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
2025年09月26日
(一)发热
发热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见于许多种病变过程中,有的病变即以发热为临床主要表现。通常以体温超过37.5℃为发热。中医所论发热,其“热象”内容除包括伴有可测出体温异常的一些证候外,还包括临床体温虽在正常范围,但有面部烘热、手足心热、口干口渴、心烦溲黄等临床表现。其发病机理是正邪相搏或阴阳失调的结果。按其病性、病位,可分为虚热、实热、内热、外热等。一些病变的“热象”有明显的周期变动节律性,现叙述如下。
1.午后发热:特点为午后热起,可延续至夜半以后减退。如湿温证,此为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蕴蒸不化、营卫失于宣通所致。因为湿为阴邪,午后阴气渐盛,阴邪得阴气之助,故午后发热。可见阴虚证,其机理是阴气当旺不旺,阳气不能潜藏于内而外越,使临床出现热象。湿温证与阴虚证鉴别,前者蒸蒸发热,有汗,肌肤似油腻感,头重体困,胸闷乏力,口腻不欲饮,舌苔腻,脉濡数等;后者则燥热,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肌肤干燥,口干口渴,舌质红,舌苔少或无,脉细数等。前者发热正午即起,多在夜半子时(23—1时)后始退;后者则稍迟,约在日昳,有时延至日晡始热,夜晚戌时(19—21时),多数消减。
2.日晡潮热:日晡潮热在申时(15—17时)左右,在戌时(19—21时)热退。多见于阳明府实证,风湿发热,女劳疸。
3.暮热早凉:常起于黄昏时分,午夜热甚,至黎明其热始退,伴有肢体冷凉之感,白昼相安无事。多见于小儿夏季热,小儿脾虚,蓄血证。
4.身热夜甚:表现为白昼夜间均有发热,但白昼热势不高,至夜热甚,热甚时间多在子丑寅卯,天亮时热势有所减退,但未至正常,肢体于天亮时也无明显凉感。为营阴受损的表现之一,常见于温病营分证较重的病人。
5.其他发热:上午热起,下午热减,如肺痨。