加减 固表止汗的麻黄根9g,浮小麦30g,糯稻根须30g。

3)用法及疗程:每日一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服1~2个疗程。

4)按语:汗证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

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和内伤导致营卫不和,里热炽盛,湿热熏蒸,阴虚火旺,阳气衰微,正邪交争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汗证的诊断比较简单,自汗、盗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男女老幼,任何年龄,均可罹患此病。战汗较少见,主要发生在发热患者,具有全身战栗而汗出的特征。绝汗见于急重病人,全身大汗淋漓,并伴有亡阴、亡阳等危重见症。黄汗见于黄疸患者,汗如黄柏,染衣着色。鉴别诊断,自汗、盗汗、战汗、黄汗四者虽为汗证,但各具特色,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治疗转归亦不一致应加鉴别。

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自汗有营卫不和,肺脾气虚,里热蒸迫。盗汗有心血不足,阴虚火旺。绝汗、战汗、黄汗如前【辨证论治】所述。

良方分析:方中炙黄芪,温中固表,桂枝,透营达卫,白芍,益阴敛营,为君药;白术,益气固表,防风,祛风散邪,补中兼疏,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固脱止汗,麦冬,滋阴润肺,当归,养血育阴,黄连,泻火除烦,为臣药;五味子,生津敛汗,生石膏,清热生津,淡竹叶,除烦,生地育阴滋液,泽泻利水养阴,为佐药;生姜,解肌散邪,暖胃止呕,大枣,益气和中,滋脾生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固表,滋阴清热,止汗之效。临床治疗汗证时要在良方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症状加减、靶点加减,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