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风湿病

(十一)风湿病

风湿病在中医被列入痹证范围。在《内经·痹论》中载有五体痹证的不同发病时间,如骨痹好发于冬季,筋痹好发于春季,脉痹好发于夏季,肌痹好发于长夏(至阴),皮痹好发于秋季。古人认为,这种发病的时间性是人体气血流行输布的季节性变化所致。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对痹证总的发病时间节律古人也有总结,《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冬善病痹厥。”其因痹证主要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故冬季是主要发病季节。痹证的昼夜节律,古人也有观察和描述。《外台秘要》指出,白虎病者,其病昼静夜发;《格致余论》发现,痛痹夜则痛甚;《证治准绳》发现,行痹为昼轻夜重;《寿世保元》载,痛风者,其病昼静夜剧;《景岳全书》认为,大多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其临床表现为疼痛、关节红肿、关节功能受限,疼痛贯穿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始终。有人对风湿病的疼痛发作时间节律进行观察,结果如下所述。

1.风湿病疼痛的年节律:①起病年节律。春季3月起病达峰值,秋季9月份为谷值。风湿病辨证分类的起病年节律:痛痹与行痹为春 >冬>秋>夏;着痹则夏、春、冬>秋;热痹则为夏>春、冬、秋。进一步对四类痹证起病率逐季组间比较:春季起病,依序为痛痹、行痹、热痹>着痹;冬季起病,痛痹>着痹、行痹>热痹;秋季起病,行痹、着痹、痛痹>热痹。以性别论,按首发月份所属季节,男性冬春起病高于夏秋;女性春季起病高于冬季,冬季起病高于夏秋。②发病年节律。风湿病起病者都有明显的季节性疼痛好发或加重的特点,其中又以单季好发或加重为主。风湿病疼痛好发年节律发作中在冬季达到高峰值,12月份为最高峰,夏季为谷值,以7月、8月为最低值。对不同种类风湿病的发作年节律调查发现,痛痹、行痹好发是冬>春>秋>夏,着痹好发是冬>春>夏、秋,而夏、秋无明显差异,热痹为夏、冬、春>秋,而夏、冬、春无明显差异。男性与女性发作高峰均为12月至次年2月,12月为高峰值,7—9月为低值。

2.风湿病疼痛的昼夜节律:风湿病疼痛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主要表现为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单一时段发作,或加重。不同种类风湿病疼痛昼夜节律:行痹、痛痹、着痹疼痛昼夜节律的峰值均在上半夜。而热痹存在较强的特异性,上午为峰值相位,下午与上半夜为谷值相位。男女风湿病疼痛没有大的差别,但女性在月经期疼痛加重。

3.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节律:①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年节律。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在春季3—5月为起病高峰期,3月达峰值,夏、秋的7—8月为谷值,9月份为最低。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昼夜节律。上午疼痛发作率较高,下午降至低谷,入夜疼痛发作率逐渐增高,下半夜达到昼夜的峰值。③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程度与晨疆持续时间的关系。晨疆与疼痛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见的表现,调查发现随着疼痛程度的逐渐增强,晨疆持续时间也依次递增。

4.风湿病的择时防治:春季为预防风湿病起病的最佳季节:保持局部关节的温度,提高机体肾的“主骨”功能。夏季为体质纠偏,治病求本的最佳季节:对已病患者主要用三伏灸贴法,提高机体脾“主四肢肌肉”功能。冬季为风湿病择时施治的季节:清晨前后服用补阳、祛除风湿的药物;夜间睡前服用化痰祛瘀、补阴为主的药物。风湿病疼痛多数于夜间发作,尤其是下半夜,故临睡前服用一次治疗药物。疼痛定时发作者,可在定时发作前用药。风湿病治疗可采取起伏式用药法,即根据发作时间不同,用药剂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